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特征及保护价值研究

时间:2022-02-28 08:29:14

导语:历史文化街区特征及保护价值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文化街区特征及保护价值研究

摘要: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是《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五个历史街区之一,位于赣州市河套老城区南市街周边区域,街区保护区范围用地为8.86公顷。本文归纳了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区特征保护价值,为今后梳理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框架,完成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街区特征;保护价值

一、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悠久

南市街形成起源于宋代,是宋代城区斜街的南段,宋代开始有商人在此建筑独家大院,而后明清时期不断有兵勇、商人及客家人迁徒定居于此,其发展于明清时期,便把世臣坊与买菜坡的热闹延伸过来了,逐渐有了街市,贯穿南北,豆芽井、蕻菜塘、杨判巷、府隍庙背等几条小巷与其垂直相交,大体呈鱼骨状,各小巷路面极窄,坡度较大。明清时期,这段街因渐成街市,又居于城区东南隅而得名南市街。民国时期,南市街人家建筑普遍翻修,340米长、宽3-4米的南市街逶迤出了一片江南徽式风格建筑,更使其魅力大增。在解放前,南市街一直是一条内外沟通的主干道,解放后,健康路、文清路、大公路、厚德路、海会路的拓宽与交通便利,忽地冷落了南市街,当然也连同卖菜坡、世臣坊而意外的冷落,却也意外地保存了这条古街的完整。

二、空间格局与城市功能遗存

1.南市街在历史上承担的主要功能与作用。南市街西侧以居住功能为主,以大院式生活的民居院落,天井式建筑、门板房、四扇三间等。南市街东侧以商业配套功能为主,为周边民居提供日常生活便利的小商业、小手工业装饰品、书画作品创作与销售等功能。“西住东商”的街巷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2.街道格局保存完好。南市街现状街道南北方向,街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南市街历史文化保护区街道成型于宋代,是由宋代的斜街南段为原形发展而来的。街巷全长340米,宽3-4米,两侧建筑高度为小于7米为主。蕻菜塘、杨判巷、府隍庙背等几条小巷与其垂直相交,大体呈鱼骨状。各小巷路面极窄,坡度较大,均不好通机动车。街区铺地形式以卵石、条石为材料。最具地方特色的铺地以卵石、条石为材料,多见于幽深的街巷、重要的公共建筑等处。

3.街区生活与商业情景共存。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居住人口为4407人,居住户数为1320户。住房产权有公房与私房两大类,居住人群以退休老人、中低收入工薪族为主,亦有私房户主将老屋出租给外来个体人员居住及开店,收入条件较好的年青人多已搬入居住质量更高、景观环境更好的新式单元楼。建筑产权多样,住户多、危房与旧房多,搬迁压力大。居住景观环境条件差,改造成本高。南市街东西两侧建筑风格差异较大,较难形成统一地、完整地的建筑风格。

三、建筑风貌丰富,保护价值高

1.有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亦吾庐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市街6号,是典型清代时期建筑,二进天井式建筑,屋后有后花园,建筑结构保存完好,旧为在虔州外地商人住宅,现有功能以居住为主。建筑用了很多体现赣州地区民居特色的建筑构件,如山墙、门斗、格扇雕饰等。

2.有7处历史建筑。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现在已批准的历史建筑为7处,包括:南市街4号、10号、22号、30号、32号、34号、46号(如图5所示)。该类建筑多为清代时期建筑,整体风貌尚存较好,但建筑门窗、马头墙等有所破损和遗失,建筑内部存在较多的近代搭建建筑。

四、建筑细部丰富,保护价值极高

1.屋顶。街区内多数建筑都是悬山项形式,包括沿街面为硬山顶的部分建筑,其靠近天井一侧也设置悬山檐口。悬挑宽度在700mm-1500mm不等,多数在900mm-1100mm左右。瓦面多采用小青瓦,为无组织排水,滴水设有瓦当。檐口下方多设置抬梁、椽(chuán)、桁(héng)等构件。

2.马头墙。主要有“平脊”与“飞檐起翘”两种,少量为鹊尾式。起翘马头墙起翘高度在300mm-900mm不等。现状许多马头墙破损,缺失原有“尾子飞”和脊瓦。

3.花窗。南市街两侧现状窗户一般设有窗花、窗套和窗楣几个部分。其中,天井式建筑多采用石砌形式。现状建筑原有窗户窗花多数遗失,窗楣有所破损或细节丢失。设计中在充分尊重原有历史原真性的原则下,通过借鉴相关地区的客家传统建筑,并给予一定的修缮。

4.门。除去现代采用的防盗门及卷闸门外,其他街区现有传统门样式(如图5所示)主要为:竹节木门及板门。门框多采用青石及红砂岩进行装饰,一般设有门槛、门枕及抱鼓石等。部分门上方及两侧设有楹联及门楣。

5.建筑细部构件——雀替。是中国古代重要特色构件之一,宋代“角替”,清代称为“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月梁、枋等)与竖材的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其荷载。清代也可作为装饰作用,其做法及为美观精细。南市街两侧现存部分雀替,但多数已经遗失。

6.建筑色彩——青砖灰瓦白墙木饰。中国古代对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皇宫采用黄、红色调,红、青、蓝为王府官宦之色,民居只能用黑、灰、白色。宋代时期油漆开始大量使用建筑构件也开始趋于标准化,开始出现很多的装饰构件,同时,受儒家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宋代建筑用色稳重单纯、清淡高压。民居木构色彩多采用木头本色,接近与黑色的深栗色。元代受蒙古民族文化的影响,建筑色彩更加绚丽,增加了更多的彩绘和装饰构件。明代时期中央集权,明太祖建都南京,仰赖江南工匠,建筑风格清秀典雅。暖色尤其是朱红色极为盛行。同时,砖和琉璃瓦的生产量增加,建筑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清代油漆彩绘盛行,增加了很多的复杂的装饰构件。但仍旧存在一定的色彩等级划分。民居建筑仍旧以黑、灰、白为主,木头色彩多为木头本色或外饰部分油漆,呈深红栗色。民国时期受西方建筑的影响,砖、石材等材料的广泛广泛运用。建筑更加突出材料本质的色彩,强调建筑的功能。原有的色彩与等级的划分逐渐弱化,民居建筑中也逐渐出现了其他色彩和装饰构件。

五、结语

探讨赣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只有准确的了解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及保护价值,才能科学地梳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框架,更好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进行定位,研究出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特色的保护规划。

作者:赵艳 章高亮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五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房艳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键与开发误区举要[J].中国名城,2014,3.

[2]吴维.赣州旧城中心区保护与更新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3]赵娜.经济新常态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J].小城镇建设,2015,12.

[4]胡斌.浅谈赣州历史城区的保护[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3.

[5]王盈.城市街区改造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J].艺术百家,2012,8.

[6]张红艳.沙市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改造规划探讨[J].规划师,2012,12.

[7]《赣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