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教学路径思考

时间:2022-12-03 10:01:14

导语:历史文化教学路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文化教学路径思考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是对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各个地区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形态丰富。应通过多种途径,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文化资源;课程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作用自不待言。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①这就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当前“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3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由此可见,高校开设“纲要”课程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应声而起,这就难免会扰乱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这个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纲要”课程在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纲要”课程的说服力和有效性,是新形势下“纲要”课程教学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长期以来,“纲要”课程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倦怠。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和全球化潮流的发展,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媒介极大丰富,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纲要”课程而言,在保证教学内容正确且充实的前提下,还要重点考虑如何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高校本科生对非专业公共课抱有消极抵触的态度。虽然“纲要”课程是公共必修课,但是对于一些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只有专业课是需要认真听讲的,对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则是无所谓的态度。这就造成“纲要”课程处于被国家高度重视却被大学生抵触排斥的尴尬境地。因此,如何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如何寻找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四个选择”的历史进程,是“纲要”课教学需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2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纲要”课程教学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②“纲要”课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主线的把握与脉络的梳理,发挥着对当代大学生群体进行国情教育、爱国精神培育和历史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巧妙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过程,将增加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知,增强对该课程的认同感。这是对“纲要”课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中国近代历史波澜壮阔,曲折复杂,单靠三十余万字的“纲要”教材显然不能道尽其细节,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指引了学习和思考的方向,但要知悉中国近代社会的细节、窥探其内在奥秘,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必须结合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身边的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课堂和课后实践,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入了解。对大学生来说,将知识升华到思想会显得较为枯燥,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阐释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引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也将极大丰富学生的实践课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③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加强实践环节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引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多次提到:“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他在2013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与其他思政课以说教为主的授课方式不同,“纲要”课以历史细节论证历史逻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容易被学生感知接受,进而引起情感共鸣。讲述地方历史知识,能激起大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3如何有效地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各种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④“纲要”课教师应当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机制、模式和方式方法,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有机关联。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各个地区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当地具有重要意义。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以下几种:(1)历史遗迹。例如:上海一大会址、井冈山革命旧址、延安革命旧址、南京总统府、大屠杀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等;(2)历史雕塑。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辛亥革命浮雕、像,等等;(3)博物馆、纪念馆。例如:故宫博物院、新四军纪念馆、纪念馆,等等;(4)档案馆、图书馆。例如:中央、省、市、县各级档案馆,各地图书馆;(5)民间资料、口述历史。例如:抗战期间中国慰安妇口述史。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一是指高校所在地域可以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切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指学生自身在其成长的地域社会中已有一定认知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的一切历史文化资源。前者是相对于学校所在的地域而言,后者是相对于个体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而言”⑤。这两种方式都有助于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学习,使其感知、感悟历史有了更直观、简洁的途径。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是“纲要”课程教学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既包括革命遗址、革命先烈故居等,还包括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北大荒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资源对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革命史尤为重要。要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注重以下几种途径:(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纪念馆、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抽象的历史变成具体的实物,从而对历史产生立体生动的认识;(2)有效利用科技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影音、图片等形式传播历史知识,如记录片“圆明园”、电影“地道战”等;(3)以重要时间节点、事件、人物为维度,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数据库,供学生有选择性地、方便地学习;(4)举行专题摄影、演讲、征文、辩论赛等活动,创造有利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而言之,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纲要”课教学有诸多益处,适应了党和国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对真正实现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现代教育价值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应该注意,处理好教材与地方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从关系,内容选择上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比重上不能喧宾夺主,显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历史专业课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杨东.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正视与反思J.北京教育(德育),2015(12).

[2]孟端星,华艳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回顾与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7).

作者:周倩倩 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