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商贸文化冲突论文

时间:2022-08-13 10:22:00

导语:跨文化交际与商贸文化冲突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跨文化交际与商贸文化冲突论文

摘要:国际商贸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缺乏跨文化意识所导致的商贸冲突也随之加剧,本文通过分析种种冲突,力求揭示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差异,提高人们对于商贸活动中跨文化意识的重视。

关键词:商贸活动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迈出了对外商业和贸易的步伐,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举动更加推进了这一步伐的前进速度。对外商贸活动的频繁直接涉及到的就是对商贸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随着英语教学在我国高校的展开,国民英语水平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精通英语和商贸知识的人才开始活跃在对外商贸活动当中,然而,发生在不同国籍背景下的商贸活动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在商贸活动中由于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而闹出笑话,甚至影响到双方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涵盖内容涉及到了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交际学等等学科,短短一篇文章远不足以观其全貌,本文将主要讨论它在商贸英语当中的表现作用,以期对于活跃在国际商贸活动中的人士有所启发。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紧迫性

自从上个世纪后期我国向世界敞开国门之际,英语学习就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时至21世纪的今日,不少大中专毕业生都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理论上可以运用一口流利的英语活跃在国际商贸的舞台上,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首先,口语的表达并不熟练,不能够真正做到思维的转换。其次就是,不能够充分跨越国情,以及文化的鸿沟。作为一名经贸类高校的教师,笔者对这方面的教学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有着比其他专业学生高一级别的英语要求,并且也进行了相关专业英语的培训,但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始终未能占有一席之地。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有些非常优秀的专业国贸人才能够在国际商业会晤中侃侃而谈,最终却仍无法达成双方的合作。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国际商务活动的紧迫性显得彰明较著。

二、文化冲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体现

1.商务招待

作为商贸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商务招待,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之广泛,本文的讨论难以涵盖其大部分,在此,笔者只对于发生文化冲突的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称谓语的差异。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团体取向的纵向(等级)文化(verticalandgroup-orientedculture),“上下尊卑”仍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称呼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权势(Power)色彩远远浓于平等或一致性(Solidarity)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一种个体取向的横向(平等)文化,人们偏爱对等式(reciprocalorsymmetrical)称呼模式,人们对于职业尊卑、官职大小并不敏感,称呼语的平等或一致性标记功能比较突出。因此,在商贸活动的称谓语中,中国人习惯用职位+姓氏的结构,如李经理,王部长等等;而西方则习惯用Mr/Mrs/Miss/Ms+Surname(姓氏)来称呼,随着宾主双方熟悉程度的加深,甚至在一些正式场合,可以互相称呼对方的名。有些不了解这一差异的往往会生搬硬套中文的习惯,称呼外商为manager+surname,误以为这显示了对对方的尊敬,其实会让对方感到一头雾水。

其次,用餐文化差异。商贸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招待客人用餐。这个环节也是文化冲突体现的最明显的地方。中国生意场上的用餐文化,更多的表现在酒桌文化。“无酒不成宴”很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一特质,说的是在生意场的饭局中,生意人要用酒来说话,用酒来衡量彼此间的情分和诚信,酒过三巡才会进入正题。在招待外商时,中国的“劝酒”礼节所蕴含的盛情却无法被外商正确地接受和理解。西方的用餐时饮酒大多是搭配主菜进行的,酒本身就是一种调剂,决不存在为了饮酒而饮酒的现象,而且,西方大多数人对于过量饮酒持一种否定态度,认为属于酒精上瘾,甚至有很多帮助人们戒酒瘾的专业机构。因此,对于中国商人在饭桌上过度频繁的敬酒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对对方诚意的怀疑。2.商贸谈判

商贸谈判环节是国际商贸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进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了双方是否能够合作成功。双方谈判代表在谈判方式上存在差异,尽管这些差异有其政治和经济上的根源,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双方谈判的起始方式存在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取向,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由于受到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在谈判的起始阶段,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先从整体入手。具体表现在中方谈判者总是会事先制定好总的纲领,这是其他原则的纲,纲举目张,具体细节的制定必须在总体原则制定后进行,而西方则相反,他们更重视细节,对他们来说,总体纲领好比哲理,实用主义者的西方人不过分相信纯理性的东西,他们认为世界是由事实而不是由概念组成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在谈判桌上的具体体现就是“直接”和“简明”。因此,他们习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其次,谈判风格的差异。按照霍尔语境理论,汉语和日语属于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culture),而英语则是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culture),在谈判中,西方人常常准备讨价还价。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西方人对充满逻辑的争辩情有独钟,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工本,甚至使用一些语气强硬的语言,他们直言快语,惯于对抗,说话口气断然。而中国人则显得温和,不喜欢争辩,很少对抗,但对别人的行为常常不敢贸然相信,虽然灵活多变,但爱面子,重感情,重友情,不像西方人那样直率,说话间接隐晦,在对某些问题有看法或遇到不同意的条款时,常常用沉默或采取委婉迂回的方式进行表达。例如,Underthecircumstance,wehadbetterdiscussthematterwhentheopportunityarises.(既然如此,我们最好有机会的时候再商谈此事)。整个句子当中没有运用一个否定性质的词,但是非常委婉的表达拒绝现在讨论此项事宜的意思。

3.商标翻译

商标是商品的标志,产品质量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商标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商贸活动,另外,它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语言活动,更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能够讲母语的商标当中所含有的文化含义顺利转化成能够被使用目的语的人们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产品的销售。

例如,外国西装著名品牌GoldenLion刚刚被引进之时被直译为“金狮”,狮子在英语象征勇士和显要人士,非常符合商界名流的身份,这一品牌名称可谓很好地抓住了消费者想要显示身份的心态,但在中国,狮子却并没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因此,在引进之初,该品牌并没有得到进口商预料的反响,随后,该品牌改译为“金利来”抓住了大部分人士对于渴望财富的心理,很快,销量逐步攀升。还有一个很成功的巧妙利用文化翻译的例子——饮料Cococola,在中国可口可乐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本身只是植物的名称呢?如果当初直译为口可口辣,恐怕大多数人会莫名所以,而英籍华人蒋彝先生的妙译“可口可乐”不仅琅琅上口,更重要的是,非常符合其饮料商品的本质,一个简单的商标用语的翻译,因为其神来之笔,简直起到了广告标语的作用。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目的语为中文,由于国人了解自己的文化,所以文化冲突表现的并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将中文商标翻译成西方语言的时候,文化冲突比较明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龙”在东西方文化当中的不同内涵,龙在中国是一种神圣的图腾,代表者尊贵威严,因此很多中国的品牌都取这个字以期吉祥顺利。然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龙)却是一种传说中的怪物,代表者可怕,危险和邪恶。因此在涉及到这个字眼的翻译时,请千万要另辟蹊径,直译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结论

在现代国际化的商务活动中,除了加强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培训,现代商贸人才更要注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尽量避免母语文化直接迁移的失误,提高文化敏感度,减少因文化冲突给商贸活动造成的障碍,加速中国在国际市场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