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原则

时间:2022-02-10 10:02:15

导语:历史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原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原则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巧妙应用地方历史文化,这体现了历史教师的博学和活学活用,是一种收放自如课堂教学驾驭艺术。教师使用地方历史文化,不是铺天盖地地盲目乱使用,而是教师应当遵循一定原则,如选择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等,实现地方历史文化知识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润物细无声地涤荡着学生的灵魂,涤荡的是思想的污垢,萌生的是对家乡、祖国自豪和热爱。地方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老祖宗留下的祖产,经过漫长历史沉淀而逐渐凝结的、底蕴深厚的城乡优秀文化。它是一个地方的独具特色的精神之“魂”和不竭力量之源,其内容包含历史人物、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内容,是孕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也是把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到当地子弟的血脉当中的重要的优秀资源。历史教学中教师用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塑造初中生美好心灵,塑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族品格,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学生能够学习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方城乡历史文化就是学习之列。通过学习地方历史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心,以开放的心态、兼容并蓄的眼光学习其它民族的文明。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除了使用历史教材进行教学之外,也要求教师渗透地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了解认同城市、乡村中的历史文化。既然地方历史文化意义重大,那么教师应该遵循一些怎样的原则与方法把城市、乡村中地方历史文化根据实际情形收放自如地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用身边的历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历史学科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的本质与思想内涵,润物细无声地荡涤学生心灵而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心灵美,成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1地方历史文化应用的选择性原则

首先,选用的地方历史文化的历史素材或史料必须真实、经得起推敲。历史是一门求真考证性很强的人文科学,它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胡编乱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面对获取的史料我们应该用历史的态度与眼光来分析史料。第一,先要辨析所获取的史料。历史学家在面对堆积如山的、碎片化的历史信息需要经过鉴别与梳理,经过鉴别与梳理的这些碎片的历史信息就被写成了历史。历史是客观的,同时也是多面的。这就需要我们用历史的态度进行辨析,我们要站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等标准进行判断,来确定史料的可信度。第二,如何分析史料的可信度?要考虑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学家的观念等相关因素,借助史料复原历史现场。历史学家的政治立场或观点看法对历史的叙述很重要,事关历史学家记述历史真实性,也就是可信度的高低。正因为历史史料有真实性的要求,我们要用辨析的历史眼光选用地方历史史料,所选用那些地方历史文化史料必须是经得起推敲、真实、可信度高的史料。为了确保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可信性,教师需要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眼光从不同的史料来源、所处不同时代等进行判断和提炼,获取客观的历史事实或史料。地方历史文化中的一手史料,如古街古渡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献等,我们可以优先采用它们。对于来源的第二手史料或第三手史料,只要来源正确,经过我们的甄别,我们也可以放心使用。很多文学作品和视频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创作品,甚至是篡改了历史,因此对它们要做到有选择、有辨别地判断和使用。用得好的话,效果极佳,特别是使用视频资料,能把学生迅速带入到历史情境当中,身临其境,从视觉、听觉带来心灵的震撼能达到奇特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其次,选用地方历史文化注意正能量的导向。亚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学校是培养人、造就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的地方。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怀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漫长遥远的历史中感受历史沧桑巨变,感悟对国家、民族的关注和判断,从而产生时代使命和担当,珍惜当下,珍惜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最为重要的是用历史文化中的符合时代思想道德和精神力量来塑造学生的灵魂和健全的人格;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智力、情商和心理方面健康茁壮成长,努力实现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课堂是思想纯洁的净土,是思想道德的塑造高地,也是传播正能量的高地。因此,教师应该选用正面、健康、积极向上的地方历史文化,向学生展示宣传本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使学生在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熏陶中慢慢感受、体会本地区的先辈们经历怎样的苦与乐、悲与喜,怎样战天斗地顽强生存的历史文化魅力,犹如心灵的鸡汤无声无息地荡涤学生灵魂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在地方历史文化的熏陶中漫漫地升华、落地生根。课堂中偶尔涉及到地方某些反面人物或历史事件,教师要正面引导学生,辩证地评价,要从反面人物或事件中传播时代正能量的精神和力量。如笔者在讲“中共一大”代表人物中,其中有一位是周佛海。我着重强调了周佛海是湖南省怀化沅陵县凉水井镇窝溪村人,与我们是怀化老乡。在中华民族最危急最艰难时刻的抗日战争时期,周佛海叛国投入日本的怀抱,甘愿当民族的大汉奸,成为当时响当当的民族败类。学生一听之后,精神马上一震,对家乡出了这样的大汉奸感到惊讶、愤怒和不可思议。于是,笔者立即引导学生:周佛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是一位有能力的、有理想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只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险恶的革命坏境中,他经不起革命大熔炉的冶炼而背叛了革命初心,走上了人民的反面,成为时代的垃圾。最后,从周佛海这个反面人物告诉学生:我们心中要有坚定的信仰、坚持不懈勇于斗争的精神,不要背叛我们出发的初心,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我们要有大局观念和意识,即使牺牲我们的生命、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经过这样引导学生,教师既传授了身边的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拓展了学生视野,又用身边可以触碰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教育和引导了学生,学生无形中受到了爱家爱国的思想洗礼。这一切能有助于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生根落地,增强家国情怀的意识,认同家乡的文化,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2地方历史文化应用的适度原则

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其内容丰富多样,是当地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具有习得性,不是个体天生就通过遗传而获得的,需要通过后天个体、家族、学校与社会多方面的合力培养、造就作用而获得。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考虑教学大纲内容要求以及初中生的生理、心理、认知规律及知识水平限制情况,精心选用地方历史文化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方历史文化观,潜移默化地认同本地的历史文化,达到地方历史文化慢慢地融入到学生的血脉之中,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和力量。如笔者在历史课堂中谈到“怀化”这个地名的来源时,就讲到它是北宋年间的怀化铺,位于怀化的榆树湾一带,素有“鹤州”美称。因河道弯弯,芳草萋萋,常有仙鹤栖息,又称鹤城。宋王朝为控鹤州,以“怀柔归化”之意,在今泸阳地设“怀化砦”(砦读音同寨,意为营垒)而得名怀化。因此,教师在讲述怀化的富有诗意地名来源时,就要考虑初中生的接受能力,不要超越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少用或不用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即使用,也要使用通俗的语言来翻译说明。像“怀柔归化”就应该向学生解释说明“以怀柔政策感化而治之”。所以运用文言文时要注意阅读的难易度,不宜过难,须通俗易懂,这就是使用语言的适度原则。另一个方面,所选用地方历史文化数量适度的原则。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规律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初中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能力有限。因此每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明白,课堂上并不是讲的知识越多越好,所讲授知识容量要控制好,也就是知识容量要适度。初中生在45分钟一节课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教师要抓住初中生这一注意力集中的特点,要将所讲授的知识集中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中予以解决。再一个,所选用的地方历史文化要有典型性,要能够说明或佐证课本知识的内容,不要把无关紧要或不相关的、毫无联系地方历史文化插入,如果这样,将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本来每个班每周仅开设两节课,历史课时少且宝贵。历史课堂中所引入的地方历史文化在整堂历史课中所占比例不大、分量少,地方历史文化只是在整个课堂中的起一个辅助作用,因此要控制好量,不要过多使用地方历史文化,导致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一双慧眼、精挑细选地方历史文化,所选用的要有典型特点,而且数量适当不宜过多,否则适得其反。

3地方历史文化应用的趣味性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形成的历史知识如海洋一样浩瀚无垠,看似繁杂冗长、枯燥无味的,但大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本身就具有引人入胜趣味性。教师怎样把繁杂冗长的、枯燥无味的历史挖掘出来,在教学课堂中把历史知识用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很重要方法和手段。威廉·勃特勒·叶芝说,教育不是填充一个空水桶,而是升起一团火焰。教书看似非常简单,其实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语言艺术。历史教师把地方历史文化应用到历史课堂就是提高课堂趣味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地方性历史文化就是在学生生活所在地产生的历史事实,它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可以把繁杂、遥远的历史拉近到学生的家乡或熟悉的地方,把遥远枯燥的历史引入到身边的历史,甚至是营造了历史的现场或历史情景,使学生感到历史并不遥远,而是是有温度的。在历史情境中学习历史,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内涵,达到崇史明志、崇史明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严格精挑细选有趣味的地方历史文化。如果我们所挑选的是枯燥的地方历史文化,这将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慢慢地丧失学习历史的趣味。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地方历史文化应用到历史课堂应当坚持直观性原则。首先,教师要选择最为直观的图片。运用历史图片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看图片大致就能让他们进入到历史现场,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和活动有更深的印象。其次,选择相关视频和文字资料。不管选用哪一种,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讲解或描述,因为教师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活灵活现讲解、栩栩如生的描述,就能起到很好的直观作用。讲述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讲述干巴巴的,索然无味,而有的人讲述语言有力量、有趣味,能煽情点火。因而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本身就是趣味性,这体现了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和认知的不断发展当中,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而想探究世界。因此,课堂中教师应该巧妙地引入地方历史文化,引导初中生探究地方历史文化,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抛弃那种远香近臭的狭隘历史观。

4地方历史文化应用的灵活多样性原则

为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地方历史文化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应用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原则,哪里方便,哪里便于教学,就可以往哪里插入。首先,我们可以把本地城乡的某个地方历史文化设计为一节课的导入部分,开门见山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长征这一课时,可以用“通道转兵”的故事开头。先用多媒体展示通道恭城书院的照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地方,等学生回答后,然后告诉学生长征中的红军在这里发生了通道转兵。长征后,中央红军从中央根据地出发有8万多人,冲破敌人四道防线后,特别是湘江战役后,红军锐减到3万余人。湘江战役后,蒋介石早已判明红军将去湘西战略意图,因此在湘桂布下了10万于重兵等待疲惫不堪红军往口袋里钻,企图最后一击彻底消灭战略转移中的红军。1934年12月,通道会议就是在这样凶险无比的、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强烈建议下召开的非常时期的会议,成为伟大的遵义会议的前奏。其次,在讲授新知识内容的中间进程中随机巧妙穿插运用。教师觉得时间允许,地方历史文化与新课内容又有很强的联系性,就可以穿插有关的地方历史文化。再次,举办专题或讲座。随着新高考改革实行,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更高,许多是课本之外的知识。因此作为初中教师也要顺应新高考,提前转变教学方式和内容,增加课外知识的教学力度,把增强学生的素质贯彻到平常的教学中,适当、适时安排有关地方历史文化专题或讲座教学。例如纪录片《粟裕大将》《袁隆平》等。再次,考试法教学。现在很多州市教育局中非常重视地方历史文化的教育,把地方历史文化纳入到中考范围当中,作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因此教师把地方历史文化编成考试题,用考试的方法进行特殊的学习。最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的故居、纪念馆等,触摸历史实物,与历史实物面对面进行交流对话;探访历史街道变迁等,在探究中学习地方历史文化。总之,地方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我们在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基础上把城乡地方历史文化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感同身受地方历史文化的亲和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启迪思维,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萌生努力向身边释放微光,萌生心系他人,心系家乡,心系祖国的情感。教师鼓励学生用历史思维进行思考,实现地方历史文化涤荡学生的心灵和灵魂,加速家国情怀素养的课堂转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林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