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25 08:53:26
导语: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概述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目前已经评选了六批,评选数量逐年增加,已达到276个村庄,浙江省共有28个村庄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独特的传统风貌与地方特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位于桐庐县江南镇的深澳村是其中之一,深澳村在历史村落保护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本文以深澳村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发展?为其它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作个参考。
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意义在于:促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提高居民和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意义的认识,保留传统文化记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永续利用造福原住民。
(一)保护模式限制了村庄的发展
历史文化名村几百年留存下来的聚居模式与环境风貌、民俗风情等,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已经显露出困境,农耕时代的文明,以“慢生活”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始终贯彻“修旧如旧”,维持原貌的原则,导致很多老房子“不能动”“不能用”。但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采光与通风条件不足;隔声、隔热效果差;市政基础设施不足,村庄周围自然环境被破坏,村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居住于老房子中的大部分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迫切需要改善生活条件;村内的大部分青壮年出去务工,很多传统技艺失传,空心村现象严重。
(二)村庄保护模式雷同,古建修复水平低,降低了村庄应有的文化品味
国家和各级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对传统村落进行修复,为赶工期,抓进度,在修复风格、利用方式、产业定位、发展规划等方面都未能认真深入,匆匆而就造成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负责村庄保护工程实施的村干部大多对于古建保护的认识不够,“依葫芦画瓢”现象比较普遍,受到建设资金、建筑施工技艺、建设进度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修复质量不高。例如古建修复这一块,木料的选择谈不上考究,工艺也差强人意,建筑的构配件依原貌修复,虽然可得形式上的延续,但是做工比较粗糙,所用木料较差,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均存在问题;所用的木柱开裂现象比较普遍。破坏了古建筑应有的和谐美,失去了历史村落应有的厚重感和历史感。在古道修复上,因大部分古道为卵石铺就,但传统的卵石路用料考究,石子大小均匀,图案拼贴精细。修复的卵石路,在用料上,大小均匀的卵石比较难买到,施工工艺粗糙,导致卵石路类型的古道修复效果欠佳。
(三)发展模式单一,村庄活力不足
历史文化名村开发的前提是不能破坏村庄的原始风貌,导致很多村庄单纯依靠旅游来发展经济,引入游客参观古民居,古祠堂等,依赖村庄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吸引游客,达到村庄发展的目的。但是同一地区的村庄建筑风貌相似度较高,江南平原地区,普遍的民居形式都是白墙灰瓦,马头墙,加上村庄的原有的格局与街巷,导致游客审美疲劳,村庄发展越来越受到限制。
(四)空心村现象严重,非物质遗存严重缺失
开发旅游的村庄,各个传统店铺摆满了很多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小工艺品,价格便宜,质量欠佳,无论到哪里旅游都能买到同样的商品,本地特色的小手工艺品、特色饮食等不见踪影,很多传统手工艺几乎失传,本土的文化与记忆在消失,急功近利的心态明显。依靠旅游带动的辐射经济后劲不足,很多村庄的旅游开发以失败而告终。
三、深澳村发展策略分析
深澳村在村庄保护与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村庄的保护与发展进入到“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对深澳村保护与发展策略的分析,试图找出一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和谐之路。
(一)深澳村简介
深澳村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南岸天子岗北麓,地处丘陵,南高北低。是申屠家族的血缘村落,村庄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千年之前建村伊始,村庄先规划水系,再建设村庄,水系由供排水双系统组成,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取水、用水,非常方便,可贵的是时至今日,水系在村民的生活中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长800米的暗渠贯穿整个村庄,拱顶全用卵石砌成,每隔一定距离,就开一个水埠,当地人称为“沃口”(图2-3),深澳因此得名,2006年被评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二)村庄保护
全村平面呈长方形,中有南北走向老街,长200余米,宽约3米,卵石铺面。老街两侧各有3条弄堂,使村落建筑形成“非”字形布局。现存古建筑群有16万平方米,明、清堂屋100余座,结构保留基本完整,多为民居,部分为祠堂、庙庵。建筑形式类同,多为四合式院落,民居之间可相互以角门、后门相通,外观简朴,但梁架、门窗木雕十分讲究(图4)。村庄具有很高的保护研究与审美价值。深澳村在进行村庄保护时,一方面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古建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的新道路。村内保留了历史古街的原貌,卵石路进行修复,并对申屠氏祠堂进行了重建。村口的建筑,有一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的农居,砖石结构,典型的浙江农民房样式,对于这类建筑,深澳村采用的做法是,不强行改建成仿古建筑,只是控制建筑的高度和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让村庄留下各个时展的印记。避免了为了实现“风貌协调”而全部改成仿古建筑的“一刀切”的做法。
(三)产业发展方面
依托古建筑资源和村庄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澳村开发了“古风古韵”主题旅游产业。“观赏明清建筑、走青石板路,探秘地下水系,品麻糍、糊麦粿、油炸馒头等江南美食”。将古人留下的艺术与文化瑰宝,与传统的饮食文化结合起来,促进村庄发展。与深澳毗邻的荻浦村2007年被一并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庄之间距离较近,在产业发展中,互为补充,形成规模效应。荻浦村里闲置的牛栏房,产生了美丽经济,村里将保存下来的牛棚进行装修改造,利用了牛棚原来的结构与材料,保留牛棚最原始的粗犷、质朴的个性,配以现代的设施与饮品,挖掘了“牛栏咖啡”(图5)。为游客提供一种异于城市的空间体验,唤起对农村生活的兴趣与追忆,投入使用后,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荻浦的“花海”从春天到深秋,种植不同花种,油菜花、格桑花、向日葵、虞美人等,争相开放,面积达数百亩,甚为壮观。两村互相呼应,形成规模旅游经济,后续还在陆续开发一些新的项目,古村落旅游外加观赏农业互相支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该村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一方面深入挖掘申屠氏来源、民俗民风等文化,另一方面整理申屠氏族谱。并制作了各类宣传手册及导游地图,对村民进行更高层次的素质培训。深澳的传统风俗有时节(丰收节)、水龙会,舞狮、龙等。传统手工艺有造坑边纸、绣花、贴画等。当地的节庆活动被重新发掘,周围的几个村庄相距较近,节庆活动的时间都不相同,各村轮番庆祝节日,可以让游客更多的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增加了参与感,体验性的深度游让来过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广效果。也让深澳古村积淀的文化内核呈现和演绎在现代人面前。
四、对其他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的启示
历史文化名村历经几百年的风雨而不衰,在其选址、村庄建设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选址大多是钟灵毓秀之地,自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村庄布局讲究相地、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建筑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智慧与美学的结晶。村庄的发展应挖掘潜在优势,主打特色牌。目前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村较多,同一地区的村庄建筑模式与形态相似,如果仅靠建筑,街巷本身来吸引游客,难免会审美疲劳,利用村庄的其它产业特色为支撑,形成吸引游客的合力才是村庄长久发展的权宜之计。
(一)延续村庄肌理、因地制宜
村庄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建筑、道路、广场等及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因此在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中,首先应该保护村庄肌理模式的连贯性和乡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为主的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保护历史古迹,不仅是单纯的“修旧如旧”,应该以专业和发展的眼光,针对建筑的不同等级,区别对待;保护和更新村庄内主要的特色街巷系统,使其宜人的空间尺度得到延续;清理水网、河道等水系,增加村庄的灵性;广泛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增加村庄的地域属性,为适应村庄的发展,还应精心营造丰富的公共空间,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传承与发扬民俗文化,增加历史文化名村的内涵要以发展的眼光,打造“活态”村庄。
(二)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很多历史文化村落单独依靠旅游发展经济,这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传统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的,经历时间的考验,真正保存完整的少之又少;浙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村落量较多,风格相似,因此仅仅依靠村落中的古建筑、景观小品、民俗并不能保证村庄的吸引力与号召力。事实证明,很多历史文化村落改造与修复都是失败的,游客没有引进来,历史文化村落的沧桑感厚重感反倒在建设中破坏了。要保持村庄的活力,不仅要依靠村庄本身的历史与文化魅力,还需要有独立运行的产业,既可以满足自身的发展,还可以和旅游相结合,攻守兼备。提倡生态无污染的产业,例如开发生态农业,观赏农业;水系丰富的,合理开发生态养殖业。避免污染性企业,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游客的体验与参与性,注重产业模式链状发展。目前生态农庄、民宿等项目正在蓬勃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方式。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耕种的乐趣,呼吸乡间清新的空气,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也为游客增加了乡村的体验模式,延长了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民俗与节庆活动
不仅要从村庄的物质载体——空间环境、建筑、村内古道、设施小品等方面进行修复,同时要保留村庄的民俗、节庆活动等非物质遗产,吸引原住民回来居住,为村庄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打造“活态村庄”否则历史文化村落修复好之后也只是一个躯壳,没有灵魂与活力。利用村中已有的公共建筑开展文化大礼堂,广泛开展传统曲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挖掘特色饮食,特色手工艺,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历史文化名村既有灿烂的外在艺术魅力,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政策的导向性
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证村庄的健康、良性发展,同时吸引本村人回村创业,使本村的传统工艺和民俗得到传承和发展,并为本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支撑。没有居民的名村只剩房子,只有生活在其中,才能形成活的生活场景。
五、结论
每个历史文化名村都是我们的瑰宝,每个村庄都要经历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的阵痛,将特色做成产业,深入挖掘村庄的文化内涵与自然禀赋,并进行拓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对历史村落更好的保护,只有被赋予了时代印记的村落,才能充满生命力。
作者:倪贝贝 李熙 王秀萍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 上一篇:高中历史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研究
- 下一篇:历史文化人类学在跨文化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