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理性精神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2-02-05 03:24:38
导语:学生理性精神历史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理性精神的解读
1.理性和理性精神的概念
简单地说,理性就是人判别自己和别人行为是否合理的标准。这种标准在认识论上就是“真”与“假”,或者“对”与“错”,在价值判断上就是“是否有意义”。严格地说,理性是与感性、知觉、情感和欲望相对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基本的真理被直观地把握。[1]从上面的定义来看,理性包含三方面的意思:第一,理性是一种超出感觉、知觉和情感的高级认知活动,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其特点是它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第二,理性是人类的专利,既是人类独有的,因为动物没有理性,又是人类共有的,因为正常人都有理性思维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的大小不同而已。第三,理性既然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和思维活动,那么它就一定可以通过社会化的活动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所谓理性精神,是指建立在理性概念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和价值体系。[2]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核心的精神和价值(:1)追求真理。坚信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而且这种客观规律具有可认识性。(2)崇尚科学。科学与理性是相通的,也是理性的一种体现。(3)实事求是。理性精神必须从实际出发,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4)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5)积极进取。进取是一种理性的心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总之,理性是一种能力,一种高级的认知和思维能力,而理性精神是一种思想和精神,是在一个人理性能力不断增强和稳定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健康向上、追求进步的价值观。
2.理性精神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
“理性”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希腊是西方文明的起源,而希腊文明最大的亮点就是充满了理性和思辨的色彩,早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就开始用理性的眼光观察世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他们提出了“人的理性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理性的动物”等深邃思想。古希腊文化中对理性的高度张扬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手中高举的大旗,经过文艺复兴的深刻洗礼,理性精神在西方世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包含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两方面。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物质和金钱的过度追求使得理性走向了反面,成了囚禁人们自己的牢笼。古代中国没有“理性”一词,但是理性精神却贯穿了中国历史始终。它主要是“由儒学提供的,是一种崇尚天人合德的理性价值”[3],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理想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和谐的基础就是理性精神。儒家学者所宣扬的天理伦常、中庸之道等道德规范和实践原则就是中国传统理性精神的主要内容,它们随处可见于儒家典籍、文学作品甚至儿童启蒙读物中,并经历代学者的发展和改造,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理性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比较忽略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和认识,著名学者李泽厚称之为“实用理性”,他曾这样描述:中国实用理性的传统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发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义的泛滥。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构成了一种性格———思想模式,使中华民族获得和承续着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中庸心理……[4]由此可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东西方都形成了自己的理性精神。客观地讲,这两种理性精神谈不上谁优谁劣,它们各有千秋,互相包容取长补短才是理性的态度。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公民国家和和谐社会,而理性精神就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和价值体系。
二、培育理性精神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使命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培育学生理性精神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培育理性精神也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使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了解历史进程的要求
虽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理性价值和标准,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全人类都需要理性。理性精神是人类进步的基石,而理性精神正是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和发展的。翻开历史,几乎无处不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如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惊世之语,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冷静思考,反映了我们祖先对百姓的高度重视,等等。因此可以说,了解历史进程本身就是培育理性精神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受到了理性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
2.追求历史真相的要求
求真是人的本能,没有真实就没有真理。美国著名总统林肯有一句经典名言:让人民知道真相,国家就会安全。历史尤其需要真相。常言说,历史教人理性。因为历史研究必须以真实发生的事实为依据,对历史真实的追求高于一切,篡改历史终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正因如此,作为史学大国的中国一直坚守“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这就是理性精神的体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甚至是某些人的一己私利,我们经常看不到真实的历史,得不到历史的真相。对历史真相的追求是我们的永恒任务,追求真相的过程就是理性精神的实践过程。学习历史等于时刻都在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要理性。
3.客观认识历史的要求
世界上没有纯客观的历史,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眼光相异,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评价肯定会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但我们依然可以而且应该把客观认识历史作为自己的目标。《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更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实际上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目标。要客观认识历史,没有理性的态度是不行的,例如现在很流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但其中粗制滥造忽悠观众的不少,它们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把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和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去认识,随意拔高帝王将相的思想境界,用现代观念编写古代爱情故事,连语言都“现代化”了,本来严肃的历史在那些蹩脚导演编剧眼中变成了儿戏,而不少观众却误认为是真正的历史,缺乏理性,害人不浅。
三、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历史学科里拥有培育理性的深厚土壤,历史发展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哲理。历史知识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素材比比皆是,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走向理性呢?笔者在此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基本思路和方向。
1.冷静和耐心
学习历史绝不是简单记忆,而是在了解和掌握一定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历史,逐步提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正确认识现实,服务社会。正确认识历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所有历史现象都是在过去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发生的,受到历史、时代、人自身等多方面的局限,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必须等待,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话叫“盖棺定论”,其实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经常情况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仅仅等到“盖棺”是不够的,因为它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危害等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例如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当时人只看到它的荣耀与辉煌,直到半个多世纪以后,欧洲航海家进行了开辟新航路的远航,郑和下西洋的局限性才逐步显现。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冷静和耐心,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充分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这才是认识历史的理性态度。
2.判断和分析
如前所述,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背诵历史事实,而是正确认识历史,因此我们不能只做历史知识的储藏室,而是要做历史知识的加工厂。“加工”历史的方法很多,但准确判断和客观分析是最基本的。就像自然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实验和数据一样,作为一门严肃的人文学科,历史研究非常讲求证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学生“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用证据说话。但是证据自己不会“说话”,学习者必须对证据进行基本的判断和分析后才能让它“说话”。在历史考试中有一种常见的题型,即材料分析题,这是典型考察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认识的题型,所以广泛流行,长盛不衰。它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证据,必须论从史出,不可信口雌黄。笔者也经常给学生训练材料分析题,并教导学生在做材料题时,一定要先判断,正确判断出材料讲的历史事件,然后再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内容,思考相关的问题。判断和分析是思维能力的体现,也是理性精神的体现。
3.怀疑和批判
怀疑和批判,是指一个人对错误(或自己认为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驳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因此不能没有怀疑和批判。一个人缺乏质疑的态度就不会有成就,一个民族缺乏批判精神就不会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就是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文化遗产后才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学科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怀疑与批判的养分,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一种批判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精神去认识历史,学会分析和应用历史的能力。[5]课堂是培养学生怀疑和批判精神的主阵地。笔者认为,历史课堂应该是有“问题”的课堂,有“质疑”的课堂,要多提问,敢怀疑,能批判,不怕错。例如学习“重庆谈判”时,就有学生对教师关于“是一个不讲信义的政治流氓”一说提出质疑,理由有二:一、他虽然是在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联共抗日主张的,但是后来并未反悔,而是真的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二、他最终也没有加害来重庆参加谈判的。这位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简直令人吃惊,这无疑是一次怀疑和批判的精彩表演。
4.包容和反思
历史是人类对过去实践的集体记忆,上下百万年,纵横八万里。学习历史让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而心胸宽广的人必然是理性的人、智慧的人。做人要大气,大气方能成大器。而要大气就必须懂得包容和反思,包容他人,反思自己,二者互为表里,就像硬币的两面。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6]我们既要为本国本民族的灿烂文化而骄傲和自豪,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既要充分肯定自己的伟大成就,也要不断反思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这就是包容与反思,即理性精神的体现。历史上关于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不少见,唐朝因为兼收并蓄而国力强盛,长期雄踞世界,清朝由于盲目自大而国势日衰,最终落后挨打。盲目与自负是一种可怕的负能量,反之,包容与反思则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懂得包容,懂得反思,就会无所畏惧,不断走向强大。哲学家弗洛姆说,人类历史的推动力在于理性的存在。中国也不例外。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对理性的追求与坚守。[7]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理性精神的支撑,必须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理性精神成果,努力构建理性的社会,培养理性的公民。
作者:董元进单位:厦门双十中学
- 上一篇:人性化建筑设计论文
- 下一篇: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