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时间:2022-11-07 11:15:46

导语: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一、京杭运河济宁段历史沿革

至清末,由于河道淤积,洪水排泄不畅,运河河道不能通航,京杭大运河失去了南北运输的功能,渐渐衰落,济宁也丧失了南北交通枢纽的地位,城市发展能力大大降低。建国后,济宁市重视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经过大规模治理,济宁运河已初步成为一条具有防洪、灌溉、输水、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河道,在“以河兴市”战略和《京杭运河济宁段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指导下,济宁市加快运河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的四带一体化建设,并致力于打造运河文化品牌,以加快运河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和效益的实现。

二、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现状

1.数量与空间分布。济宁运河是一条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资源密集的文化遗产廊道,在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时,济宁拥有申遗保护规划里程293公里、运河文化遗产59处、相关历史文化遗产84处,以及包括南旺分水点段的11处申遗点,是申遗工作的重点区段和关键河段之一。这些运河文化遗产分布在运河沿岸,集中于济宁市中心,如图1所示2.等级与类型。济宁运河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丰富、等级较高。在诸多历史文化遗址中,有5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见表1.从类型上看,济宁运河文化遗产既有古建筑、水利工程遗址等“点”形式的单体遗产,也有以“线”形式存在的河道、街道遗址,还有以“面”形式存在的村、镇等聚落文化遗产。从遗产形态上看,除了以上各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见表2,其中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7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曲和传统手艺三大类,参见表3。此外,还有省级非遗项目61项,市级非遗项目21项,县级非遗项目61项。

三、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济宁运河在历史变迁中历经兴衰,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仅是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见证,更承载着真实、厚重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因其文化内涵深、可观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为济宁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基础。1.观赏游憩价值。济宁运河沿岸自然生态环境好、人文底蕴深厚,观赏游憩价值高。在济宁,自古就有铁塔清梵、太白晚眺、墨华泉碧、凤台夕照、灌冢晴烟、南池荷净、西苇渔歌、获麟晚渡八大景观,被誉为“任城八景”。当前,济宁市政府加快运河文化经济带的规划和建设,将进一步发挥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开展运河文化复兴工程、新兴文化培育工程、特色风貌展示工程,实施河道总督衙门、济安台文化街区、铁塔寺历史街区、竹竿巷历史街区等项目,打造运河之都核心风貌区,展现“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的独特魅力。2.文化艺术价值。运河的开通使济宁称为经济文化开放之地,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渗透,对济宁当地的民风民俗、街道名称、建筑形式、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济宁运河文化和市民性格,也产生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济宁老运河沿岸的东大寺、声远楼、崇觉寺铁塔等古建筑的造型、色彩、纹饰,民间艺术八角鼓、端鼓腔调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3.科学教育价值。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距离最长、持续发挥效益最久的人工运河,在选址、开凿、疏浚、保持航道通畅等方面攻克了诸多的技术难题,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运河全线的地势最高点位于济宁段,为保证运河的畅通,济宁运河修建了多处闸坝以调节水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先在戴村筑坝横亘“五里十三步”腰斩汶水,逼汶水入小汶河南流直达南旺,又在分水口处凿设了一个活动的鱼嘴形“石皱”,控制南北分水量,并创造性地将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再挖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300眼,分五脉水系因势利导,补充运河水源,从根本上克服了南旺水脊地势高的难题,确保了运河长年畅通无阻,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也被称为运河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

四、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

济宁运河文化遗产数量多、类型丰富,且旅游价值高,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济宁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充分发挥千年运河的当代价值。本文基于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和价值分析,对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提出建议如下。1.更新观念,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矛盾,“唯开发论”和“唯保护论”的观点都不可取。在对济宁运河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要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重视对文化遗存的原貌修缮、对水污染的治理、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修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性的展示遗产,开发高品质的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济宁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2.积极合作,共塑“儒风运河”旅游品牌形象。京杭运河是一种线型文化遗产,有着跨区域特征。济宁运河应积极寻求合作,特别是与山东段内的枣庄、东平、聊城、德州等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全面整合运河旅游资源,共同规划,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做大做强“儒风运河”品牌。此外,从济宁市旅游发展层面,在“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运河”的发展格局之下,济宁运河文化旅游要加强其他版块之间的协同发展,特别是与曲阜、邹城、泗水的儒家文化之间形成合力,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聚焦区和齐鲁文化旅游新高地。3.加快开发,丰富济宁运河旅游产品体系。当前济宁运河旅游产晶形式较为单一,应考虑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遗产旅游消费特点,依托济宁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全面开发,丰富和完善济宁运河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包括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研学教育等类型。(1)观光游览型。以运河沿岸自然生态景观、遗产遗迹、历史街区、博物馆、寺庙庵堂、现代都市景观为重要节点,开发水上观光游览黄金旅游线,游客可乘游船画舫游览沿途风景,也可登岸停留对感兴趣的景观深入探访。(2)文化体验型。济宁运河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和发展已经渐渐衰落与消失的济宁特色文化,在开发时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让游客感受古运河的文化氛围,又使这些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3)休闲度假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更加强调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和感受当地生活方式,具有游客停留时间长、旅游花费高、重游率高的特点。以古运河为主线,将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微山湖湿地度假、古镇乡村度假和运河度假有机结合,开发必要的水上游乐、水上垂钓等旅游项目,融入养生、养心、养老、民俗项目,让游客达到放松、娱乐、保健和自我状态调整的目的。(4)研学教育型。研学旅行已成为促进济宁市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支点,“运河探访”是济宁市重点推出的十大研学品牌之一。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运河探访研学课程开发、研学基地建设和研学产品推介,更好的实现运河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的当代转化。4.融合文创,助推运河特色旅游购物。运河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记忆,只有在现代生活中予以发扬和创新,才能再现曾经的繁华。搭建文创平台,将运河文化符号提取出来,创意设计出游客喜爱的特色旅游商品,包括与济宁运河相关的风物特产,如微山麻鸭、四鼻孔鲤鱼、英实米、“云记”的撒子、玉堂酱菜;传统手工艺品,如鲁锦绣、彩印花布、曲阜楷雕、竹编、尼山砚、泗水鲁柘砚、柘沟土陶;建筑微缩模型,如崇觉寺铁塔、东大寺、会通桥、天井闸遗址、太白楼等。既能够促进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能满足游客纪念、馈赠的旅游购物需要,还能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济宁运河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2]郭文娟.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文化遗产构成和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4.

作者:吕明笛 姜春宇 李雪婷 杨明慧 单位:济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