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

时间:2022-01-24 04:07:47

导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

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三坊七巷中的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历史上“三坊七巷”总占地面积约为44.7公顷。西晋末永嘉年间是“三坊七巷”的沿起。在东晋、隋、唐、五代时期,三坊七巷得以拓展。唐天复年间,出于“守地养民”的目的,闽王王审知修筑罗城。罗城的分区布局以大航桥河为分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经济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辟为衙署;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筑高墙,这些居民区成为坊、巷之始,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宋朝时三坊七巷格局已经定型并沿袭至今。从相关的记载中也能看到众多名人也陆续居住在“三坊七巷”内,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清时期进入人文意义和建筑意义的鼎盛期。现存的大量优秀建筑都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如侯官衙、圣庙、学府、抚院使署等官方建筑和场所。区位的优势加之贵族和士大夫聚居地的历史传统,吸引更多的贵族和士大夫来此居住。众多名人成为“三坊七巷”的代表性居民,如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等。1993年,福州市政府与香港长江实业公司签订了保护开发“三坊七巷”的协议,一期工程拆除了衣锦坊大部分,特别是雅道巷和大、小水流湾等重要传统街巷空间被毁,市级挂牌保护单位翁良疏故居也被拆除。改革开放后,沿杨桥路地块逐步被蚕食改造,林旭故居、林尔康故居等先后被拆建为三友大厦等多层、高层建筑,后虽在各方力量的干预下,对“三坊七巷”破坏性开发方案终于未能全面实施,但对“三坊七巷”的风貌格局已产生很大影响。

二、三坊七巷开发与保护统筹工作取得的成绩

截止2017年11月,三坊七巷项目累计投入45.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省财政6亿元,市财政6亿元、土地出让金返还9亿、各级文保修复资金3800万元、银行贷款21.2亿元、房产出售(南后街商铺等)等收入3亿元。福州市财政的6亿元拨款中,建设拨款48000万元、贴息款6150万元、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拨款850万元。经过多年持续投入巨额建设,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开发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恢复坊巷格局,重现历史风貌。采用整体街区保护性原则,恢复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鱼骨状”总体格局,整治了公共街巷、公共建筑、传统商业建筑、传统民居建筑,凸显其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风貌。采用分级保护原则,三坊七巷范围内目前拥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其中,国保级文物单位有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陈承裘故居、林觉民及冰心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黄巷小黄楼、林氏民居、沈葆桢故居、叶氏民居、刘家大院、郭柏荫故居、鄢家花厅、刘冠雄故居、林聪彝故居等15处,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文物点144处。截至目前,三坊七巷大范围的古建筑修缮工作已陆续完工,28处文保单位中已修复26处,共完成171处历史建筑(文物点)以及部分更新建筑的修缮和建设,建设工程总面积24.45万平方米,约占总工程量的85%。在利用方面,根据社区博物馆和休闲游憩消费的要求,对重要建筑进行开发利用,依托名人故居、典型园林建筑和传统商业建筑,展示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和传统商业文化,统筹保护与开发,如刘家大院拆除新建筑,部分落架修复,展示福州近代工商业和福州传统民居建筑艺术;黄璞故居拆除新建筑,全面修缮精美雕刻,修缮园林,展示闽学(理学)文化。(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城市文脉。从重视“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1]。2011年8月,中国首批社区博物馆—福州三坊七巷生态博物馆在福州揭牌,福州三坊七巷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基本形成了以“地域+传统+记忆+居民”的组织模式和“一个中心展馆、各种类型展示馆、活动空间”并存的社区博物馆架构雏形。位于光禄坊的刘家大院成为中心展馆遗产教育基地,其他的专题博物馆、展示点将重点展示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民俗文化。入选名单的有:老药铺(瑞来春堂)、禅怡会所(木刻艺术)、同利肉燕、木金肉丸、永和鱼丸、米家船裱褙店、青莲阁、老佛殿、树神庙(东林里)、安泰河、肉松店(鼎鼎、日日有)、聚成堂(古旧书屋)、闽剧票友(鄢家花厅)[2]等等。鉴于三坊七巷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2015年9月,三坊七巷荣膺201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之荣誉奖,该奖项是福建省唯一获奖项目。(三)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建设初显成效。围绕福州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目标,为落实福州市将三坊七巷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及福州名片要求,积极引进文化企业入驻,目前街区文化业态占街区业态比重达64%。近年来,三坊七巷街区重点布局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博物馆、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带动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1.文化旅游已成全省旅游品牌多年来,三坊七巷逐步改善三坊七巷景区软硬件设施,对景区持续改造升级,包括设立南北口两个游客服务中心、新建并改造景区停车场、改造景区旅游公厕、规范景区周边交通秩序、增设游客休息设施;针对缆线管线下地、墙面整治、路面修补、电表、电箱、空调外挂机等功能性设施隐蔽化、坊巷景观绿化以及场馆夜景灯光等进行集中整改,完善导览系统和解说系统,同时,在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营销智能化、讲解员队伍优质化等方面持续改进。旅游业与文博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互动融合,使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内涵不断丰富。2015年7月13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复三坊七巷景区为国家级5A旅游景区。2012年至2016年,三坊七巷旅游人次从826万人增至约1091万人,三坊七巷景区已成为福建省文化旅游的一张烫金名片。2.文博会展业初具集聚规模三坊七巷开发利用公司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目前,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建设初具规模,开放的展馆有三坊七巷美术馆、福建民俗博物馆、福州漆艺博物馆、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田黄馆、勤廉馆、消防馆等24家。经过开发和保护,三坊七巷活态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一定程度得以延续,休闲、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日臻完善,先后被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首批国家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示范点”、闽台(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等称号,并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预备名录。3.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三坊七巷的增值点历史街区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温床”。三坊七巷挖掘闽都文化元素,把握时代文化时尚和消费潮流,引进服装设计、艺术策展、园艺设计、动漫创作等方面的高端品牌,融入休闲旅游业需求。以三坊七巷文创中心店和严校长的故事精品店等为代表的旅游商品店将闽都文化、坊巷元素、名人文化等与各类纪念品完美融合,体现出很好的文化创意。文创店内的文创产品种类非常丰富,其中有牛角梳、软木画、油纸伞等具有福州特色的传统工艺品,也有杯垫、钥匙扣、冰箱贴、明信片等体现坊巷元素的小物件,还有茉莉花系列、茶叶、糕点、酒等食品,产品有福州时尚特色,并且价格适中,旅游旺季时期销售量较好。三坊七巷主办(旅游)文创节、福州海峡创意设计周等节事,通过两岸文创精品联展竞技、两岸大咖文创融合探索、福建手作之美大展、街区文创、“艺术家带你去看展”、艺术家沙龙、纸艺等手工体验等活动使三坊七巷成为省内乃至国内文化创意的新地标。

三、三坊七巷保护与开发统筹工作中存在的瓶颈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若缺乏科学统筹,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模式:一是“原真文化僵化保护”,即为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原真性,采用静态消极的文化保护,单一地保护历史地段的原有价值,这种模式却往往容易导致历史街区的衰败。二是“过度商业化开发”,这种开发导向下的历史街区容易成为单一的城市消费空间,忽视了历史街区自身的文化原真性保护需求。历史街区发展如何实现既能保护当地原真文化,又能满足后现代游客的消费需求,实行保护和开发的统一?这已成为当今历史街区开发普遍面临的难题。(一)保护与开发的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当前三坊七巷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分别隶属于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但缺乏市一级主要领导直接挂帅主政。诸多部门领导不同政见令三坊七巷开发与保护管理团队无所适从。(二)保护和开发的统筹工作直接受财务压力影响。截止目前三坊七巷项目累计投入45.5亿元,目前银行贷款21.2亿元。文保文物及公益性资产投入约25亿元至今财政尚未结算,扣除财政拨款,均需靠贷款解决,公司利息负担重,一年利息支出约1.1亿元。三坊七巷项目的房屋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为28.8万平方米,扣除已出让地块、出售资产及留住户面积,实际公司可运营使用面积仅为14.8万平方米。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尽快减轻沉重的债务负担也成为摆在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三坊七巷保护开发管理团队面前的现实问题。(三)三坊七巷空间的局限性导致保护和开发的两难。三坊七巷社区空间有限,历史街区的保护空间、商业经营空间和周边居民生活的重叠,文化产业链拓展的物理空间不足,迫使部分非文保类但仍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转为经营空间。此外,开发尤其是高峰期访客活动对社区市民日常生活造成困扰,澳门路段人流、车流交错混杂,林则徐纪念馆对面即为杂货店铺等,旅游安全感和旅游体验质量受影响;另一方面现有历史街区体验空间不足,在室外视线仰角30度环顾四周均为现代高楼,无法打造自身独特气质和场所精神。空间的不足和视觉景观的杂乱,开放的坊巷空间商业气息过浓,文化气质不突出,“场所精神”欠缺,造成保护和开发的两难局面。(四)原住民的外迁造成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存。在“硬伤”在三坊七巷开发与保护前期,大部分原住民已外迁,且因产权变更等因素回迁已不可能,认识误区导致社区生态文化被彻底改造,历史街区的生活场景缺乏参与主体,社区口授和行为传承文化正逐步变成名副其实的遗产。由于绝大部分原住民已经外迁,重现当年三坊七巷人群生活、文化特质和生活习惯只能通过专题表演、主题博物馆等非“自然”形式,现有的社区博物馆成为唯一补救的方法。(五)公益性开发导致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总体较为低下无论文化旅游业还是文博产业,出于公益性和保护性的要求,部分核心吸引物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目前三坊七巷收取门票的景点包括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水榭戏台、小黄楼、林聪彝故居、郭柏荫故居、谢家祠、王麒故居、刘家大院、周哲文艺术馆等10处景点。经济效益总体较低,从三坊七巷访客来源看,大部分为本地市民甚至是周边居民,从事的休闲活动内容多于旅游观光,故而门票收入总量过少,人均门票花费不足0.5元。这意味着公益类文化博览经济收入低,部分最有吸引力的文保类庭院建筑的经济效益总体较为低下,三坊七巷保护和开发公司从文博业中直接获取的经济利益较低,未来深度开发与保护缺乏充足资金支撑。

四、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统筹发展对策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首先需从体制和机制上开展建设,其次要对文化资源做好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在制度和资源保护基础上,把握核心文化要素和历史文脉,提炼开发主线和开发内容,并通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博览业和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三坊七巷的保护和开发的统一。(一)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为三坊七巷开发和保护的统筹工作做管理保障。以联动高效为目标,从组织架构、流程、责任着手理清管理关系;以体制和制度为三坊七巷开发保护统筹工作护航。成立三坊七巷保护与开发统筹工作小组,组长由福州市主要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由各个部门的领导担任。对三坊七巷相关规划和开发工作以人大立法形式,为三坊七巷保护与开发工作保驾护航,确保工作思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商业业态及承租商铺是当前统筹三坊七巷保护与开发统筹中的最关键问题[3]。很大程度上,三坊七巷的开发利用指的就是三坊七巷古建筑的商业开发利用。建议在现有的招商专家论证会基础上,进一步严格招商引资管理流程,在对古建筑进行开发利用时,严格实行业态管控,保护古建筑硬质空间未被破坏和改造。对承租商家、原住民业主装修和经营行为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邀请相关专家定期巡视,公司全程进行教导、劝诫、巡视。发现破坏行为严肃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历史见证、福州名片,不可避免使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利益人群包括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少数三坊七巷原住民业主、三坊七巷店铺租赁者(商家)、周边居民、福州市民、游客、相关文物保护专家、各领域专家。不同群体均认识到吴建铭,景秀艳: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统筹发展研究保护是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根本前提,分歧点在于保护与开发统筹的实施方式。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公司负责组织政界、学界以及民间人士举办沟通会,统一认识、聚集智慧,合理推进三坊七巷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二)树立整体保护开发意识,把握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和保护主。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素既包含具象的物质文化遗产:单体建筑及相关设施、街巷空间肌理、建筑构件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口头文学及载体语言,传统制作技艺,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也包含意境、场所精神等抽象元素。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基因,其内容丰富,保护和开发价值高。可梳理提炼出两条文化主线:贵雅文化和市井文化。挖掘整理贵雅文化和市井文化核心元素,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导向和消费市场需求,以“创意”为统领,精心设计两类文化开发利用的表达空间、内容、形式和载体,实行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博览业、休闲旅游业产业融合式开发,在对三坊七巷保护的前提下,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提质增值。(三)营造“明清里坊”场所精神,确保三坊七巷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可持续。“场所精神”指特定地理位置的历史街区由于长期承担特定的功能活动而凝聚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方向感”和“认同感”是“场所精神”的两大要素[4]。未来三坊七巷一定要在增强整体场域气质体验、个性化体验基础上,通过深度体验、大众消费空间的适度分离来丰富大众多层面的场所体验。(四)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式发展,优化三坊七巷保护与开发的统筹方式。凯夫提出,早期低廉的租金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地段低端商业业态集群的主要原因,但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可将一般的低端商业区转变为艺术高消费地区[5]。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实体资源、物理空间的需求甚小,同时也不对其造成破坏,而且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式开发促进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典型的生产性保护方式,把三坊七巷的文化元素创意性融入商业开发。通过设计、生产和服务等环节,与文化博览业、休闲旅游业实现全面融合,实现文化保护、传承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水平。通过发展推动文博业和休闲旅游业提质增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改善保护资金严重匮乏的现状,更好地实现三坊七巷保护与开发的统筹式发展。基于历史因素,三坊七巷的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形式是专题博物馆。通过发展文化博览业丰富挖掘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创意产业灵感元素和旅游开发素材,创意产业可优化专题博物馆的展示形式,提升专题博物馆的吸引力。针对目前三坊七巷的博物馆的门票经济效益较为低下的不足,借鉴故宫等文创设计手法,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针对三坊七巷历史名人、闽都民间工艺品等开发衍生产品,延伸文博产品链条,并与旅游商品开发融合,通过休闲旅游业带动博物馆人气和消费,使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同时,创造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坊七巷休闲旅游产业链主要涵盖食、购、游、娱等五个关键环节,其中食、购是三坊七巷到访客人的主要消费点,以此消费行为而存在的美食商家和各类旅游商品商店在三坊七巷南后街商家中居于主导地位,商家承租的租金也成为三坊七巷开发利用保护公司的主要经营收入。以文化创意为统领,以旅游为龙头,以文博为核心载体,将文化创意融入食、住、行、游(博物馆)、购、娱等各个环节,实现创意产业、文博产业和旅游业相互渗透,相互推动。未来可多引导,引入创意设计手法,在商铺外观和内容设计上突出闽都特色文化,涌现更多类似春伦茉莉花茶之类的将单一的销售店升级为集文化博览、休闲体验、产品销售的创意茶文化体验店,提升三坊七巷的商业文化。在开发中必须保持福州(福建)老字号的商业业态比例。基于南后街地段租金过高,老字号、手工技艺经济能力无法承受,未来随着三坊七巷其他坊巷的改造完成,可避开南后街等主要游览空间,在较偏僻的坊巷,通过商业业态招租规划,打造“三坊七巷老字号一条街”、“手工技艺一条街”等,并要求商家联合相关技艺传承人进行活态表演,通过创意化的解说系统、导览指示牌等方面有意识加强宣传推介,引导游客前往。

五、结语

三坊七巷保护与开发的统筹工作关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二十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纠正,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开发统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不少制约瓶颈。未来开展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和保护工作首先必须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发展文化产业是统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有效路径。未来需把握三坊七巷的文化主线,走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文化博览的融合式发展道路,提高三坊七巷的保护水平和开发效益,推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不断提质升级。

[参考文献]

[1]綦芬.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8月挂牌,由中心馆等组成[N].福州晚报,2011-07-21.

[2]单霁翔.发展生态(社区)博物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11-08-24.

[3]萧清碧,林岚,谢婉莹,等.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业态分类及开发实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17,33(4):81-91.

[4]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85-87.

[5]RichardE.Caves.Creativeindustries:contractsbetweenartandcommerce[M].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0:134-137.

作者:吴建铭 景秀艳 单位:闽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