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世界近代史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
时间:2022-07-14 04:06:33
导语:高校世界近代史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世界近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这一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对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坚定理想信念以及增强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充分挖掘蕴含在该课程专业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探索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实施的途径,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高校“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着普遍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略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用多种形式把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该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加快提升教师自身的育人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1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探索
1.1从世界近代史的视角看中国文明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历史课程本身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功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在我国高等学校历史教学大纲里所规定的主要任务。“世界近代史”课程同样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从世界近代史视角审视中国文明,将它放在世界文明中加以对比,我们就能够重新认识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比如,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发明传入西方。“欧洲人进行地理大发现之前,早已掌握了中国人所发明的指南针。……欧洲最早的火器是14世纪末的几件火铳,其形制与中国传世的火铳极为相似,显现出来自中国的明显影响。”[1]中国早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活字印刷,而西方人1454年才首次使用了活字印刷。连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承认,“德国人约翰·古藤贝格首次使用活字印刷,在此之前,活字印刷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好几个世纪。”[2]有学者曾说过:“中国的四大发明和瓷器(有人将瓷器说成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世界文明所发生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为过。”[3]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近现代科学赖以发展起来的重大发明创造,约有一半来自中国,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绝不是“四大发明”,也不是“十大发明”“一百项发明”之类的词语所能概括得了的,通过系统地比较,才能清楚中国对世界科学与文明的贡献。[4]可知,在科学史上中国的许多重大发明和创造对世界步入近代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近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据西方文献的记载,“清朝前期,中国产的丝绸以其价廉、特殊工艺质量和装饰魅力,在欧洲市场极具竞争力,丝绸贸易获得了巨额利润。……中国浙江省是全世界最大的产丝区,其产量被认为相当欧亚两洲的总和。”[5]可见,清朝前期的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和贸易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是英国,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对华贸易总值已超过欧洲各国对华贸易的总和,19世纪末英国对华输入值不断上升。而“在迅速增长着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是出超,英国处于不利地位。”[6]这至少可以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历史上,中国的经济总量长期位于世界第一,只是19世纪30至40年代才被英国超越了。通过学习“世界近代史”课程,我们能够了解世界各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已被载入史册的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奋斗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依然鼓舞人心、令人感动。比如,1860年11月亚伯拉罕·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北战争爆发后,他坚决反对国家的分裂,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奴隶宣言》,为北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维护了美国联邦的统一,促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人们称为“伟大的解放者”。人们怀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敬仰的总统之一;1894年7月,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占领了其背部的一些领土。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保卫祖国而战。全国人民热烈响应号召,自愿捐献粮食、衣物和金钱,青年们踊跃参军。1896年3月,双方在阿杜瓦进行决战,6万名埃塞俄比亚军队大败1.7万名意大利侵略军。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战争的胜利,为非洲各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树立了榜样。[7]孟尼利克二世因此也成为埃塞俄比亚最伟大的统治者。
1.2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观点,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高校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不太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了,必须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校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到“世界近代史”这门课程,就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思考和分析有关历史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课堂讨论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教师在“世界近代史”课程的课堂讨论过程中,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引领学生对某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全面而合理的评析,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这不仅能够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3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并且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也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巨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之所以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要想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就必须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最基本的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世界近代史”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1848年在英国伦敦问世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社会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且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从此,科学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及在与各种不同理论流派的斗争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断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它诞生之后就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并有力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和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实际的革命斗争,即组织和引导工人阶级的斗争,并于1864年在伦敦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简称“第一国际”;继续进行理论探索,1867年撰写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作自己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成立,在此背景下,1889年在巴黎第二国际建立了起来;1903年,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宣告诞生,它的建立是俄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不但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且对后来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现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获得成功。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巨大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因此,学生只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够清楚地了解中国国情,才能够深刻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
(1)重新修订课程教学目标。高校“世界近代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向学生科学、准确、系统传授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基本史实,深刻揭示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系统介绍近代国外史学理论和史学流派,并科学地介绍关于世界近代史问题的研究动态。全面奠定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为胜任今后从事的历史教学、科研和进一步深造准备条件。重新修订的课程教学目标中,要增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即:通过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加快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沟通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桥梁,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升自己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在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不懈努力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党的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期望,其中从“大学的全面发展,最终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这一理念出发,对大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更需要有效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才能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综上所述,高校学科专业正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世界近代史”课程作为历史学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任课教师应当把课程思政建设当作永恒的教学工作,把思政教育元素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现课程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互相融合,深化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英]G.R.埃尔顿.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M].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段亚兵.文明纵横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7.
[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41.
[5]张杰.清朝三百年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82.
[6]陈旭麓.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7]刘宗绪.世界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32.
作者:艾买提江·阿布力米提 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融入时事政治
- 下一篇:汉代农民生活历史画卷佳作的历史条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