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贸易环境问题
时间:2022-04-06 10:55:00
导语:浅探贸易环境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环境和贸易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对贸易的影响在过去并未构成问题。近十多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公众对环境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环境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各国开始对环境严加管理,并将环保措施波及到国际贸易领域,许多贸易政策正日益成为服务于环境目标的工具。因此,深入地研究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思考采取的对策,这不仅是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
一、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
1.贸易使环境问题地区化
简单地说,环境问题的地区性有两个基本起因。首先是,发生在一个地区的活动可能会影响另一个地区的环境。其次是,对环境有损害作用的活动可能会再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
贸易引起的环境问题可以分成如下几类: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产品被消费或成为废弃物时发生的环境问题。以石化工业为例,在中间阶段,该工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被认为来自石油消费或塑料制品。消费与生产的影响可以使局部性的,也可以是越境性的。
当污染及其产生的环境污染跨越国界时,或者当环境影响的诱因-某种产品或某个生产者,跨越国界时,环境问题就被国际化了。贸易同人类影响自然界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联系可按以下方式来归纳:
(1)贸易产生了对别国生态系统的依赖性。
(2)贸易通过运输对环境造成直接影响。
(3)许多进出口产品在消费时产生环境影响,废弃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4)环境法规导致某些产品生产者前往别国。
2.专业化导致环境的脆弱性
由于贸易的日趋复杂化,生产变得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导致了脆弱性和对其他国家及其生态系统状况更大的依赖性,其结果是影响力越来越小。专业化也使得对新的环境状况的适应更加困难,而且所需的投入也更多。
专业化常常导致投入性的生产系统。现代的单一种植方式就是专业化生产的一个例子,它可以通过物质化的外部投入来维持生产,比如:化肥、杀虫剂、高度机械化等等。这些投入多半是进口的。为了维持这个系统并使其免遭破坏,就需要一个处于单一种植区以外的大范围的影子区域,然而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却变得脆弱。单一种植与压力过大的生态系统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保存能量、营养和有机质的能力都不健全,而且对寄生物的侵袭也很敏感,再生循环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进行;食物链短,生态结构简单,多样性减少,系统的效率和缓冲能力下降。
尽管贸易并不是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但贸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们也常常把环境问题归咎于贸易。为保护环境而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是不合理的,这也是造成环境与贸易冲突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发展环保技术,扶持环保产业发展
只有改变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决贸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政府应加大开发环保技术的投入,鼓励企业使用环保技术进行生产。同时,应建立本国的环保产业,提高本国产品的环保竞争力,改善本国生态环境。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水平很高,其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规模的产业群。发展中国家应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开发、引进先进环境技术,促进对其的消化吸收,减低能源与原材料消耗、减低出口产品的污染密集度,提高环境竞争力。
(2)利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势,将其改造为可持续发展区,以期发挥带动作用。
(3)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产业倾斜政策,包括政府投资、信贷优惠、出口退税、鼓励环保技术创新、高新产品减免税收等,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绿色发展如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等。
(4)把绿色产品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的范围。出口发展基金应优先考虑绿色产品开发,并建立绿色产品出口发展基金,专门为开发绿色产品出口建立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2.开展绿色经营、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一种符合消费者与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持续经营的管理过程。在营销过程中,企业致力于通过国际交换过程以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履行全球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盈利所进行的国际实行调查、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和分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社会营销活动。外贸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应针对营销组合的各个具体措施:
(1)绿色产品。产品在生产、使用、废弃时皆具有安全、无污染性,企业使用的原材料和包装要有利于环境保护。选择绿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设计易于回收的产品,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及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的各种危害性因素。
(2)价格。产品价格中应反映企业在原料、实用技术、三废处理等注重环保、有益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绿色成本,即考虑环境成本内在化,但应在各国消费者心中“觉察价值”的基础上考虑消费者接受的程度。
(3)信息。提供与环保有关、并能激发市场营销者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信息。企业应从市场需求护法,建立一个收集整理、储存、检索和分析绿色信息的绿色营销信息系统,对绿色需求、绿色占有率、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绿色营销效果等做出预测,调整策略,以使绿色营销目标符合市场需要,保持竞争优势。
(4)促销。外贸企业可以利用绿色广告、宣传报道、人员推销、营销推广等各种促销形式,在国际市场上广泛宣传自己的绿色产品,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熟悉企业的产品,树立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
(5)分销。外贸出口企业应确保建立可靠、畅通的国际绿色分销渠道,选择有信誉的国外批发商、零售商,设立绿色专柜、绿色专卖店或绿色连锁店,配以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装饰为标识,广招天下顾客。还可以开展绿色产品直销活动,缩短渠道,减少污染。
3.积极参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认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委员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制定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该标准涉及从原料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活动和过程,旨在改善全球环境,促进世界贸易。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已于1996年正式颁布,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这一方面将是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排除在国际贸易之外。另一方面也为发达国家设置环境贸易壁垒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开始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对本国企业及其产品开展认证工作,同时对进口产品也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这对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境标准的要求,我国质量认证和环境保护部门应抓紧对该标准在我国的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通过行政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与该国际标准有关的国内配套法规亦应尽早制定。该标准的采纳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产品在环境标准方面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促进环境成本内在化,推进清洁生产
企业必须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市场价格之内,使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这样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发现和培养具有真实的贸易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和对外出口,不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公平竞争,还消除了由环境所造成的贸易障碍,使企业从根本上达到成功地逾越绿色贸易壁垒。同时在企业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克服企业管理中生产与环保分离的问题,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并使技术改造更具有针对性。企业应在自身的市场和质量管理中与国际上推行的“清洁生产”体系接轨,主动与环境保护部门以及“清洁生产中心”联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创造条件。
- 上一篇:浅析出口贸易决定因素
- 下一篇:浅析保税港区空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