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时间:2022-04-29 03:51:46

导语: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形成的历史条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重新回归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在总结我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对我国的国情有了更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得以形成,国际上,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在这些历史条件下得以形成。

关键词: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历史条件

一、正确思想路线和政治

路线的确立为其形成提供了思想条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形成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重新走上了实事求是的正确道路,同时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十一届六中全会我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此决议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正是由于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转变,邓小平才能够重新思考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应该怎样对待资本主义。

二、我国和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其形成提供了现实参照1956年,虽然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当时我党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实践经验,而且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建设初期,我们党曾号召全国上下学习苏联经验,在苏共二十大“揭了盖子”后,党开始重新认识和定位斯大林模式,认识到苏联模式并不是万能模式,提出以苏为鉴,开始摸索一条适合中国的建设之路。但是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党由于对经济建设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加上对资本主义的根深蒂固的认识,以及急于求成,从而导致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实践也再次证明,党对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论成果,但是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等国家由理论走向了实践。两国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都曾有过科学的认识和做法;在认识与对待资本主义时也都曾陷入一些误区。像苏联、东欧等这些国家,他们没有从根本上得出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在20世纪90年代,导致国家解体。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也使国内外的很多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担心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能走多远。正是因为有了我国和苏联处理社资关系时的历史参考,邓小平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其中也包含着怎样重新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

三、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

识为其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邓小平同一样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其最高理想也是要实现共产主义。邓小平所直接面对的问题是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即怎样在吸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求社会主义成长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倡解放思想,主要是认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高度总结,打破了以往错误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要巩固要发展,也必须依靠大力发展我们的生产力。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1980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也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很不错的词儿,要体现它的本质,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这样才能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我党必须探索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深刻而全面地总结了社会主义本质及内涵。

2.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情的正确阐述,使人们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了正确的认识1981年6月,由邓小平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后,首次明确指出我国的国情,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首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了系统、深刻的论述,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更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1992的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更是直接地解决了当时人们对社资关系的种种困惑。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既是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形成的现实条件,又可以称作是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重要内容体现。只有对社会主义正确定位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只有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够搞清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四、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为其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新中国自成立以后,西方帝国主义作出了很多敌视中国的举动,展开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从而使中国对西方国家开放的机会逐渐丧失。同时,中国在对外政策上也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开放的重点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过分强调对立、斗争资本主义国家,而忽略了借鉴他们、学习及协作他们。中苏关系决裂以后,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脚步实际上也停止了。实践经验证明,何时能科学正确的姿态对待资本主义,何时能搞好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只要不能正确对待资本主义,闭关自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受到阻碍,遭遇挫折。

邓小平提出的利用资本主义来搞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与实现的。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主题不再是战争和革命而是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世界范围内展示出前人未曾预料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共存的政治局面。在那种历史现实下,和平力量中也涌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同社会主义国家和睦共处。同时,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正在逐渐崛起,正如邓小平强调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会日益突出,这种形势即便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必须认真对待。1985年6月,邓小平提出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他认真分析世界形势,提出著名的世界主题论,认为当今世界真正的两大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一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说是“东西南北”四个字。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逐步改善,我国才得以见识和接触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生产力所创造的财富。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得到缓解,国际环境和我国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要求,不允许邓小平过多地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更多是强调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用拿来主义精神对待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来搞社会主义。因此,可以说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是邓小平资本主义观形成有力的外部条件。

作者:白钰 单位: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

[3]贺朝霞.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资本主义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