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11-13 08:41:40
导语: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海南省作为国际旅游岛和服务贸易试点地区,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刻不容缓。海南旅游服务贸易主要受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旅游支持产业、旅游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程度四个基本因素影响。海南省政府应认真分析这四个因素对海南旅游服务贸易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扬长避短,加快海南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关键词:海南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
2016年2月25日国务院将海南省等地区作为我国率先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试点省市。自1999年起,海南按国家的要求,努力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的旅游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将海南旅游服务推向国际市场,发展海南旅游服务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当地人员的就业机会,改善投资环境,还可以带动房地产、体育等产业的发展,增进海南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本文认为海南旅游服务贸易主要受四个基本因素影响:
一、生产要素条件
海南生产要素条件既包括初级的自然观光旅游资源,又包括高级的人为创造的文化旅游资源。海南省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在尊重初级要素的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更应当注重后天对旅游吸引物的创新。这几年,海南省的旅游业虽然发展速度快,但东西部地区发展却极不平衡,东部地区接待游客人次达到全省78%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接待游客的比例在全省22%以下。2018年7月,海南东部六县市接待游客352.65万人次,占全省的78.15%;中部六县市接待游客40.38万人次,占全省的8.95%;西部六县市接待游客58.23万人次,占全省的12.9%。海南各市县接待游客数量也相差悬殊。2018年7月,三亚市接待过夜游客146.13万人次,海口市接待过夜游客121.3万人次,两市接待人数占全省接待过夜游客量的59.26%,其余市县接待人数仅占全省接待过夜游客量的40.74%。
二、需求条件
一般情况下,需求条件主要指本国旅游市场的需求,由于旅游服务贸易涉及对外贸易,它更强调外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影响因素。马尔代夫每年接待的国外游客达到200万人次以上,普吉岛每年接待的国外游客达到300万人次以上。这几年,巴厘岛接待国外游客年均也达到300万人次。海南岛与其他世界著名旅游岛相比接待入境游客总量少。根据海南旅游局统计,2015年1-6月,海南接待过夜入境游客累计28.51万人次,海南累计接待境外游客数量仅占全部游客数量1%多,同比去年负增长18.68%。海南岛接待的入境游客来源结构分布过于集中。根据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2015年上半年,海南省接待过夜入境台湾游客7.21万人次,同比增长8.91%,增幅最高。台湾地区超越俄罗斯成为海南最大的入境客源地。2015年上半年,来海南旅游的港澳游客数量同比下降;东南亚市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游客均下降,日本、韩国、菲律宾游客上升;美洲市场,美国游客上升;欧洲市场,英国、法国、德国等国游客上升,但原来最大客源国俄罗斯下降近六成。
三、相关旅游支持产业
与海南旅游相关的支持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乐以及通讯等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对海南入境旅游影响较大的相关产业主要是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这几年,虽然海南的星级宾馆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引进的高端国际酒店企业不是很多,中国式高档酒店成长速度较慢,海南酒店管理水平较低。在交通方面,没有开通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海外客源地的直达航班,不利于发展海南的入境旅游。
四、旅游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程度
该影响因素主要指海南旅游企业的公司战略、组织管理方式、经营模式创新度、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海南岛位于我国最南端,拥有热带海滨、山区风景、历史遗迹和少数民族风情等,适合发展热带农作物生产、海洋业和旅游业。海南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中知名度不高。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等世界著名旅游岛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与海南岛相似,但国际上已具有较高知名度却比海南岛大很多。目前,海南岛的国际竞争力与这些国外的旅游岛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海南省政府应认真分析这四个因素对海南旅游服务贸易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对有利影响因素应加大发挥其作用,对不利影响因素应尽量缩小或消除,大力发展海南旅游服务贸易,加快海南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方杰.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J].经济师,2016(10)
[2]周少芳.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14(04)
[3]陈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别市场竞争力状况和演变趋势[J].国际经贸探索,2014(03)
作者:韩丹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 上一篇:太阳辐射数据分析及质量控制方法
- 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