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思维”研究
时间:2022-10-10 05:15:29
导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思维”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结合论文的思维方式,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论点,依据教学资源组织论据,依据核心素养进行论证。
关键词:课堂教学;论文思维;论点;论据;论证
新课标全国卷历史高考题第42题,通常称为“小论文”题,评分标准要求(2012年)一等(12~10分)①观点明确,须有概括性表述。②史实准确,并能充分支持论点。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习惯上把这三点要求概括为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方面。这道题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论文思维,历史学科教师也深谙其道,能够给予学生较为明确的思路和写法的指导。这种论文思维对于学生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教师教学与科研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学调研发现,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立意不明确、逻辑不清晰的情况,其实,借鉴论文思维指导教学,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准确,论证充分,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论点
论点是一节课的立意、主题和中心,全部教学过程都要围绕论点完成,论点也是一节课的灵魂。1.依据课程目标确定论点。课程目标指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目标,尤其“5”的内容,掌握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健全人格必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1],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确定论点。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鉴于学生学习了亚洲和欧洲,这节课就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即古代文明既具有多元性也具有统一性,各大洲既有内部发展不平衡和差异性,又有文明的相似性和共同历史规律,对人类文明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理解和尊重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课堂教学要通过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概貌,分析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形成的时空条件,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正确的文化观就是这节课的论点。2.依据课程内容确定论点。“课程内容”中的“内容要求”是指导每节课教学的依据,基本结构是“通过了解……,认识或理解……”,“通过了解……”往往是史实,而“认识或理解的……”常常是论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标的内容要求“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依据上面的分析方法,教学重点是“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即“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这就是这节课的论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要论证历史意义,即列宁“为什么”和“怎样”开辟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至于第三个子目“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在于“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这一点既是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十月革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的另一表现,这样整节课围绕历史意义这个论点论证。3.依据学业质量确定论点。学业质量水平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论点的制定要考虑学业质量水平的等级要求。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课标的内容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合格性考试要求学生“通过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即可,因此,教学就不必在“历史背景、革命过程和其他方面的影响”扩大广度和深度。
二、依据教学资源组织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应准确而且充分。1.依据教材组织论据人教版统编历史教材知识点密度大。教材的改变催生教学方式的改变,“用教材教”成为教师共识。教材的“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可以作为论据证明论点,这样使用不但论据准确而充分,也提高了教材使用效率。2.依据教辅组织论据教辅材料编写人员基本上是教材的编写人员,教辅和教材相辅相成。因此,教辅材料也是寻找史料、作为论据的重要依据。3.依据积累组织论据教师还可通过阅读、培训及教学实践等活动,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用来论证观点。
三、依据核心素养进行论证
这里的论证是指论证方法,在逻辑上使论据证明论点,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1.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下的论证。教师要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中,作为论证的指导思想。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个子目“文艺复兴”,教材明确提出“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而过分强调封建君主专制和教会专制的阻碍作用,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简单、机械和教条化的表现。2.坚持史料实证为基础的论证。史料需要被纳入历史研究的论证系统,经过充分论证之后才能够成为历史的证据。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史料阅读”引用《平型关战役文献资料汇编》中给八路军参谋处的贺电,提到“毙敌遍野,俘虏甚多”,这种表述夸大事实。史料不等于史实,如果用的贺电进行论证,显然没有说服力。3.坚持家国情怀为目标的论证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价值追求的目标,“体现出对高中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养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2],是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归宿。例如,爱国主义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家国情怀,对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要有不同的认识。张海鹏先生在《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理性提升的历程》一文指出:义和团运动提出“灭洋”的斗争口号有笼统排外的一面,但反帝爱国精神是值得称赞的;此后具有某种资产阶级意识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文明排外”的主张,还是具有笼统排外主义的倾向;中国共产党“二大”后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显然是更为科学、更为符合实际的战斗口号,从根本上改变了笼统排外的性质,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认识的一个崭新的高度。[3]教师要善于从不同阶级的斗争口号中分析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素养。
综上所述,用论文思维指导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答好“小论文”题,也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缜密、逻辑清晰,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
[2]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1.
[3]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46.
作者:于波 单位:大连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蚂蚁花呗对大学生信贷消费行为的影响
- 下一篇:劳动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