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现况及发展趋向

时间:2022-03-29 11:42:00

导语: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现况及发展趋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现况及发展趋向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不少国家相继不同程度地开放了本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90年代以后,WTO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不断取得进展,WTO成员于1997年12月12日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内达成了《金融服务协议》,这标志着金融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了WTO多边贸易体系当中。《金融服务协议》的达成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框架,各国金融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是伴随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开放而推进的,我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如果以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加入WTO之前的金融开放,其主要任务是为引进外资服务,主要是银行服务的开放。第二个阶段是加入WTO之后的五年来,中国全面履行了金融服务开放的承诺,金融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迅速扩大,带动了金融改革的深化,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实践证明,金融开放引起的中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强,打破了国内金融原有的垄断格局,促使中资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创新,提高了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金融的效率。

一、我国金融服务开放的现状

我国的金融服务开放在加入WTO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5年10月末,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达845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左右。在保险领域,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有40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46家保险公司中,有27家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机构,全球最大的50家保险公司中有29家在我国开展保险业务,从2000-2005年年底,进入我国保险业的国外资本在保险业总资本中占比已由3%上升到37%。证券服务业到2004年底,有5家合资证券公司,27家境外机构获得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先后批准了13家。

中国的金融服务开放还可以从金融服务贸易的统计数字进一步反映出来。根据WTO对服务贸易的定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有四种存在形式:跨境交付(国内消费者从国外金融服务提供商购买服务);境外消费(国内消费者在境外购买外国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商业存在(外国金融服务提供商并购国内机构,或设立分支机构,主要是分公司和业务部,或通过直接投资向本地居民出售服务);自然人流动(外国自然人向国内消费者提供服务)。由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通过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这两种形式进行的,因此,我们主要考察通过这两种形式进行的金融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一)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根据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对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统计范围的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保险服务科目仅仅统计跨境交付的寿险、货运险、其他直接保险和再保险等几类保险服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金融服务科目也仅仅统计跨境交付的金融中介服务费用和与有价证券交易有关的佣金。我国从1997年开始按照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编制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其中统计了保险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的国际贸易量。因此,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数据反映我国从2000年到2005年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表1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统计表(2000-2005)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和进口规模都保持了增长的趋势,但是这种增长却不平衡,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都处于逆差状态,并且这种逆差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金融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来看,保险服务贸易占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要比其他金融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高得多,2000年以来,保险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3.6%、94.3%、96.1%、92.7%、96.6%和96.2%,但是,保险服务贸易的增长也不平衡,2000年以来一直都处于逆差状态,其逆差占整个逆差的比重也都在98%以上。

(二)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由于统计的缺陷,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额无法从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获得,在本文,我们用金融机构的国外资产数来近似地评估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由于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业中具有代表性,也是银行业“走出去”的代表,因此,本文将通过考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外资产和外资银行在华资产的相对数来反映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整体状况。

表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外资产数与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数

从表2可以看出,如果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外资产数和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数分别代表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则我国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金融服务贸易呈出口远大于进口的态势。不过这二者的相对比例呈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在华资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逐步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服务开放中的金融结构转换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经济在开放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的格局中获得了制造业中心的位置,由此在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成为规模位居第三的贸易大国;连年吸收的直接投资保持在六、七百亿美元的高规模;外汇储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迄今已超过八千亿美元,位居世界第

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与此相应,中国金融服务在开放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金融结构的转换上,因为这种结构的变化将深刻影响到金融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增长。

(一)金融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我国金融产业结构总体已经形成了管理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金融机构并存,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齐备的多元化结构。从金融产业内部结构来看,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发展不平衡,2004年我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331331.68亿元,其中银行业资产占比95.04%,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保险业、证券业资产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3.58%和1.38%。

从银行业内部来看,各类银行机构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所占比重虽然自2003年以来连续3年下降(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56.5%、53.6%、52.5%),但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最快,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12.7%上升至2005年的15.5%;其他类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25.9%上升至2004年的26.2%、2005年的26.6%,其中,随着银行业开放的深入,外资银行资产所占比重由2004年10月的1.8%上升到了2005年10月的2%,这说明外资银行资产虽然所占的比重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另外保险公司资产所占的比重虽然较低,但2000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80%上升至2003年的3.08%,其中,外资保险公司所占的比重虽低,但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证券、信托租赁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额也都有所增长,但所占比重也都较低。

(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

随着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规模在2003年以前一直呈上升趋势,在2004年首次出现了下降,其中,外资机构在拆入市场所占的比重由2003年的2.37%上升至2004年的6.46%,在拆出市场所占的比重由2003年的0.59%上升至2004年的2.31%。1998年以来,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商业票据业务发展较快,到2004年底,票据市场上累计签发商业汇票34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4.84%。股票市场的总市值自2000年以来连续减少,由2000年的48090.94亿元减少至2004年的37055.57亿元,减少了11035.37亿元,下降幅度达22.94%。外汇市场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步入规范发展时期,从市场规模看,200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209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2.65%,自2000年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连续五年以双位数增长;从交易币种看,在原有美元、港元交易的基础上增加了日元和欧元的交易。保险市场自2000年以来发展迅速,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比,保险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规模相对较小。期货市场从规模上来看,自2000年以来发展迅速,总成交额由2000年的1.61万亿元上升至2004年的14.69万亿元,增长了8倍;从交易品种上来看,期货市场从2003年开始一改以前单一品种(农产品期货)独大现象,出现不同期货品种共同活跃的局面,2004年工业品期货累计成交8.43万亿元,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的57.39%。

(三)金融资产和融资结构的变化

随着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资产的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表3,我们可以大致看出:货币性金融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绝对比重,但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证券、保险类资产虽然所占的比重较低,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另外在我国,间接融资虽然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但其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80.2%下降至2003年的78.96%,2004年的75.85%。另外,从直接融资的内部结构来看,国债融资一直占主导地位,并且其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总的来说,虽然我国的融资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我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不协调、企业直接融资中股票与债券的不协调、债券市场中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的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存在。

表3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表

三、金融创新是带动金融结构转换最活跃的因素

影响我国金融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作为金融总量增长和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动力,是金融发展的灵魂和主线。在目前我国金融总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和金融结构存在一定缺陷的情况下,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和金融结构多样化的设计,已成为推动中国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从政策上说,金融服务开放应以解决金融结构性矛盾,促进金融结构升级为宗旨,通过规定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鼓励金融业在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高金融结构转换的能力、速度与效率,进而实现金融产业结构的协调与提升。金融业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内容的公众吸引力,直接决定其市场占有水平。同时,金融机构服务效率的高低,服务对象的区别,也直接影响到该机构所能创造的盈利水平。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后,对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优质个人客户等20%的优质客户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这迫使中资金融机构转变观念,从制度安全、机构设置、金融产品调整、金融业务开发等方面开展金融创新,以此来全方位迎接挑战。

(一)服务对象创新是开展其他服务创新的基础

开展服务创新,首先要对服务对象进行创新。只有选择了特定的有一定范围的对象,才能根据这些对象,开展针对性的,真正具有特色的创新服务。我国各个地方由于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客户构成也不相同,金融机构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业务发展的重点。因此,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来界定合理的客户群体,从而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服务,是服务行之有效的前提。

(二)服务工具创新是开展服务创新的必要手段

当今社会科技力量日新月异。仅仅停留在以往手工、柜面操作的基础上,无论多好的服务都已经不能够再吸引顾客。金融服务市场开放后,外资银行的进入,更是为客户提供了选择先进、科学、高效服务工具的机会。因此,大力开展服务工具的创新,是服务创新的必要手段。只有借助现代、科学、先进的服务工具,才能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综合的服务。

(三)服务内容创新是吸引客户的源泉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也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有时金融机构为自己钟情的对象提供了高效、先进的服务,但由于服务的内容不到位,同样不能吸引客户。这就要求银行在提供传统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应客户的要求,提供新的服务内容。近几年来,业务、银证转账、个人委托贷款等等都是应市场的需求而生。金融机构在服务内容的创新上走在同行的前列,就可以率先占领该业务的市场份额,从而占据主动地位。

(四)服务方式创新是扩大服务效益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银行的服务大都还停留在被动服务阶段,临柜员工往往缺乏相应的公关服务能力,客户上门以后,不能主动帮助其选择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里的差别不仅仅是态度的问题,而是服务方式的不同。服务方式的创新是改被动为主动,开展综合服务,公关服务,利用我国银行业综合的资源优势,吸引和稳固客户,并创造综合性的效益。

总之近年来,我国各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从各方面着手,开展服务软、硬件等多方面的创新,以特色服务吸引市场,创造效益。这使得我国的金融领域十分活跃,各个层次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从金融产品市场来看,2005年我国金融机构就推出了人民币理财、外汇理财、黄金理财、外汇远期、外汇掉期、货币互换、资产证券化、企业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普通债券、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债券远期、信用违约互换、权证交易、企业年金、信托构造以及大量的保险产品的创新。从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趋势来看,人民币衍生产品和国际离岸业务的推出,已经并将继续使我国金融产品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四、我国金融服务开放中的金融企业效率变化

在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和金融结构转化的过程中,竞争的加剧和创新的活跃促进了我国金融效率的提高。这种提高一方面反映在金融中介机构的效率提高上,另一方面也通过金融机构的活跃刺激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金融的深化。

(一)银行业的效率变化

1.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上榜数量逐年上升。英国《银行家》杂志(TheBanker)每年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是目前全世界有关商业银行的最权威的排行榜,被公认为是评估全球各大银行综合实力的“试金石”。我国银行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上榜数量逐年上升(见表4)。

表4中国历年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的情况

2.银行经营指标明显改善,所有者权益、资本充足率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2005年年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达到1.1万亿元,增长了19.2%;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银行已达到40家,比2005年年初增加了10家,达标银行资产约占73%,比2005年年初提高25个百分点。在资产质量方面,到2005年底,境内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3133.6亿元,比年初减少5827.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1%,比年初下降4.25个百分点,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自2002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了“双降”。

(二)保险业的效率变化随着保险业的改革开放,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从表6可以看出,从1980年以来,我国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保险密度(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我国的保险深度达到了3.4%,是1980年的34倍;保险密度为332元,是1980年的692倍。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2003年,保险深度南非排名世界第一,达到15.88%,而工业化国家保险深度的平均水平为9.2%,大约是我国的2.7倍,例如美国为9.61%,日本为10.81%;就保险密度而言,我国与世界发达水平的差距更大,2003年,保险密度瑞士排名第一,为5660.3美元,而工业化国家保险密度的平均水平为2764美元,大约是我国的68.9倍,例如美国为3637.7美元,日本为3770.9美元。这说明我国的保险业还很落后,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我国的保险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表5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