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对双边贸易的干扰
时间:2022-12-13 10:37:49
导语:自由贸易对双边贸易的干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解春艳朱红根工作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总额分析从图1可知,200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为395.22亿美元,随着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削减,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该年双边贸易总额增加到547.81亿美元,其后随着2004年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和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以及2007年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2007年达到了2025.33亿美元,但由于受2008年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相比于2008年有所下降。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地位来看,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8.33%上升至2009年的9.65%。图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及所占比例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统计得到(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分析从图2可知,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0年的173.41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143.17亿美元,增长了5.59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2009年有所下降,为1062.57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出口额占中国对外总出口额的比重呈稳步上升,由2000年的6.96%上升至2009年的8.84%。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来看,2000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仅为221.81亿美元,2008年则增加到1170.03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4.27倍。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额的比例来看,从2000年的9.85%逐年递增至2003年的11.47%,其后4年呈相对平稳状态,到2008年有所下降。图2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及所占比例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统计得到(三)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区域差异分析从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的双边贸易区域差异来看(见表1),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与中国双边贸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并且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与这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2004年后增加幅度较大。其次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与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相比,中国与其双边贸易量相对较少。缅甸、柬埔寨、文莱和老挝等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量较小,但今后的双边贸易潜力较大。
(一)理论假设基于国内外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贸易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影响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理论假设: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启动以来,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在这十年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签署了各项贸易协议,这些贸易协议的实施所带来的关税降低及市场开放等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将长期促进双边贸易。但标志性的贸易协议有3项,分别为2002年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和签订《货物贸易协议》及2007年签署《服务贸易协议》。本文用这3个标志性贸易协议的签订来度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化程度,并假设每项贸易协议的签订对双边贸易都有正影响。2.经济规模。本文采用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一国的GDP总量反应了该国的经济规模总量以及该国的进口需求能力和出口供给能力,进而影响双边贸易流量,并且GDP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本文假设经济规模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3.人口数量。一国的人口数量越多,意味着该国国内的需求越多,当国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则需要从国外进口来弥补无法满足的需求。本文假设人口数量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4.地理距离。一般指两国的经济中心或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本文选取的地理距离是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两国之间的距离决定了贸易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时间成本的大小,这些成本从而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增长。本文假设地理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负影响。5.科学技术水平。一国科学技术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提高,越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该国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活动更为活跃。本文采用计算机拥有率作为衡量该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指标,并假设计算机拥有率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6.文化距离。一般情况下,如果两国的语言相通,文化背景相近,则意味着两国的文化距离越近,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商品越容易被接受,两国间的贸易流量也就越多。本文采用共同语言,即贸易对象国是否使用华语作为衡量两国文化距离的指标,并假设存在共同语言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7.共同边界。如果两国拥有共同边界,一方面可降低运输成本、时间成本等;另一方面意味着两国存在共通的文化区域,相互之间交流更便利,贸易更快捷。本文假设共同边界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8.优惠贸易区。保护性贸易政策是构成国际贸易的巨大壁垒,而当两国同属于一个优惠贸易区时,由于各种壁垒的消除或削弱,区域内各国的贸易能够在一定程度实现自由流动,从而会促进两国的双边贸易,对贸易规模的扩张有积极影响。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同处于亚洲,且同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本文采用是否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这一共同自由贸易区作为衡量优惠贸易区的虚拟变量,并假设该变量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二)模型构建本文基于引力模型中的Linnermann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修正,建立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变量的扩展的引力模型,其形式可以表示为:1nXijt=β0+β11n(YitYjt)+β21n(PitPjt)+β31n(Disij)+β41n(Comjt)+β5(Lanij)+β6(Borij)+β7(APECij)+β8(Policy1)+β9(Policy2)+β10(Pol-icy3)+μij其中,Xijt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双边贸易额;YitYjt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经济规模乘积;PiPj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人口数量乘积;Disij表示i国与j国首都的直线距离;Comjt表示在t年j国的科学技术水平;Lanij为文化距离变量;Borij为共同边界变量,APECij为优惠贸易区变量;Policy1、Policy2、Policy3分别表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重要变量。β0是常数,β1、β2、β3、β4、β5、β6、β7、β8、β9、β10是回归系数,μij表示随机误差项。(三)数据来源目前,东盟成员国有10个,其中柬埔寨于1999年最晚加入东盟,因此本文选取2000-2009年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额作为面板数据。双边贸易额数据根据2000-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获得。GDP和人口数量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通过世界城市经纬度查询系统(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计算获得。计算机拥有率来源于世界银行(WorldBank)数据库。是否有共同边界可由世界地图查询。各国加入APEC的情况来源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官方网站。是否使用华语、各项协议签署时间和内容均来源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官方网站。模型中各项变量的说明如表2所示。
运用统计软件EViews6.0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效应。首先分别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3个关键事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为了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综合影响,把代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关键事统一纳入模型中回归,得到模型Ⅳ。从表3的模型回归结果可知,模型调整后的R2较大,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D.W统计值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模型中所有变量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体分析如下: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对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有重要影响。代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关键变量Policy1、Policy2、Policy3在全部模型中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均为正,与前面的理论假设相符。说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发展,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量不断增长。第一,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双边贸易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原因在于该协议条款中规定,双方要逐步取消货物贸易的所有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第二,2004年实施了“早期收获计划”并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根据该项计划及协议,中国与东盟首先削减近600种农副产品关税,紧接着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这大大促进了中国-东盟双边农副产品贸易的发展。第三,2007年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该协议规定,双方在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做出了高于世界贸易组织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这一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标志着双方合作关系进入了全新领域。2.经济规模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四个模型中均为正,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与双方的经济规模呈现正相关,与前面的理论假设相符。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贸易国GDP越高,潜在的进口需求越大,更有利于中国对其贸易出口。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GDP的增加对其供给市场的影响表现为生产能力的提高,出口额加大。随着各国经济规模地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量也会不断增长。3.人口数量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说明人口数量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起到促进作用,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原因在于东盟中的多数国家与中国一样,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人口因素使得国际间的贸易更加活跃,人口数量增加创造的需求效应远远大于国内分工深化作用。4.地理距离变量的回归系数在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中为负,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地理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负影响,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并且地理距离越远,中国对贸易对象国的双边贸易额越小。但在地理距离变量模型Ⅳ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考察。5.科学技术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对象国计算机拥有率越高,中国与其双边贸易额越大,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一般来说,一国计算机拥有率越高,表示该国科学技术应用水平越高,居民生活水平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对商品的消费能力会越强,因此会带来更多的进口需求。同时,一国科学技术越发达,生产能力就越强,会创造出更多的出口供给。6.文化距离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国与同使用华语的贸易对象国进行贸易较之不使用华语的国家,双边贸易量更多,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原因在于:一方面,使用华语的国家华人人口较多,对本国的产品需求较大;另一方面,华语作为该国的官方语言,使得该国居民对中国抱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在人文环境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通点,更容易接受和喜爱中国的产品,对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更容易推广。7.优惠贸易区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当中国与其贸易对象国同属于APEC成员国时,更有利于促进两国间的双边贸易,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因为属于同一贸易区的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存在贸易优惠政策,相互之间可以享有关税优惠,技术性贸易壁垒、非关税贸易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都会相对较低,利于贸易规模的扩大。8.共同边界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四个模型中都为负,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共同边界与双边贸易量负相关,这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不符。究其原因,与中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如缅甸、老挝都是贸易小国,经济规模小,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所以贸易流量少,即使存在共同边界的优势,也难以发挥优势来大规模的扩大贸易;而与中国没有有共同边界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其国家经济规模大,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同使用华语,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都较大,因此就造成了与中国没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贸易流量较大,而与中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贸易流量反而较小的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对东盟各邻国的贸易还不够发达。
- 上一篇:质监局责任自查报告
- 下一篇:旅游贸易逆差的解析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