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实施研究

时间:2022-09-06 09:45:28

导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实施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实施研究

摘要:祁县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古建遗产而闻名于世,并于1994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增大,探索使两者协同发展的规划途径与实施方法非常必要。本文依据《祁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调查了规划实施情况,研究祁县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两者间的矛盾,并对今后规划实施提出了建议,以促进保护规划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祁县古城;保护规划;实施情况;对策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历史风貌的城市。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留存,为今天的人们感受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真实的案例,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意义。祁县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古建遗产而闻名于世,并于1994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增大,探索使两者协同发展的规划途径与实施方法非常必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调查研究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指出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面对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为下一步保障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1祁县历史文化名城概况

祁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中部,总面积854km2,人囗25万,辖6镇2乡,184个行政村。祁县历史悠久,古称“昭馀”,古城初建于公元前556年,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迁到今址,历经1500余年沧桑,基本保持了北魏时的格局,以棋盘式道路为骨架,是集传统街巷、寺庙、民居于一体的庞大明清建筑群。如今的祁县古城是明清时期晋商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2相关保护规划概况

1994年,祁县被国务院列为我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与专业规划单位于1995年合作编制了《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4-2010)。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古城面貌得到了改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规划的修编使该规划在实施中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一些保护观念需要更新,保护措施也需要调整。因此,当地政府联合专业规划单位于2007年重新编制了《祁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保护规划”),该规划结合当前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对祁县古城的空间布局、历史遗存利用、古城整体保护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划,对当前祁县古城的保护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新版保护规划即《祁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6-2020)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重点保护目标: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其中心任务是保护祁县悠久而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保持独具特色的、代表明清商业城市风貌景观及传统的院落、街巷空间尺度与景观特征;保护古城区所留存的真实历史遗迹。规划包括县域历史文化遗存利用规划、古城保护规划、古城道路交通规划、保护规划实施与管理等十一个部分,内容涵盖祁县县域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祁县古城保护规划、历史建筑保护、绿化系统与生态环境规划、人口与社会生活规划等诸多方面。

3保护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自1994年祁县古城被确立为历史文化名城后,各级政府对古城保护非常重视,并联合专业设计单位制定了相关的保护规划,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从十几年的实施效果来看,许多规划的实施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后,经研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3.1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为保护祁县古城的完整性,防止古城外围的城市建设对古城内部的影响,保护规划中提出沿古城建设环城绿带,结合城墙遗址的保护修复,强化沿古城墙墙基的绿地系统,用景观手段突出古城格局。但由于目前在古城外围分布了较多的各类公共设施及工厂业企,古城外围建设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古城界限因而逐渐模糊化,各类建设用地甚至逐渐向古城内部蚕食。保护规划中确定的古城四周不低于50m宽的环城绿带也因为拆迁难度巨大等原因而进展缓慢,同时古城周边的城市建设还在不断进行。这些都对保护规划的顺利实施造成了很大阻碍,使得后续规划不能如期实施,无法达到古城保护的预期效果。在后期的规划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古城被进一步蚕食,使其与周边分界明显,在古城周边留出环城绿带,形成古城周围的保护隔离带。3.2祁县古城内原有交通体系与规划交通体系之间的矛盾。保护规划对祁县古城的道路交通进行了完善而详细的规划设计,规划保持并延续原有街道格局,采取动、静交通综合处理,综合考虑各类停车场、广场与机动车、非机动车、游览电车及步行交通之间的关系。规划在古城内部实行交通管制,以步行和旅游电车为主,保证古城区的宁静氛围与行人安全,机动车交通则主要位于古城外围。然而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古城内机动车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造成部分路段仍存在人车混行的现象,为游客游览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古城的景观风貌。今后应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古城内外路网,建设环城停车系统,满足古城居民停车需求,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古城内外的交通问题。3.3祁县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祁县古城内民居众多,多为普通居民生活所用。保护规划中将民居院落分为三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分别制定了普通民居院落的保护要求。总体要求不得随意改变建筑本身与环境的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对于仍在使用的民居鼓励在协调统一的原则指导下对建筑外观进行整饰,允许功能置换与内部更新,允许对主体建筑以外部分的拆除与加建,加建建筑物应与原建筑尺度协调统一,并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增设必要的防火设施、防火通道。依据古城现状来看,现阶段规划实施并不十分到位。许多院落内居住人口过多,原有建筑空间狭小难以满足居民日常居住使用要求,造成了对建筑的随意改动、加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原有格局。另外,建筑物的维修保护相对缺乏,导致部分民居建筑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4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几点策略

4.1保护规划先行,同时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保护规划的顺利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进行古城的保护中要严格按照规划开展工作,城市建设与发展应以古城保护为前提,将古城保护列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同时也应依据现状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调整与优化保护规划,使之更加适应古城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保证规划得以顺利实施。4.2制定相关法规,优化管理模式。制定相关法规时要充分依据保护规划,使保护规划走向法规化。一方面要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其能够更有力地指导古城保护建设,很多名城的保护规划已经具有法律效应。另一方面,就是要正确处理城市发展和名城保护的关系,保护古城历史环境和原有格局,保持其整体风貌,确定历史文化街区、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及优秀近现代历史建筑的具体位置和界限,并将相关内容作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因此,保护规划的内容必须明确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保护规划的文本成为名城保护和管理的直接依据,或者是制定具体政策和法规的依据。4.3加大保护开发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保护开发意识。古城居民是古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政府应加大古城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居民充分了解古城的价值与保护的必要性,能够自发地保护古城、合理利用和开发古城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将古城资源永续利用。同时,政府也应制定一些针对古城保护的优惠政策,例如为当地居民及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制定税收、土地优惠政策,以及其他福利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优惠,鼓励对古城内居住、休闲、商业、餐饮等方面的投资。4.4修改完善规划,适应古城发展。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古城保护规划也应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对于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的修缮与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保护、历史环境的塑造与保护等“设计”和“实施”的内容,应该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具体阐述。修建性详细规划在遵循上位规划的前提下,更多地考虑管理、实施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更为详细、可操作性更强的保护措施。要在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前提下,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发展。

5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怎样使这些丰富的信息能被公众所理解,也是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之一,保护规划应该提出合理的实施落实的方式。总规层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控规层面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要进一步完善实施方面的内容,突出其法定规划的特点,强化作为指导下一层次保护规划以及实施、管理的必要的规定性或强制性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成为名城保护的具体而深入的管理实施性法规,从而更加明确地指导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祁县地方志委员会.祁县志[J].中华书局,1990(3):299.

[2]张礼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郑础波.试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J].科技风,2010(13).

作者:梁帅 单位: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