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建筑工程管理探析

时间:2022-08-14 11:23:04

导语:历史文化建筑工程管理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文化建筑工程管理探析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提升具有保存文化多样性、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注重历史环境的还原,同时平衡经济与居住功能。本文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提升工程管理为例,首先在街区概况与历史、工程目标与要求等方面进行介绍。随后针对街区现状提出了工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以分类保护建筑、综合规划基建、打造多元主题的方式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文化;历史;建筑;古城安顺

在春秋时期成为夜郎邑,战国时期夜郎国建立后成为其首都。安顺府城始建于公元1381年,在600多年的发展中城内兴建了多处庙宇建筑。明代以后由于是卫城、州城及府城的共同所在,安顺地区的人口持续增加,房屋民宅日渐密集。上世纪90年代安顺启动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旧城改造破坏了原有城市格局,街区空地逐渐被建筑填满。近些年古城建设速度明显提升,高层建筑增多,安顺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安顺为数不多的历史地段之一。因此对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提升成为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提升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建筑工程管理作为将管理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在本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与特点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作用。1.保存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民族在各自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包含物质与非物质两部分,其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历史文化建筑。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国内历史文化街区在快速发展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一大损失。近年来,各地政府开始重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例如成都市青羊区的宽窄巷子、浙江省桐乡市的乌镇、江西婺源古镇、山西省平遥古镇等,通过对古城或街区的保护与提升实现了地区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共同组成了我国多样的地域文化。2.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文化街区或古镇是由前人的活动场所发展而来,目前国内的主要历史文化街区都具备一定的居住功能,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区域。由于过去在发展中对古街区的发展定位不清晰,导致历史建筑不能得到统一的修缮,由于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出现大量在古建筑结构中加入现代建筑部件或在古街区内无序建设现代建筑设施的情况。缺乏统一规划使当地居住环境混乱,配套基础设施不到位。因此,通过科学的保护与提升可以有效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3.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纵观国内的古文化街区或古镇,在历史发展中以农业或商业作为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的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未能形成具有规模的工业经济,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伴随国家经济转型,新时期下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古街区因其具独有的地区文化属性或建筑的艺术观赏性,使其成为良好的文化旅游开发资源,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二)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工程管理的特点。1.注重历史环境的还原。由于古文化街区的历史传承性,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注重对其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还原。古文化街区一般为历史古城或古街道演变而立,地理位置上大多处于城市核心部位,在建筑风格与街区环境上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逐步失去其特性。例如成都市在2007年启动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在改造中由于原砖墙破坏情况严重,需要全面修葺。施工中为还原历史环境,采取了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将原有的残断、斑迹以独特的垒砌、陈列方式嵌合到一起,并配以图景与文字说明,从而形成了信息记忆,体现了良好的时空跨越感。2.平衡经济与居住功能。古文化街区的开发不能仅以提升经济价值为目标,也需要兼顾其居住与生活功能。人是文化与历史的创造者,脱离第一性的精神无法独立存在,历史文化街区脱离了居住与生活则成为空洞的建筑,从而失去其文化意义。同时,环境的改善也利于古街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价值,从而提升经济作用。例如乌镇古城在2007年开放的西栅景区,相对于原有的东栅景区进一步增加了客栈、餐厅、剧场等建筑。同时优化了道路交通规划,扩建停车设施,结合预计游客接待量在能源工程、环卫工程、电力工程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与施工,同时重点进行了夜景照明工程建设。从而使古镇具有了更好的居住环境,逐步发展成国内外著名的历史古镇。

二、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提升工程概况

(一)街区及所在城市概况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安顺古城东北,总面积约36公顷。区域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历史建筑共计150栋。街区内街河伴行,路网随地势曲直结合庙宇和民间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格局。安顺古城所在的安顺市位于贵州高原,地貌以岩溶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1200米左右。气候属于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全年雨量丰沛,全年多云,年实照天数仅为可照天数的25%-30%左右,四季事宜的气温使其成为著名的避暑、度假景区。(二)工程目标与要求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提升工程坚持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点,力求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复兴。基于工程项目的特点对保护底线、保护模式与复兴动力提出了要求。其中历史文化价值、风貌景观特色成为工程保护的底线,保护模式采取与发展相结合、强化内生功能、植入新业态的形式,将城市的发展要求与同周边地区的协调性作为复兴的主要动力。方案中,将区划管理、分类保护、环境整治、功能延续、设施完善等作为保护策略;将项目策划、投资策划、空间布局、文化生态及人文社会作为其发展战略。

三、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街区建筑现状。1.建筑分布与保护情况。本次工程采取分层多因子的调查方法,分别对3处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6处县级文化保护单位进行了调查。分别对年代、风貌、质量、建筑高度等内容进行逐一评估。建筑年代方面,1980年后的建筑占比58%,1949年以前的建筑仅占21%,其中明清两代建筑约为17%。建筑风貌方面,依据结构与部件保护情况、是否符合传统风貌特征两方面进行了评估。建筑质量则由高到低划分为五类,其中质量较好的建筑比例为13%,严重破损及濒临倒塌的比例合计27%。建筑高度方面,街区内部建筑以3层以下为主,6层及以上建筑占比约10%且主要集中于街区边缘。2.用地情况。经调查发展,街区内部分公共设施转为私营场所,基础设施缺乏,污水排放系统无法满足需求,且街区院落内厕所基本为旱厕,整体卫生状况不佳。功能业态方面以餐饮与服装为主,合计占比超过50%,其他以商铺为主,街区内停车位较少,拥有较大的停车需求。居住用地面积16公顷,其中二类居住用地面积0.6公顷,三类居住用地面积14公顷,商住混合用地面积1.5公顷。(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文物亟待修缮、传统风貌消退。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部分文物古迹急需修缮,在共计11处文物中,省级与市级文物单位的保护状况普遍较好,但县级文物中有3处需要进行抢救性修缮,另有2处已经被使用单位新建,原有历史风貌已经无法体现。安顺古城文物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主要为传统木(石)结构,修缮方式与现代建筑施工方式不同,需要利用文物修缮技术,对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随着历史发展,安顺古城建筑的高增长期出现在1980年后,新建筑设计结构与古镇原有的风貌具有较大差异性,随着新建筑的增多街区整体风貌正在逐步变化。保护相对较好的文物也存在建筑围护部分损坏或缺失的情况,部分建筑围护存在改建问题,改建后极大影响了古建筑风貌。2.基础设施欠缺、存有安全隐患。安顺所处地理环境四季多雨,街区内排水系统不完善成为首要基础设施问题。雨水主要依靠路边沟渠排放,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城区河道中,由于缺少垃圾清运基础设施,生活垃圾堵塞沟渠进一步污染了生活环境。同时还存在供水管道与电力系统老旧、通信设施随意假设等问题。安全方面,燃气管线普遍外漏敷设,同时街区及周围仅有一处消防站,由于老旧建筑较多火情隐患严重,而街区道路缺乏规划,路面宽度窄、机动车停车占用空间,使消防车辆进出不便。3.自身发展定位模糊。安顺地区因其适宜的气候、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但是当地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较为模糊,未能突出优势与特色。例如,坐拥夜郎城这一巨大的文化品牌却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致使部分文化建筑风貌丢失。同时从用地情况也可以看出,功能业态的布局不合理也限制区发展。

四、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提升工程中的管理模式创新建议

(一)分类保护建筑,重现历史文化古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修缮需要遵从科学的方式,以确保工作的全面性、合理性、经济性。这方面也可借鉴江西婺源古镇的建筑保护与治理经验。婺源古镇对街区内的建筑物与构筑物,根据将其保护的等级、价值,建筑的风貌、类型、年代、高度等作为实施分类保护与整治的依据。根据传统院落格局的保存情况,将院落划分为保护修缮、改善修复、格局改进、整治改造及现状保留等五类情况。同时从院落肌理的角度实施保护,对街道网络、地块细化土地使用情况建模,组成建筑群体布局图,用于重构街区空间肌理。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规划保护传统院落与街巷相互配合的街区空间肌理。同时在尽可能延续边界的基础上,根据分类保护的要求,调整现状院落边界,规划调整后的院落边界,应作为建设行为的空间肌理控制线。另外,还应当加强水系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方面的要素保护。水系环境保护中,可以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高于街区地面的防洪堤,以恢复街区与水原有的空间关系。地形地貌保护中,需要避免对其过度改变,保护沿街巷分布的墙体。植被保护主要针对树龄在50年以上的树木,在新建中应当予以避让,同时保留建筑、街区内的传统种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院落景观。(二)综合规划基建,提升生活居住环境。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差等问题,需要对基础建设综合规划,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同时维持历史景观风貌。为增强防灾能力,应当采用区域消防站与街区微型消防站点相结合的方式。供水、供电的普及率应当提升到100%并降低故障率。针对排水问题,增加污水管网覆盖街区内宽度,市政管线综合应当采用直埋方式与管沟结合的方式,在建设、管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采用共同沟的形式,并用共同沟使断面经济合理。供水系统应当按照街区建设用地的性质分类划分,同时增加10%雨量作为街区未来发展用水量。在塑造街区夜景方面,可以学习西塘古镇的夜景照明工程。西塘古镇中既有原著居民与客栈组成的居住区,也有繁华的商业街与餐饮、酒吧等休闲娱乐设施。根据建筑与街道特点,西塘古镇合理布置照度与光色。其中以暖白、暖黄色为主光色,旅游服务设施、商业区及广场采用高照度;街区内各条道路、公共服务设施采取中照度;居民区与绿地则采取低照度。(三)打造多元主题,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古街区保护与提升的目的是增强地区经济发展,街区的打造应当着力提升历史文化展示效果,合理进行业态规划。因此可以采取多元化主题的方式,将传统商贸、民俗文化、特色美食、本地名人等多种元素相结合,规划合理的街区展示空间结构。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工程中,也应当从多方面入手。第一,可以通过建筑实体展示、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主题广场、环境小品等方式展示古城历史文化,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体系。第二,通过博物馆、商店客栈、雕塑小品等形式,展示当地传统商贸文化特色。第三,利用大型浮雕墙、石刻画展示古对联、读书郎儿歌等文学作品。最后,通过历史街巷组成步行交通网络,展现当地的历史风貌和格局。同时应当新增部分贯穿地块的步行巷道。根据地块的功能业态,将步行巷道景观设计为不同的风格,进一步将古城历史文化融入到主题空间与其他景观设计中。

五、结束语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工程不同于一般性的建筑工程,对工程管理人员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知与理解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工程强调观赏性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因此在此类工程管理中,从业人员应当通过学习以上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从而探寻出更加经济、高效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段渝.夜郎国与夜郎地区青铜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16(07):118-130.

[2]刘忠刚,张腾龙,董志勇.沈阳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与实施策略[J].规划师,2014,30(S1):80-85.

[3]刘晓东,杨毅栋,舒渊,王学雄,江凯达,徐雁飞.城市工业遗产建筑保护与利用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3,37(04):81-85.

[4]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2011,35(S1):45-47+78.

[5]朱光亚,杨丽霞.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困惑与思考[J].建筑学报,2010(02):18-22.

[6]王运良.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

[7]宋先世.夜郎文化与民族考古[J].贵州民族研究,2006(05):151-156.

[8]王川.近百年来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64-69.

作者:王永 单位:贵州省安顺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