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时间:2022-04-29 03:41:00
导语: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在矛盾与冲突中应运而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特定的历史条件,不单纯是为社会主义国家创造机遇,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注入生机。
关键词: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时代背景;现实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始日益尖锐,无产阶级追求独立、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方兴未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风诡云谲的国内外形势鱼龙混杂的国内环境,让苏俄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急切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急切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在矛盾与冲突中应运而生。
一、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步入了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使得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世界范围内的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空前高涨。加之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响给社会主义革命带来了胜利的曙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随之诞生。
(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矛盾错综交织。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到少数垄断资本家手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便全面走向反动,对内压榨无产阶级,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外则大肆侵略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1.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显著。资本家为了更多地追求剩余价值,满足自身的经济利润,想尽一切办法对工人阶级的搜刮和剥削。通过各种手段压迫无产阶级,并对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进行镇压。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强势打压使得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追求平等、自由、民主的运动不断高涨。资本主义列强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拓宽海外市场,使其成为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地,便出现殖民主义世界体系的萌芽。帝国主义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掠夺式的资本输入、原料侵占、政治打压、军事控制使这些国家逐步丧失主权,不同程度地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更肆无忌惮,与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地剥削劳苦人民的财富,被奴役、被压迫的民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对帝国主义国家怨声载道,加剧了民族仇视心理,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的矛盾。2.不同发展程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资本家要想攫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就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大的市场、原料和商品的供应输出产地。然而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瓜分和掠夺,是依据他们的综合实力而定的。正如列宁所说:“资本家分割世界,并不是他们心肠特别毒辣……而且他们分割世界,是按资本、按实力来割的,在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也只有按这种标准来分割。”[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障本国垄断资本家的垄断利润,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侵略和扩张政策,瓜分世界领土,掠夺殖民地。英国、俄国、法国等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凭借着雄厚的实力瓜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的土地,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掠夺殖民地相对较少,这种分配上的不均匀必然会激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某些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它们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重新分配世界市场,必然会遭到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强烈反对,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
(二)无产阶级追求独立、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方兴未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步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全面走向反动,国内加紧对本国人民的搜刮和掠夺,对外则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和统治。帝国主义惨无人道的剥削与掠夺,必然不得人心,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而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格局,激发了世界上被压迫、被奴役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斗志和热情,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民族解放运动波澜壮阔,向帝国主义发起猛烈的攻击,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爆发大规模的革命运动。一战末,受战争的牵制,德国陷入了经济、政治、军事危机的困境中。加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群众反对战争的呼声高涨,德国首先爆发了“十一月革命”。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水兵拒不执行反动当局下达的命令,发动起义,爆发革命。同年11月9日,德国柏林发动起义,德意志帝国被推翻,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1918年末到1919年初,在匈牙利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匈牙利无产阶级掀起了匈牙利苏维埃运动,建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这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建立了第二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世界的东方,日本爆发了抢米暴动。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多数是工人开展罢工运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支持苏维埃俄国运动。先后各国参加罢工共有100多万人,把罢工运动推向高潮。资本主义国家的罢工运动,一定程度促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1919年8月13日,以约翰•里德为首的美国共产主义劳动党正式成立,同年9月1日,以鲁登堡为首的美国共产党正式成立,随后英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相继成立。2.解放运动空前高涨,遥远的东方开始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从1918年到1923年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首先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1919年3月1日,朝鲜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三一”人民起义,表达了朝鲜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烈愿望,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鼓舞了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印度爆发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阿富汗、黎巴嫩、伊朗、伊拉克等地也相继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在拉丁美洲,受十月革命的影响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各国无产阶级力量汇聚成河,共同争取革命的胜利。战争比较突出的主要有阿根廷、古巴、墨西哥、巴西、秘鲁等。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已成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组建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风诡云谲的国内外形势。俄国十月革命虽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国内外的反动力量还依然很强大,敌对势力百般仇视苏维埃政权。新生的苏维埃风雨飘摇,面临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双重挑战,随时都有被扼杀的风险。1.新生的苏维埃面临着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虽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但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是一致的,不满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不希望社会主义势力的强大,以免对自身的发展埋下隐患,所以苏俄面临着随时被消灭的可能和危险。后期,已经被战争拖垮的苏维埃无力应付强大德国的进攻,如果不尽快结束战争,苏维埃政权很快就会被瓦解葬送。另外,帝国主义国家如洪水猛兽般扑向苏俄,不让苏维埃有喘息生存之机,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采取极端仇视的态度。随着态势的发展,协约国等帝国主义对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直接干预和破坏,试图用持久的战事耗尽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企图借德国之手消灭苏维埃政权。1917年11月8日,当苏俄向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大使发出照会,要求结束战争,签订停战协议,实行和平谈判时,遭到了拒绝。可见,苏维埃在敌对势力步步紧逼的状态下,面临帝国主义势力强大攻势,随时都有可能土崩瓦解。2.鱼龙混杂的国内环境让苏俄发展举步维艰。苏维埃国内反动势力很猖獗,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企图绞杀苏维埃政权。首先,反革命分子东山再起之心不死,想尽一切方法对社会主义政权进行打压和破坏,企图复辟,重新回到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在帝国主义协约国的怂恿促使下,在国内资产阶级的阴谋策划下,一些还带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的专家和文员拒绝工作。有的甚至故意捣乱,破坏办公设施,盗走国家机密,焚烧国家文件,偷走档案钥匙,而在农村情况更是每况愈下。地主阶级的反抗,富农阶层的破坏,让新生的苏维埃很难巩固统治和恢复生产。当时俄国富农的总数多达200多万,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私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性质,不愿意交出自己的私有财产,同资产阶级蝇营狗苟,藏匿粮食,哄抬物价,制造粮荒,让苏俄政权在饥饿中消失。此外,苏俄长期处于战事状态,军队的士兵远离家乡,时刻牵挂亲人的安危,精神低落,厌战情绪很高,有的思乡心切,擅自离岗,返回阔别许久的家乡,寻找亲人。战争给人精神带来的巨大摧残,列宁曾公开说:“我们已经淹没在血泊中,我们不能打仗了。”[2]最后,为了保家卫国,大量的壮丁便投身战场,导致整个社会有效劳动力明显不足,大量良田被放荒,肥沃的土地荒无人烟,老人、妇女、小孩因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营养不良,有的在饥饿中死去,人民不堪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鱼龙混杂的国内环境让苏俄发展举步维艰,迫切要求苏俄尽快结束战争,平定国内叛乱,抵制外界的敌视和破坏,恢复国内生产,赢得和平的社会环境。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一)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急切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俄国十月革命结束后,苏维埃召开第二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决策,要求停止一切战争,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和平解决分歧与争端。当时苏维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支援,单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的。针对苏联主动与资本主义和解,积极向帝国主义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苏俄党内的批评声高涨。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的稳定,列宁对此时的“和平共处”政策进一步阐释,“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3],“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4]。苏俄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迈上社会主义道路。但苏俄的生产发展缓慢、生产关系滞后,经济发展迟缓,社会资源匮乏,政治修养较低等问题和状况难以回避。列宁一再强调,在苏俄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苏维埃向资本主义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主张与各国人民和平共处的政策,学习和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是当时条件下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明智的选择,也是他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家和平共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要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凭借的都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只有实现经济腾飞和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增添活力,才能巩固一个国家的政权,才能维护好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所以,苏维埃与帝国主义执著顽强的抗争,让帝国主义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受到严重的创伤,促使他们不得不与社会主义国家调整关系。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巩固社会政权,必须重新审视苏维埃政权在缓解资本主义国内经济矛盾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重新把苏俄作为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俄国的物产丰富,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欧洲经济的复兴是绝对不能离开苏俄的。失去了与苏俄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欧洲经济便会一天天垮下去。因此,两种不同性质国家之间的发展内在要求,使资本主义要与社会主义加强贸易合作。
总之,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特定的历史条件。列宁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判断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的可能,必将会有一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特殊时期。
作者:许晓静 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VOL7:385.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VOL3:443.
[3]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5,VOL34:252.
[4]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6,VOL41:217.
- 上一篇:欧普艺术文化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 下一篇:错视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