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历史街区交通规划设计
时间:2022-06-11 02:48:58
导语:城市文化历史街区交通规划设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新时代视域下,我国城市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还是在科技领域,无不彰显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更新,为历史街区保护与交通规划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历史街区承载着当地悠久而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体现着当地的人文风情、历史底蕴,是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历史街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关键的意义。本文结合城市文化的概念,探析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现状,提出基于城市文化理念,规划并设计历史街区交通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文化;历史街区;交通规划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与良性发展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现代交通的发展使得当代历史街区保护与交通的问题逐渐凸显。历史街区交通的规划应结合公交优先与交通慢行的模式进行引导,应以保护街道与地段的空间为前提,保留街区道路尺度与网络,禁止拓宽、破坏原有街区格局,达到通过交通组织与设计疏导历史街区交通,保护历史街景风貌与建筑形态的目的。然而在实际规划与设计中,历史街区交通常常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急需以城市文化理念进行全面而合理地解决,以期推动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的进程。
二、城市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城市文化是人类在都市生活的社会组织形态的集合,是包含信仰、知识、道德、艺术、风俗、法律以及任何能够从都市获得的习惯或者能力。张鼎民(2015)在此基础上指出,首先,城市文化是人类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的精神与物质的综合,是人类群体行为方式、生存状况、精神风貌与城市风貌的总和。从都市特征出发对其进行界定,可将城市文化作为“市民文化”,是城市市民在实际生活中,相互协调,共同创造的,具有时代特征、城市特点、人文情怀的文化模式,是都市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及生活习俗的总体形态。其次,城市文化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是人类对社会、自然及自我的对象化改造中,所具有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组织架构,以及此种行为所产生的具备地域性特征的观念形态、典章制度、知识体系、技术与艺术成果及心理状态。因此,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集中体现着城市文化的人文特征、历史特点及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然而历史建筑街区与城市文化又有较大的区别。张一德(2017)认为,城市文化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文化内涵与文化特征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历史文化街区则是在空间形态上相对稳定的文化态势,其文化内涵与城市文化可在特定条件下,达到高度的统一。然而在物质形态上,却存在严峻的差异性,是阻碍城市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对此,林凤韵(2018)则提出相反的观点,历史建筑街区是城市文化主要组成部分,是当地人文气息、历史价值及民风民俗的重要体现,保留着城市文化最原始的文化属性及历史价值,对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具有潜在的作用。
三、历史街区交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交通区位与发展愿景矛盾。由于城市原有的窄路交通网络,历史街区常常是城市区域交通网络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层面,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增长。基于历史街区存有大量历史型建筑。在建设轨道站点时,要较普通街区建设成本高,并且站点与线路走向限制因素较多,不易在短时间内完善当地的交通网络。其中多数城市的轨道站点与历史街区的距离远远超出步行距离,形成模块式、边缘式的布局模式。因而,在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交通机动化进程中,历史街区呈现出区位条件边缘化的趋势。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活动中心、公共资源、创意产业、人文旅游、特色居住点,其功能的更新与变革,应紧密结合当地交通来实现,然而由于交通区位条件不足,难以促进历史街区的发展,甚至引发区域性衰退。(二)交通需求与交通资源矛盾。历史街区交通网络容量十分有限,交通建设需求与交通供给资源间的矛盾严重。在科技信息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各大城市不断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完善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以期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拓宽城市体量,提升城市竞争力,因而对交通网络容量需求日渐增长,这与目前历史街区的交通资源形成严峻的矛盾。以南京市中山历史街区为例,中山路交通网容量仅能满足未来机动化交通需求的4%-6%,道路交通网络容量有限。部分历史街区处于“饱和度大、流量率小”的交通状态,制约着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三)风貌保护与交通构建矛盾。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存在着对历史街区风貌的破坏欲影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升。然而在交通机动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难免会涉及对历史街区交通的改建,致使现代交通建设工作对原有建筑风貌造成影响及破坏。以苏州市云海路历史街区为例,为有效提升城市道路交通能力,将南北向干道进行衔接,以便减少机动车辆驾驶里程,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然而在交通建设中,需要拆除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调查显示,49.4%的居民对拓宽道路,调整历史街区交通网络持有赞同意见,但82.37%的居民不赞同以损害历史街区为代价,进行道路整改。因此在保护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完善交通网络是目前主要的问题。
四、基于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策略
(一)构建历史街区价值评估体系。价值评估是城市历史街区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交通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历史街区价值评价中,应摒弃强调区域经济效益,寻求平衡公共利益与历史街区保护的方法及策略。然而城市交通是公共利益的一种,是改善国民出行的主要途径。部分地方政府由于缺乏对历史街区与交通模式关系的认识,导致在街区工程与城市机动化影响下,历史街区让步于城市交通网络构建,致使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特征的丧失,或使该区域成为城市骨架交通网的盲区。因此,构建全面的历史街区价值评估体系,权衡城市交通网与历史街区的利益,以城市文化为导向,全面融合历史街区发展与交通网建设,促进现代机动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完善城市文化构建体系。(二)历史街区的规划范围与内容。与大型、新型居住区不同,传统规划理念难以全面解决城市历史街区特殊的交通网络问题。历史街区在交通网规划层面应注意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在宏观规划层面,应涵盖街区与交通网络关系的研究、交通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探析、现代交通模式的分析等。该部分内容主要针对历史街区特征及特点,对城市交通网提出约束性要求,以此界定后续的规划设计工作。其次,在中层设计层面,应包含次级区域交通的专项规划内容,交通网结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等。该部分内容要求交通设计人员根据城市交通实际对象,在宏观层面下,对交通网格局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最后是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对道路设施规划,对历史街区道路交通资源进行分配,具体可从街区交叉口与路段两个层面进行规划,落实中观的规划内容。(三)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的管理实施。传统城市交通网络设计缺乏操作性、偏向宏观控制,与管理环节衔接不当,偏向城市交通网络组织与建设,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导及对地区文化发展的衔接与认识。在改善历史街区中,严重局限于街区基础交通设施的营建。因此,在街区规划与设计中,应强调街区与城市交通网的关系,以构建城市文化为导向,深入到街区交通的改造中。重视设计街区交通服务机制,引导街区居民或相邻区域民众的参与度,全面综合机构、政策、管理、体质及收费等投资或基础设施构建的因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网络规划的质量。由于传统政策制定主体的多样性,导致具体实施过程中,政策间的衔接性差,缺乏全面的引导与控制,导致街区历史文化保护缺乏。因此应以街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为主,协调各政策间关系,是提升街区交通规划的质量与效率的关键。
五、结语
在城市机动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交通规划问题刻不容缓,不仅限制城市机动化的进程,更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完善与发展。因而,应以构建历史街区价值评估体系,提升相关部门对历史街区的认识。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深化城市历史街区的规划工作。实现城市交通网络构建与历史街区发展的全面融合,以此推进城市机动化、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7(5):9-23.
[2]苏静,陆林.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2):70-73.
[3]鲍懿喜.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性[J].人文地理,2012,27(4):49-53.
作者:刘贺楠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上一篇: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分析
- 下一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