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之人文素养的提高

时间:2022-03-15 04:05:06

导语:历史教学之人文素养的提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教学之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公民意识

古代各国选择何种政治制度,是由各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决定的。但殊途同归,到近代以后,各国不约而同地踏上了民主化、法治化的征程。通过学习明清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学生内心油然升起对反动专制统治的痛恨,对民主法治社会的热爱。

因为专制制度下,社会成员是臣民,人命如草芥,个性发展被束缚,创造力被扼杀,自然谈不上什么社会进步,而王朝统治使得中国的专制制度具有超稳定性,陷入了历史的循环往复中。相反,民主制度下,社会成员是公民,个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发挥聪明才智,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创造力。法治则提供一种社会规则,稳定秩序,调节矛盾,使任何人不能为所欲为,是保障个人权益的有效办法。专制社会,卑微压抑无保障;民主法治社会,自由平等有人权。这种情感体验经过中国民主革命史的补充、教师的点拨会更加强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公民意识的青年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

二、世界意识

专题史体例教科书长于古今比较、中外比较。通过学习隋唐、明清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历史,不难得出“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才能富强”的结论。这样的结论,置于鸦片战争史的学习之后,就显得水到渠成。1500年前后,欧洲人开始了征服世界的历程。中国却仍固守着“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中国人的心圈禁在“世界中央”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放眼全球的胸襟与视野,也就失去了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机会,最终失去了世界舞台。所以,“开眼看世界”对中国显得尤为可贵。再经过学习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化的发展等世界史内容,学生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展。“开放的世界意识”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三、审美意识

审美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个体对美的理解和评价。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高中三册必修教科书均含有丰富的美育元素。探寻理想、躬身实践的情操美,如孔孟、老庄、孙中山,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等;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劳动美,如生产工具的创制与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等;源于生活、饱含意蕴的艺术美,如书画、音乐等。通过材料收集、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手段,学生无形中经历了一次美学熏陶,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四、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它强调人的潜能的发挥和创造力的施展,突出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与价值,因而创新精神也是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一环。教科书并不缺乏创新典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创立经典力学,达尔文建立生物进化理论等等。这些都属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方面,有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工厂制,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创新方面,有凯恩斯主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等。

文化创新方面,贝多芬开创交响曲的新形式和浪漫音乐的先河,莫奈开创印象派绘画艺术等等。高中历史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不畏权威、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在课程目标部分,课标进一步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既是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全社会的庄严承诺。现行教科书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有着比较优势。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应注意人文元素的提炼整合与发挥,使高中历史课堂成为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圣殿,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发挥应有的学科贡献。

作者:甘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