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地区加工贸易现状

时间:2022-12-21 09:38:03

导语:漫谈地区加工贸易现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漫谈地区加工贸易现状

一、苏州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尽管这些年来苏州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增长,进出口总额亦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在开放经济模式下,企业的出口扩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虽然地区内相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IT业供应链体系,但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苏州生产型企业主要依靠的是代工或OEM贴牌的方式嵌入到有国际大采购商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当中,85%的企业被“俘获”进入到依靠劳动力优势的低技术含量的低端生产、制造、加工、装配和组装环节,出于产业链上附加值较低的环节。虽然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但是在本课题的抽样调研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企业从事的是OEM,由客户来样、来料/进料,完成生产,获利能力相对降低,产业结构事实上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

(二)价值链短,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加工贸易增值率能反应出加工生产环节的附加值程度,尤其是加工环节的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程度。自2008-2011年间,苏州加工贸易增值率在0.63-0.73之间波动,但是相对于加工贸易总额的大幅度增长,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增长还是显得较为缓慢。进一步也可以说明,苏州的加工贸易企业本质上不具备真正的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只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在部分产品出口返销的同时,采取深加工结转方式将产品结转给国内的终端产品生产厂家再加工的经营方式更为普遍。从产品的产业链来看,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结转多,加工贸易增值率低,甚至是负。如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加工贸易增值率2010年仅为-43.8%。但是生产终端产品的,国内基本无结转,加工贸易增值率高。

(三)本土企业参与程度低苏州加工贸易属于典型的“外来嵌入式”,将近97%的加工贸易出口额来自外资企业,由此所形成的制造业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也主要由外资组成。根据统计,苏州加工收益的80%属于国外产值的转移,说明外贸企业与内资企业尚未形成紧密联系。内资企业为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配件等配套不足,外资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都通过进口贸易或者本地的外资企业的采购,而并非由内资企业提供,国内采购率较低。其主要原因:一是内资企业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上与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苏州在引进外资时,引入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本土企业无法实现和外资企业的配套;三是涉及进出口关税等一些政策问题。

(四)技术溢出作用不明显尽管一些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开始逐步进驻苏州,但相较于庞大的加工制造规模,比例极低。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属于外资企业,其产品以及关键零配件的建设、渠道建设、营销建设等环节仍然被跨国母公司所控制。虽然少数本土企业已意识到附加值有限的问题,但研发经费和高端科研人员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方面的比例高达20%以上,而我国仅有0.31%,这直接造成了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从技术含量上看,苏州乃至全国的本土加工制造业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淘汰”周而复始的成长之路,原发性自主创新的缺失使得内资生产型外贸企业不断地陷入研发缺失的困境,长期甚至会会导致我国生产型企业在全球分工当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五)高耗能、高污染,环保问题亟待解决苏州加工贸易高速发展成绩显著,但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2010年苏州市万元GDP能耗为0.824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98%,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然而,高能耗、高污染并非单纯是加工贸易所带来的,如果这些产能转化为一般贸易,同样会产生这些问题。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加工贸易本身,而在于加强对资源能耗和环保问题的管理,提高加工贸易的门槛。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虽然最初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收效甚微,但相对仍然带来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总体的资本不再短缺,反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同时,加工贸易产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也面临多重危机。

二、结论

苏州加工贸易在出口规模、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加工贸易增值率低,本土制造业型外贸企业基本从事于价值链中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组装环节,而由外商控制的产业链上游及下游,获取高额的增值收益。为了避免苏州陷入“贫困性”增长,调整苏州加工贸易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抓住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十分紧迫。

作者:张译匀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