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与当代教学分析
时间:2022-12-05 10:05:21
导语:历史文化与当代教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漩涡”之中,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推动了封建的儒家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转型和历经“洗礼”,这与当时经济政治社会的大变革是相适的。此时,中国的教育思想界随之出现了一种冲击传统教育思想的变革,内部有志之士试图以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科技来挽救统治危机。自19世纪60年代始,挽救民族危亡的洋务运动兴起,封建家庭出生的盛宣怀积极投身于洋务实践,洋务运动失败后,他总结洋务得失催生出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并积极指导教育实践,通过分析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四个方面的内涵,从而得出盛宣怀教育思想的三大特点,以三个方面的教育实践来体现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1研究现状
盛宣怀作为中国教育近现代化的推动者,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史学界对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做了新的研究,中国大陆学者早期所积极从事的洋务活动,对于盛宣怀教育思想对晚晴后期的教育改革的影响是有所忽略的。此后,史学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虽然以从传统的道德观念转向辩证史观,但是对于盛宣怀这位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做了积极贡献的人物的评价并没有打的改观,也就是说并没有突破政治框架的束缚,虽然对盛宣怀他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有所积极评价,但在客观评价方面远远是不够的。近几年来,史学界出现新的风气。大陆涌现出了一批学者掀起了研究晚清历史的“风潮”,对声宣怀在教育领域的思想以及他的教育理论的形成做了新的研究,随之,声宣怀周年纪念活动在江苏常州展开,“声宣怀研究会”等相继成立。一些研究盛宣怀思想的著名学者也随之出现,如夏东元教授。对盛宣怀的研究开始仅局限于他在经济方面的贡献,对盛宣怀教育思想的研究是有所忽略的。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这一课题的出现,谈及晚清教育改革,才拓展到对盛宣怀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盛宣怀作为一名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其历史地位不亚于清末新政中对学制进行改革的张之洞,张百熙等人。海外对盛宣怀教育思想的研究是响度中肯深入,对盛宣怀教育实践及教育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2盛宣怀丰富的教育实践
2.1小学和师范教育——以南洋公学为例。鸦片战争之后,无论政府办学还是民间私学,办学活动是比较积极的,然而所办的学校皆为半书院性质半近代式学堂的性质。不论是从学校开办,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而言都与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学校相差甚远。盛宣怀在投身于洋务实践后,其教育实践也是举步维艰的。自1870年开始是他洋务生涯的转折点,在被授予了太常寺少卿一职以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经营洋务事业。1896年(光绪22年),他着手开始创办南阳公学,同年10月,盛宣怀向清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学堂,12月得到光绪允准,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成立。南洋公学主要是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分为师范院,中院,外院与上院,这时候南阳公学还是专业化的。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和对新型的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南阳公学渐渐演变为不仅为培养洋务人才的学校了。盛宣怀说:“窃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而南洋公学的创办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先河。随后,各地学校林立在办学模式等方面也借鉴了南阳公学的模式,而盛宣怀的办学实践也从专门化走向了普遍化,他所创办的新式学校,当时中国的旧式学堂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缩小教育的阶层差别,使受教育群体也得到了扩大。换而言之,盛宣怀是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得到了推广。盛宣怀所创办的南阳公学,是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著名高校的前身。2.2高等教育——以天津中西学堂为例。在中国漫长的学校教育史上,教学方式大都是大一统式的,然而近代的教学形式都是分级教学。盛宣怀在办理洋务的过程中,从洋务经验中得出中外人才从培养教育结构上是有较大的差异的。盛宣怀认为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西方是优越于中国的,于是萌发在中国实行分级分班的教学思想,在最终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分级教学模式得以实现。1892年,盛宣怀于天津海关道任上,在洋务大员李鸿章的授意下,盛宣怀与当时在天津自办中西书院的美国人丁家立两人积极着手筹办一所新式的高等学堂。盛宣怀于1895年拟定《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察》,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请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准予,经光绪皇帝御批,成立天津北洋中西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原地址位于大营门外,出建立时成为文博书院,我国第一所大学——天津中西学堂正式诞生。1989年受京奉路局之请,特别设立铁路专修科,1900年学堂被八国联军所毁,1903年得到了重建,改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天津中西学堂由盛宣怀亲自任督办,聘请美国人丁家立为总教习,设头等学堂、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二等学堂等。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科的开设和学业年限是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楷模的,以四个学年为年限。几何学、三角勾股学、格物学、化学、万国公法、笔绘图、各国史鉴、工程学、电学、矿物学、机器学和律例学等。天津中西学堂的这种分学堂与分班的教学,是中国分级教学的开端。盛宣怀秉求“事事研求”得办学宗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形成了“西学体用”的办学思想理念。由于盛宣怀的勇于实践,当然也因其对于西方教育新思想的包容,为中国古老的教育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中国不分年级的大统一式教育方式打开了一个缺口,为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做了积极地铺垫。2.3留学教育。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先进思潮传入,对儒家孔孟之学造成了冲击。为了缩短中国与西方国家教育上的差距,培养大量的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盛宣怀提倡派遣中国学生留学西方国家才能解决当前中国人才的匾乏。盛宣怀说“学生必出洋游历,躬验目治,专门肄习,乃能窥西学之精,用其所长,补我之短”。(1)将来学生“学成回华,任以路矿、铁厂、银行各要政,渐可不借材异地,授柄外人”。(2)这反映了他对人才的独到的见解,盛宣怀不排斥外来人才,但他倡导任用留学归来的学子,这样不仅极大地发挥了留学生的价值,使他们学以致用,同时也激发了广大留学生的爱国情操。盛宣怀所从事的洋务运动失败后,盛宣怀反复检讨失败原因,在反思中他对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著名的学校进行了批评,盛宣怀认为这些学校虽然开设了新式课程,但是在教育教学上仍然是具有局限的。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当时中国发展的长远的需要,那么,政府所花费在培养留学生上的财政也是一种浪费。此外,盛宣怀还对幼童留美这一做法持保留意见,他认为派遣留美幼童,这举措虽然是一种长远的考虑,但是时间太长,耗费财政过大,会造成政府财政负担。又因为幼童太小在国外极易沾染不良习气,对他国的一些文化潜移默化,进而违背了“中体西用”的办学宗旨。因此盛宣怀对他所选派的留学生做了一些要求,他认为:“操行端谨,志趣向上,毫无习气’。(3)盛宣怀的这些思想在他所创建的学校的留学实践里是有所反应的。1898年夏天,在盛宣怀的安排下,第一批学生共6名开始出国留学,最小的16岁,最大的21岁。从1898年至1906年8年间,留学美、英、德、日及比利时五国的学生共达58名,包括陈锦涛,章宗祥、王宠惠、雷奋等人,学成回国的学生留任京师大学堂教员,或充北洋译员等职务。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在留学教育上的主张是比较先进的,于时代的需求相适应,主张选派中学以上的毕业生前往欧美学习是盛宣怀教育实践里最具有远见的措施,效果也是明显的,极大的补缺了当时中国人才的缺乏,开拓了国人的视野。
3对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盛宣怀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时,中国在教育方面面对众多的挑战,这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上的问题,还关乎教育体制的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从本文研究的盛宣怀教育思想,我们主要得到了以下的启示。3.1应该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我国的教学体制主要是模仿外国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开始的是美国的四年制教学制。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连贯形式的教学模式。盛宣怀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教学模式,他积极倡导建立学堂,学校的广泛建立意味着班级授课制度的推广。盛宣怀倡导课堂教学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接受能力。他还主张团结合作式的教学模式,这可能极大地来源于盛宣怀对洋务运动的实践反思,教学组织是否适应教学实践检测的方法就是看学生是否能掌握多少。介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国人的团结意识从某方面来说是较为欠缺的,盛宣怀作为当时中国教育办学的前沿人士,对国人团结意识的欠缺自然是极为痛心的。因此,在他的教育思想里充斥着强烈的合作式教学模式。3.2教育教学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的融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科学知识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视必须的。当代中国的教育在文理科方面分化极为严重。人文课程重视人文知识的培养,反之亦然。这种分化会导致教育教学的片面性突出。而当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是对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综合考察。在本文所谈到的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其实是一种人文与科技并重的教育思想,只不过这种教育思想就当时来说是处于萌芽的状态,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因此,在当前急需要进行的教育改革中应该更加的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步进行。人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做到因材施教,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及观察,应变能力的培养。3.3教育活动坚持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教育活动坚持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是衡量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教育理论不可以跟教育实践脱节。盛宣怀的教育思想从实践出发最终也回归实践,他“经世致用”的教学思想在他所从事的教育活动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例如,从盛宣怀所创建的学校教育课程的设置来看,他不仅要求学生注重平时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更加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办学思想对我国今天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高等院校在课程的开设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要求达到合理的比例,切不可侧重理论而忽略实践,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知道作用在实践活动中达到极大地发挥。3.4教育必须重视办学质量的提高。就我国当前教育活动的开展而言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的,办学质量低下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教育就是做题”,“教育并不是对学习兴趣的保持而是打压学习兴趣”。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中国的教育改革在办学质量是有弊端的。教育注重应试教育,教学活动围绕高考,统考以及会考展开,将分数,升学率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智育德育有所失衡。盛宣怀在他的办学实践中,他已经严重的认识到了办学质量的问题,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办学目标。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相信政府对教育质量的重视,办学质量的提高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改革的瓶颈。
4结语
如前所述,教学和历史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比如,文学作品、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相关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都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有很强的关联度;教师在讲授先秦诸子散文,不能绕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流派异彩分层”的历史。同样,讲授相关的课文时,首先要介绍作者仿效古代圣贤那样“发愤著书”的人生追求:讲授唐宋诗词和八大家散文,要介绍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作家的生平、思想等。讲授近现代诗歌和散文,必需要联系作家的生平事迹,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历史文化知识;讲鲁迅的杂文和小说,要介绍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和国民党的文化禁锢……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更不能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截然分开,换言之,学习语文必须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历史学上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地名、名人典故、历史演变、风土人情等内容可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将上述历史文化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能充分汲取其中的营养成分,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李慧英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冯俊杰.应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历史因素[J].文理导航,2010(4):3-5.
[2]叶德忍.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J].教学探究,2007,1(6):90-91.
[3]周巧容.语文教学:走进中国传统文化[J].教学探索,2007,9(2):108.
[4]袁彩霞.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文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
[5]沈景松.试论中学语文文学教学的“文史渗透”[D].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7.
- 上一篇:期刊自引情况分析
- 下一篇:历史文化与人文素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