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形成的历史条件探索
时间:2022-09-08 04:13:49
导语:三个代表形成的历史条件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历程和自己的宝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和全球的角度,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及党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继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和基于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巨大的理论勇气而创立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一、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为“三个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1848年2月,马克思、思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实践,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150多年来,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也遭受过严重的曲折,有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发生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震惊了世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一个大气候的环境中,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形成的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聚精会神地处理国内面临的复杂局面的同时,遵从邓小平同志的叮嘱,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埋头实干,关注着苏联东欧态势的发展。指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的巨大挫折。为什么苏联这样一个发展了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会解体呢?”这就需要“认真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重教训。”[1][P55]经过长时间的冷静观察与思考,后来科学地回答了广大干部群众极为关注的这个问题。指出:“苏联东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确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是苏联东欧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路线、错误的方针和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成的。”“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和不幸。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一事件又是一面历史发展的镜子,使中国共产党人从中总结出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健康顺利的推向前进。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正是冷静观察,深入思考苏联东欧问题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光辉历程,积累了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优势所在。十分重视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他要求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认真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认真思考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要认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为什么能经受住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基本经验”。[1][P33]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了科学概括和准确回答,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开拓创新,深刻总结了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经验。党的三条历史经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归结起来关键在于党,关键在于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党建设好。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第一部分,在回顾了十五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深刻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两个历史课题积累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十个“坚持”的科学思想。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在提出十个“坚持”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又高度概括,将“三个代表”思想作为十个“坚持”基本经验的根本着眼点,充分表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结晶。
党的奋斗历程与宝贵经验,为“三个代表”的思想提供了科学而充足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而“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党的历史经验的结晶,是党的历史经验在新的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成立以来80多年形成的三个“必须始终”基本经验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13年形成的十个“坚持”新鲜经验的本质性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新世纪国际政治局势的新变化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三个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有待解决。党的领导正面对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与新的挑战。从国际环境看,苏联解体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改变,走向多极化。但是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霸权战略,“单极”与“多极”的冲突,称霸与反霸的较量,使世界政治斗争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会是十分尖锐的。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同志冷静地分析国际形势后指出:“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与竞争。”[1][P28]中国共产党是肩负着领导有12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稳住阵脚,沉着应对,把握局势,趋利避害,加快发展,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从国内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们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在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抓住21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样的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样一个鼓舞人心又完全可能达到的目标,有良好的基础和有利条件,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完成这个任务有难度有风险,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土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建立和加入WTO,深层次的改革还任重道远;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更新,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的新的矛盾层出不穷。如何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中国共产党是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的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
从党的建设看,近年来围绕着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解决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解决许多突出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作。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原则丧失,严重脱离群众。极少数人甚至道德败坏,腐化堕落,严重败坏党的形象。“如果我们不警惕,不警觉,让那些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相违背的错误思想和腐败行为蔓延开来,那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P106]党的建设的实践,给我们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基本问题,要求做出科学地回答。在2000年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工作座谈会上,同志明确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可以看出,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涵着强烈的对党的状况的忧患意识。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建设的客观现实,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事业,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回答的许多重大的问题,呼唤着指导实践的伟大的理论,这就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社会需要。
三、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三个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提出了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认识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基本矛盾入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创立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宝库,其中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力量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开展文化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率和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一系列光辉思想,都对“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启示。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思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在思想的丰富理论宝库中,关于通过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解放生产力和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创造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思想;关于密切联系群众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都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认识的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邓小平理论的丰富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判断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为标准的思想;关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思想;关于密切联系群众,代表群众利益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思想,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而现实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和发展着的思想体系,有着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真理光芒依然璀璨夺目,其原因在于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既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理论成果,又与时俱进,解决了各自面临的时代课题,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成功地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完成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课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条件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成功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
人类社会刚刚步入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希望的新世纪,变动空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及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使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新的时代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社会实践,呼唤着当代共产党人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出科学回答。这就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提出了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
四、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具有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巨大理论勇气,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1989年,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风云变幻重要历史关头形成的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一、第二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一样,也是富有理论思维,善于把握发展变化的客观实践,具有与时俱进、不断理论创新的不平凡品格。同志高度重视理论创新,他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认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锲而不舍的不懈探索,特别是对执政党理论的探索,终于初步形成了“三个代表”的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自身建设的执政党。曾称这是天下第一大事。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之初就不断强调,要抓党的建设。1989年5月,他在同第三代领导集体谈话时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作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之一,放在战略全局关键地位,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1989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1990年3月,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2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战斗力的意见》。1994年9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是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后,在全党全面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十多年来,党的建设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大深化了我们对执政党建设的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党的建设的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认识的源泉。
在实践中,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及艰巨性、复杂性,将党的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在空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如何在执政的条件下,把党建设好,其艰巨性、复杂性绝不亚于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党为教育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党员所实施的“伟大工程”。基于这样一个深刻认识,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党建设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会议提出了党的建设是一个“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认识。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要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的建设总目标总任务。认真解决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从思想、作风、组织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围绕一个总目标,解决两大课题,加强三方面建设,发挥三大优势的论述,构成了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总体战略部署。也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提出并不断深化“三个代表”的思想,“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系基本形成。经过长期深入思考和“三讲”教育实践的基础上,2000年2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把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同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联系,把对党的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崭新的高度。并深刻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1][P2]次后,同志就党的建设问题不断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对“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立论依据、基本要求、体现途径、相互关系等重大理论观点,使“三个代表”的思想,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具有了初步的理论形态。2002年同志发表了“五三一讲话”,科学分析了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全面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和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明确了“三个代表”思想理论的基本要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表明“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而且以党的代表大会的郑重形式,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
“三个代表”这一应运而生的理论新成果,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初步回答和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的时代课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当代国际形势影响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中国共产党现实状况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自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而这一科学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必将对新世纪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指导作用。
- 上一篇:新历史条件下明确党的责任和方向
- 下一篇:新民主革命理论产生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