微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反倾销现状论文
时间:2022-05-09 05:07:00
导语:微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反倾销现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倾销及反倾销概述;国外对华倾销、反倾销分析;中国应对外国倾销、反倾销的对策分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倾销和反倾销是国际经济中的一种现象、倾销概述、倾销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很早就产生于商品的市场交易之中、倾销的种类、倾销的形态多种多样,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从动机方面看、技术性倾销、降低价格以使进口国的竞争对手破产、从使用方法方面看、开拓海外市场、需求锐减和赚取外汇等理由而把出口价定得很低、反倾销的历史沿革及反倾销法的演变、外国对华进行商品倾销原因分析、国内企业反倾销面临诸多困难、加强和完善反倾销法立法及其它相关立法、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反倾销工作的重视与管理、加强反倾销人才的培养等,具体请详见。
关健词:倾销;反倾销;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倾销和反倾销是国际经济中的一种现象,它早已有之,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变化。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再度兴起,反倾销逐渐沦为进口国实行贸易保护的得力武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是,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滥用自由贸易的行为给各国经济造成的危害不容低估。特别是随着世界市场的日益饱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倾销和反倾销的矛盾愈加激烈。在这方面,我国的企业可谓经受了倾销与反倾销的双重冲击与考验。
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当今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的发展现状研究,并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分析探讨我国应对外国倾销的对策,更好利用反倾销对策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以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如何应对外国对我国企业的反倾销,保护我国企业的权益。
一、倾销及反倾销概述
1.1倾销概述
1.1.1倾销的定义
倾销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很早就产生于商品的市场交易之中。19世纪的学者对“倾销”一词有着不同的定义。关贸总协定“肯尼迪回合”期间达成了第一个《反倾销守则》,并于1967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该协议第一次将“倾销”从法律上进行了界定。此后,该守则又进行了多次修订,但内容都如出一辙。
现今在实践中应用的反倾销协议为在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执行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简称“反倾销协议”。这一协议在1994年4月15日马拉喀什部长会议上获得通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统管的多边协议的一部分,并于1995年1月1日开始生效。这一新的反倾销协议由3个部分、18个条款和2个附件组成。根据该协议规定,“如果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而产品的出口价格在正常的贸易过程中低于在出口国旨在用于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的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
1.1.2倾销的种类
倾销的形态多种多样,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一)从动机方面看
1995年,经合组织(OECD)专家组发表的一份报告把倾销行为按动机分为两类:
1.技术性倾销。即以开拓海外市场、需求锐减和赚取外汇等理由而把出口价定得很低。这一类倾销行为的动机可以称为需求拉动,对出口商来说多属被动,由于初始生产规模定得较高,不开拓海外市场便满足不了盈亏平衡,需求锐减迫不得已而薄利多销,赚取外汇往往会以牺牲局部利益或暂时利益为代价。
2.垄断性倾销。即降低价格以使进口国的竞争对手破产。这一类倾销行为的动机可以称为强行扩张,对出口商来说多属主动行为,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先低价打垮竞争对手,而后再达到在他国市场垄断的目的。
(二)从使用方法方面看
这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各国最为熟悉和经常运用的两类倾销方法:
1.价格倾销。就是采用降低价格,甚至是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向进口国家销售商品,以占领市场实现垄断的行为。
2.数量倾销。是指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的某项产品出口数量猛烈地增加,以致对进口国工业可能产生实质性损害或者实质性损害威胁的行为。1.2反倾销概述
1.2.1反倾销的历史沿革及反倾销法的演变
反倾销是一国对进口的倾销产品实施的惩罚措施。时至今日,反倾销己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常用的工具。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有越来越频繁使用这一措施的趋势。国际反倾销法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实践中不断修改与完善,形成了今天WTO多边协议下的《反倾销协议》,成为各国进行反倾销立法的依据。
历史上反倾销的萌芽起始于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0年,这一时期不仅是工业发展史上第二个高潮,也是资本主义历史上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的时期,同时还是国际贸易史上保护主义盛行的时期,它们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反倾销的萌芽。各国,无论是美国或者是英国,凡是有着对外贸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倾销之害的国家,几乎都对倾销行为表示谴责,并试图以国家间的双边协定来反对和禁止外国的出口倾销,保护本国经济。
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反倾销的国内立法是澳大利亚于1901年制定并通过的。紧接着,加拿大、新西兰、法国、德国、日本、罗马尼亚等国也就反对外国倾销问题进行了大体一致的国内立法,即规定本国行政部门可以对国外的倾销产品征收一种额外的税收,以保护本国工业,使外国出口商不能获取到非分之利。美国也于1921年颁布了专门的反倾销法。
这一时期的反倾销法以国内相关法律的条款规定为主,既不系统,也不完善,并且彼此多有不同意见。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两次能源危机的发生和由此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重又逐渐盛行。反倾销也随之形成一股浪潮,不断蔓延。发达国家已不象二战前只保护一、二个重点产业,而是不断延伸与扩张。只要任何国家任何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或企业,发达国家都要对之进行反倾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反倾销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蔓延。除了传统的墨西哥、韩国以外,阿根廷、巴西、南非、印度、秘鲁等也加入了反倾销的行列,成为不仅是国际反倾销而且是对华反倾销的重要新生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倾销和反倾销矛盾不断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1967年6月30日“肯尼迪回合”达成《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际反倾销法》,于1968年7月11日生效。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壮大,GATT不能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1979年4月12日“东京回合”期间,根据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对第一个国际反倾销法进行修改与补充,补充了第13条,规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给予特殊考虑。修改后的第二个《反倾销守则》于1990年1月1日生效。
从1986年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经过近8年的马拉松式争论、协调,终于在1993年12月IS日前全部结束,《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1994)》也获通过,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1994年反倾销守则》,于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时开始生效。
1.2.2反倾销的主要基本程序
根据国际反倾销协议的有关条款规定,采取反倾销行动时要遵循既定的法律程序。这些程序规则包括反倾销诉讼的提起、调查、裁定、采取临时措施、价格承诺以及征收最终反倾销税等。反倾销诉讼可以由一个受倾销影响的国内产业或受倾销影响的国内产业代表向有关当局以书面申请提起,也可以由有关当局自行决定进行反倾销调查。有关当局在受理后可迅速开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初步裁决。在反倾销调查开始后,如果收到出口商自愿承担修改其价格或停止出口倾销产品的承诺并对此承诺满意,有关当局认为足以消除倾销的损害结果,则可以中止或终止调查。在初步裁决确认存在倾销和损害的事实后,进口国当局为防止该国产业进一步受到损害,可采取反倾销的临时措施: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或者担保(即保证金或支付现金)。在有关当局最终确认进口产品构成了倾销,并因此对进口国某一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产业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后,就可以对该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倾销幅度(即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之间的差额)。
二、国外对华倾销、反倾销分析
2.1外国对华进行商品倾销原因分析
外国商品在华倾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1对进口贸易的管制放松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体制改革的深化,对进口限制也逐步减小、放开,市场准入条件也己大大改善,市场开放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
1.改革了进口管理体制。从1994年起,中央政府己不再编制中央外汇进口指令性计划和地方部门自有外汇进口指导性计划,同时大范围地减少了进口商品计划和进口配额许.IJ证管理的商品,简化了进口手续。
2.关税大幅度下调。自1986年以来,我国己先后进行了5次自主减税。我国还承诺到2005年将关税总水平降低到10%。
3.外汇管制较以前松动了许多。从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4款的义务,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口下的自有兑换。
4.进口经营权的放开。我国基本上对有条件的各类上业企业和商业物资企业给予了进口经营权。所有这些,为外国商品倾销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2.1.2反倾销立法及其他相关立法滞后和不完善
虽然外国商品在华大肆倾销将近20年,但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始终未制定出专门的《倾销法》予以反击。自到1997年3月25日我国才由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以后四年半的时间内先后立案11起,并有5起己经结案。但该《条例》还很不完善。2001年11月11日随着中国入世法律程序的完成,中国反倾销法规必须尽快与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相对接,同时必须在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前完善现有的反倾销条例,因此在2001年12月10日和11日国务院分别公布了经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同时废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新的反倾销条例弥补了以前《条例》的不足。新反倾销条例有59条,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操作上比1997年3月2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都要完善和详细。但新反倾销条例仍只是一个行政法规,法律效率层次仍然较低。
2.1.3国内企业反倾销面临诸多困难
由于反倾销申请资格极为严格和反倾销程序极为复杂,使国内企业反倾销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是反倾销申请难。只有生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大部分或全部的生产者或有关组织才能申请。而在口前国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归不同行业部门和地方管理情况下,要几个甚至数百个企业组织起来共同提起反倾销申请,困难较大。
二是举证难。反倾销必须有外国商品倾销和给我国企业造成损害的证据,让申请人自行调查倾销商品的数量、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及其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等都十分困难。
三是应诉难。反倾销诉讼涉及面广,诉讼金额大,持续时间长,是不少国内企业难以承受的。
2.2外国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也十分复杂,具体而言,主要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2.2.1外部因素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前文已述,在当今世界贸易自由化不断加深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依旧盛行。由于关税水平和大多数非关税壁垒受到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各国便纷纷寻找更加隐蔽,更加制度化的非关税措施来保护本国工业的利益。而反倾销正是这样一种最有力的贸易保护措施。反倾销被世界贸易组织合法化后,便具有了国际公认的法律依据,又有具体的实施条例,再加上其易于实施,便于灵活掌握,实行单一征税的方式,能够立竿见影地对外国产品产生排斥效果,因此,各国纷纷加强反倾销的立法与实践,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被日趋频繁地使用。
(二)部分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产生恐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外贸出口不断增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逐年提高,对欧美等国的贸易连年顺差,从而使得一部分国家对中国心存妒嫉和恐慌。首先是发达国家出于其自身的国内市场和就业保护需要,经常搬出反倾销法来对待中国出口的质优价廉的商品。近年来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了价格上的优势。其结果是不仅在出口商品市场上排挤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同时也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造成了威胁。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加入国际反倾销的阵营之后,作为贸易报复和贸易保护的手段,纷纷把反倾销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把中国出口商品作为其主要的指控对象,不断加大对华反倾销的力度。
(三)歧视性的对华反倾销政策
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协议对正常价值的确定允许有两套标准,即市场经济国家的构、准是与其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相比较,而非市场经济国家则采取第三国的产品价格作为比较。长期以来,欧美等国一直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坚持采用替代国标准法来确定我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这种歧视性的做法使得对华反倾销案中做出倾销肯定的结论相当容易,而且倾销幅度也经常高得离谱,因此不能不说是造成对华反倾销案骤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2.2.2内部因素
除了外部因素外,也有一些内部的因素,主要有:
(一)外经贸宏观管理体制的缺陷
一是在外贸法规制度上的不足。我国对外贸易管制措施方面的法律不够健全、完善,缺乏对外经贸活动的有效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低价销售行为曾经有过一些限制性法规,例如1993年施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外经贸部19%年颁布的《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以及1998年5月起开始实施的《价格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低价倾销行为进行了管理和抑制,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表明外贸法规在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国家没能及时调整招商引资策略。过去被立案调查的产品中,国有企业生产的占绝大多数。而近年来,“三资”企业的涉案比例大幅度上升。据调查,目前我国所遭受的每一反倾销案件几乎都涉及“三资”企业的产品。这与我国没能及时调整引资策略有关。有些项目更是外商已在国外遭反倾销,为规避反倾销措施而转向中国投资的,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遭反倾销的可能性极大。我国在审批外资项目时,由于没有注重信息的搜集,审查严,以致引狼入室,造成我国的反倾销调查增多。
(二)出口企业经营方式的缺陷
一是出口企业缺乏自律,营销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本身就不合理,工业制成品出口仍然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早已呈过度竞争的态势,供给的进一步增加只能迫使价格下滑。再加上我国有不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内抬价抢购货源,对外低价竞销,争夺客户,结果使售价越卖越低,给我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导致进口国对我产品反倾销投诉不断增多。二是针对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应诉和抗辩能力不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协议第10款的规定,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任何一个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在合理的时间内拒绝接受或者不提供必要的资料,或者极大地妨碍调查,那么有关的调查当局可以在现有事实的基础上做出裁决,也就是说被指控倾销的出口商未能于规定的时限内递交相关资料,则按申诉人提供的资料做出裁决。而我国企业或是出于畏惧打“洋官司”的心理,等等原因,而消极应诉。据统计,在己发生的400多起对华反倾销案件的涉案企业中,至少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没有应诉,这无疑是造成我国80%的反倾销案件败诉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应对外国倾销、反倾销的对策分析
3.1我国应对外国商品倾销的策略
3.1.1加强和完善反倾销法立法及其它相关立法
一是尽快制定有较高层次法律效力的《反倾销法》,在2001年12月10日和1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分列的基础上,将《反倾销法》与《反补贴法》分开立法,使之成为更高效用的法律。
二是要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现有的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要对外国跨国公司在华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尤其是限制性竞争行为、价格转移行为及时加以补充: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行政处罚权。避免出现谁也无法查的执法“真空”。
三是要及时制定《反垄断法》、《反补贴法》等相关法律。我国对外开放的时间不长,但一些外国商品己在国内市场形成垄断(如移动电话、洗涤用品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没有《反垄断法》有关。为了制n某些外国商品在我国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妨碍公平竞争,我国必须抓紧制定《反垄断法》。某些外国商品倾销往往接受了出口国政府补贴,这些受补贴的商品进入我国市场将产生与倾销同样的损害后果,因此我们还要及时制定《反补贴法》。
3.1.2强调政府和商会在反倾销中的组织协调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应当及时制定关于反倾销上作的有关具体规定,明确国内企业在反倾销上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并负责全国的反倾销上作。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要帮助国内企业了解反倾销法,告诉反倾销人员有关程序,帮助制作反倾销申请书,准备有关资料,制作调查问卷,聘请律师等。我国各驻外商务机构应当调查倾销商品在出口国的生产价格、销售情况并及时将这些情况告知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和商会,以便为国内的反倾销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情报。
3.1.3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反倾销工作的重视与管理
特别是在调查取证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建立一套必要的上作流程,尽快协调和衔接好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和海关总署等几个涉及反倾销调查部门的上作,并加强有关部门人员的配备与培训,为反倾销调查及应诉提供一个顺畅有效的上作环境,此外鉴于反倾销调查需要庞大的资金支出,对企业而言是一很重的负担,因此,可以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反倾销基金,基金来源可由财政拨款、从进出口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以及企业反倾销违规操作的罚款等几部分构成,坚持基金的专款专用,相信反倾销基金的建立可.以缓解企业过重的费用压力,使受害企业敢于积极发起反倾销调查。
3.2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3.2.1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政府应该加强外貌的整体统筹管理,做好协调行业、协会的工作。我们的出口活动应该有效地组织好出口力量和价格,在充分搜集国际市场行情和各国国内市场价格等信息的基础上,有指导性的进行出口商品定价,要认真研究国际市场走向,要重视非价格竞争手段。政府要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在宏观层次上实现外贸战略思想的转变,改变以往外贸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只追求创汇指标、弥补外汇缺口的做法,真正明确外贸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应本着“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扩大出口”,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和竞争优势来扩大出口。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强国内各外贸企业的内部管理,严格控制低价竞销,要指引企业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断把自己的商品升级换代,提高商品质量,而不是通过低廉的价格来加强竞争力。
3.2.2积极应诉
事实样证明,如果中国企业勇敢应诉,面临反倾销时,中国企业结果往往会好很多,即使不能取得完全的应诉胜利,也能通过其他一些比如价格协商等方式取得比完全不应诉好得多的结果。所以,对于外国的反倾销投诉,企业不要有恐慌心理,要敢于应诉,利用国际贸易中的有关法律、法规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由于国外反倾销通常是针对原产于中国的所有同类商品,己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企业的范围,涉及整个行业或产业,因而每一个相关企业都应积极相互配合,一致对外,才能壮大反倾销的力量。同时,积极寻求进口商的支持。因为一旦发生反倾销诉讼,国外进口商与我出口商的利益往往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对应诉工作也有积极性。进口商由于熟悉本国有关法律及行政法规,具有地利人和的优势。通过与国外进口商的密切合作,甚至以进口商为牵头联合应诉,就可以赢得整个案件。
3.2.3加强反倾销人才的培养
企业在入世后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指控,另外在国内行业利益受到外国产品倾销的威胁时,如何提起反倾销起诉,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如何运用WTO的争端解决来保护自己遭受侵犯的正当利益?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财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才的问题。所以加强反倾销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加入世贸后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了。加强培养反倾销方面专门人才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在一些相关师资力量比较强大的学校的法学系,设立反倾销专业,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外语的年青才俊,为我国加入世贸后的外贸发展储备人才。
2.实行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的方法。学校办学归根结底还是为社会服务的。学校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而企业拥有资金,并需要人才。所以建议一些大型的企业或协会可选择学校联合办学,利己利民。
3.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WTO知识产权培训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办好面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政法系统的培训班。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掌握WTO知识,增强自觉性、自主性和针对性,提高在新形势下驾驭外经贸工作和政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迎接对外开放新阶段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
参考文献
1、卜海:《国际经济中的倾销与反倾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赵春明:《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冯宗宪、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冯大同:《国际贸易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薛荣久:《世贸组织与中国大经贸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贸关系司译:《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中英文对照)》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 上一篇:规范治理我国上市企业担保行为论文
- 下一篇:目前农社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剖析论文
精品范文
10微观经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