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2-05-09 02:46:59
导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度为根本目的。通过历史课程进行基础阶段的历史知识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学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这只是就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人文教化而言。从大的方面说,是认识当今世界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前提,是理解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基本条件,是理解我国多民族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是培养国际化社会公民的基石,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丰富的历史如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唐朝之所以能够出现盛世繁荣,这和唐王朝对于隋朝短暂而亡历史的认识是密不可分的。同样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也赖于国家领导人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伟大的政治家需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或参考。同样,作为普通社会成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悄悄发生作用。其次,历史能陶治人的情操。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及他们的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人藏”等历史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义、识大局,为民族团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产生共鸣;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著名论断的分析讲解,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感;红军长征历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对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产生崇敬、赞叹的情感。历史能明理,曾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现,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成功的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强烈反差。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最后,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热爱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情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察间不断探索、进取的民族责任心,以及为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勇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主义。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维,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款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言的。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已经喊得很响,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一路坎坷。很不乐观,历史教育的现状更为尴尬。综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一方面是历史课楼术极不受重视,不论是领导还是学生都视其为“副”课,“X”科目之一,学生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没有现实意义。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第二方而是新课改实施,课堂容量加大,要求学生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可是,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知道,面对着试卷上“清明节我们来到我们炎黄子孙的祖先秦始皇陵前”我愕然、震惊、无语。中国的高中学生呀!竞然连如此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何谈理解!第三方面一年一度的高考中,对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题在课外考在课内,今大多数学生无所适从。其实不光是学生,包括老师也有些无奈,地区的落后,教育设施跟不上,大容量的课堂老师仍然只能用一张嘴去讲,谁都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可是,一问三不知,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启发。课前交给的任务,能做的几平没有。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圈在学校里,没存大量的图书可以阅读,没有网络去查询,再加上一直的不重视,他们何以应对呀!
三、积极在历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纵观古今、横联中外,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提高中学生文化修养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很多文化精神食粮: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道岳飞精忠报国、文天样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孙中山天下为公等,还可以通过历史的认知来看待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如秦的暴政失去民心而导致了农民起义,朝代更替。汉唐之所以能繁荣、强大,无不吸取了前代灭亡的教训。尤其,唐朝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与统治者励精图治、个人的修养和博大的胸怀是密切相关的。清末,中国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任人宰割,让我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要强大就必须发展经济。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做人何尝不是这样!“自强则不息”。可见,历史是在认识过去的基础上,不仅可以认识社会,还可以认识人生。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向以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先胸中有“竹”,要求学生平时增加阅读量,而不是只约束在课本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讨论面达到知识的明确认识、强化和巩固。以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素养。最后,教材的变革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新课改实施后课堂的含量增加了,有些课的内容相当于原来旧版本两到三课的内容,在我们落后地区偶尔的一两次多媒体教学,学生还只是看了热闹。老师还是只能靠自己的一张嘴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本来不被重视,而且底子薄的学生更觉得不可理解、索然无味了。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立体感,有必要使教育设施改善。
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改变人们心目中的实用至上的教育观念,底正确立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新思路。我们才有可能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既有人文素养。兼具科学精神的“通才”。钱学森之问才能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得到更好的解答。
【参考文献】
[1]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岳晓东,龚放.创过思维的形成与创断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作者:张强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学生主体地位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效记忆与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