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活动前反思”的路径探讨

时间:2022-07-16 02:34:27

导语:历史教学“活动前反思”的路径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教学“活动前反思”的路径探讨

教学反思是教师将日常的教育生活作为研究的样本,比较深入而又有区别地考察教与学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反馈信息,做到对正在或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调控、总结得失、提升自我。教学反思除了“活动后反思”和“亲历性反思”以外,还有“活动中反思”和“观察性反思”等多种形式[1]。其中,“活动中反思”是从自己亲历的教学活动中即时获得反馈,以防止反馈信息的滞后性;“观察性反思”是从他人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反馈信息,以避免直接“试误”可能带来的危害。虽然历史教学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循环性特点,但我们身边每天都有关于教育教学的新信息,要吸收它们,教学反思就要不断地进行,为了防止反馈信息的滞后性,除了“活动反思”以外,还可以通过对曾经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反思来改进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相对于“活动后反思”和“活动中反思”而言,这是“活动前反思”或属于系统科学中的“前馈”,也就是“在输出信息未出现偏差之前,控制部分即可发出控制信息纠正即将发生的偏差,而不是产生了偏差之后通过反馈信息再来纠正”[2]。“中国知网”收集的文献表明,早在1994年就有教师将前馈信息引入学科教学,那是“在学生的反馈信息未出现偏差之前,对反馈信息进行预测,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息,纠正即将发生的偏差”[3]。从教的角度来说,通过“活动前反思”可以增强教师的预见意识,能在上课之前就前瞻性地把握课堂的总体发展趋势,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以获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表明,“活动前反思”可以分为“梳理问题、研究对策、总结提升、丰富完善”四个环节。本文拟结合日常的历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活动前反思”的四个环节,预测下一个教学内容、环节、活动中即将生发的多种可能性,不断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梳理问题,增加教学的预见性

在梳理问题阶段,教师在已有的教学实践或借鉴他人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自觉评估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明晰存在的具体问题,归纳产生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为了严谨而及时地梳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教师对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学习中的难点及盲点等学情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对于教材特征、内容的准确分析将助推教师提前做好各种预案,以便从容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人教版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一单元主要围绕西方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而论述,课程标准主要选取了希腊人文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德意志宗教改革、法国启蒙运动等内容,难点在于教学中如何将一些哲学思想讲明白、讲生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自身获得丰富的相关知识储备,并让学生对这些思想有充分的认识。对于西方人文精神,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有关本单元知识的文本。如:《社会契约论》《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等等。但是,由于语文课和历史课的侧重点不同,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掌握依然不是很到位。此外,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在结构安排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教材中介绍几位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比较琐碎、零散,没有将他们的核心思想观点之间的因果承袭、内容间的联系承转体现出来,即没有能够很好地展现“启蒙的运动”这一宏大的思想画卷,因此“启蒙运动”中的“启蒙”就很难反映出来了,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阐释“启蒙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启蒙运动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抽象和简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整理、挖掘有关方面的内容,并将其整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而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提前做好谋划。

二、研究对策,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在研究对策阶段,教师要对自己上课前整理出来的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研判,有的放矢地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预案,要重点针对历史教学中实际教学策略的运用、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互动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进行反思,预先设计在课堂上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找寻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对任务进行能级化的分层设计,再将教学行为结果与教学预设进行预估,以便矫正问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具体情况驾驭课堂。历史学科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尽快让学生掌握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特征既是落实课标的要求,也为深入学习本单元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在讲新授课前,总是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如指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西方人文主义兴起和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如政治、经济、阶级、教育等方面)情况,以列表的方法,将这些思想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学习,从时代背景、主要观点、主要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观点;援引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学说、价值观念等方面,让学生知道西方人文主义者是如何突破传统思想束缚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宏观上对知识有了清晰的梳理,但是理解和阐释的教学目标被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在教学中大量引入代表性史料及背景资料,让学生去总结这些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体会人文主义思想家的精神价值,加深对人文精神的认同。由于启蒙思想理论性很强,而中学历史教学课时有限,老师在课堂上不需要过多引导学生深掘启蒙思想的要旨,可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性论文,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启蒙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援引一些对哲学家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人文精神的价值,体悟人文主义者如苏格拉底等人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境界,感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中尊重个性,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平等、科学等精神的深远影响。

三、总结提升,强调教学的拓展性

在总结提升阶段,教师要集中时间将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反思进行整理、分类、归纳、比较,拓展出问题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厘清自己的教学理念,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教学专长等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共性优点,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时刻为使自己所上的下一节课更真实、更朴实、更踏实而做好充分的准备。怎样才能将思想史课上得既深刻又生动,对深受高考指挥棒束缚的中学教师而言是一大考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重点在如何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激发学习兴趣、深化理解知识、提升史学素养的契机方面苦下功夫。比如在讲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16世纪的德意志历史情境,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当时国家分裂、经济发展受阻、天主教会作为德意志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桎梏和经济障碍,其腐朽、罪恶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让学生对马丁•路德的举措有所期待。另一个方法就是穿插历史故事,比如穿插关注细节的史实,1517年10月31日,神学博士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入“九十五条论纲”的问题。由于这些人物的轶事较多,容易和他们的思想主张联系在一起,所以如果要将思想课上得生动点,除了问题的引领,还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来渲染这些思想家的伟大,进而能从历史的角度看到他们对于欧洲乃至对于人类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此外,上课之前,可以围绕“你知道几位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你知道哪些启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组织一次调查和统计活动,以便大体了解西方人文精神在当前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必修Ⅰ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结合17、18世纪法国社会封建专制、等级森严的阶段特征,引导学生从冲击专制、解放思想、辐射引领等方面阐释启蒙思想给法国、欧洲乃至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笔者在学生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尽量用较通俗的语言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将历史之光照进现实生活:谈谈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泽被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它有哪些价值?又存有怎样的局限性?探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认识“惟有思想是不能用钱买的”[4]。必须以求真、求实的态度进行学习,基于对历史复杂性问题的研究而产生的思想认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现实生活,特别是让学生认识到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共享改革成果”、重视“惠民工程”等治国理政的思想,正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当下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聚合力,彰显文明传承的重要性,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民素养将大有裨益。

四、丰富完善,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在丰富完善阶段,教师要善用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观照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预判所采用的教学策略能不能真正达到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是不断发展中的鲜活生命,任何教学经验和理论都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并开出万能的良方,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理念,用发展性的思维,研究润泽课堂的新对策,不断自我扬弃。对于知识容量太大的单元,如果在历史知识的连接处设置有新意的问题,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脉络,而不是碎片化地摄取事实性的知识。对于教材的处理方面,可以补充一些知识,比如宗教改革的成因,教材没有从宏观上提及,如果老师在备课时将其纳入人文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有利于讲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相互间的继承和发展融合问题,说明人文主义发展的趋势,从而突出此时的启蒙思想更注重思辨性。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很有必要的,但在语言表述严谨的同时,还应注意解释的通俗易懂、事例的生动性。比如讲到《理想国》时,可以补充一些有关柏拉图的史料,使思想史教学与人物介绍和评述互为表里,既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又凸现柏拉图在古代西方人文主义演变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文艺复兴讲解过程中,及时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如,联系必修Ⅰ专题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和必修Ⅱ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环境、物质条件对思想发展的作用。在分析相关知识背景时,要多抓住关键词,如“启蒙运动”背景中“呼唤理性”四个字,可以归纳为由愚昧专制走向科学民主、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这两个方面以及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四个层次,强调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封建神学对人们思想的蒙蔽,使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得到增强,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驱动作用。而对自然秩序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人们的理性精神,进而又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不断发展。通过这样多角度的点拨,学生的思路会更清晰,视野也更开阔,知识积累被积极调动,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避免“把基础的事实说成是既定的事实,从而不恰当地将历史中的既有结果,都解释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以至于抹杀了历史的多种可能性”[5],进而使教学更显灵动性,也更具实效性。教学“活动前反思”的这四个环节,并非程序式的流程设计,乃是四个既可各自独立,又能交叉使用的有关教学反思的四个路径,可以因时、因人、因所教的学段等而异。只要我们以勤于以反思的姿态行走在教育的地平线上,注重对教育生活的积累、反思和重建,前瞻性地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新课如何导入、教学主题如何确定、教学策略怎样优化、教学评价如何多元等问题,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展前慢慢地汇聚点滴的认知和经验,并常态化地运用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监控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艺和策略,那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的成长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陈建云 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

参考文献

[1]曾文婕.教学反思的多重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1).

[2]査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陆军.前馈信息与化学教学[J].天津教育,1994(2).

[4]资中筠.资中筠自选集•感时憂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