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育
时间:2022-08-13 05:54:06
导语:历史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的重点开始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能力也成为高考和新课改的关注重点,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了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随着历史教育的深入研究,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对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历史教育从知识转向能力,促进学生在智力、道德、情感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1.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欲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创新教育。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提问时,不能简单对其否定或阻止。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探究都简单地予以否定,势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变得“谨慎”,而不善于去思考,这样也就无从谈起创新。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新学习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创设具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索,从而在认知过程中,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探究学习中,体验从“不知”到“知”的转化,从这个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如讲到元朝时,其统治者实行了民族分化的政策,将民族分为四个等级,虽然书中详细列出了各等级的名称和民族,但却忽略了元朝时期出现的一个新民族:回族。那么回族是属于第几等?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元朝的回族是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在我国定居下来,并同汉、蒙等杂居,从而互通婚姻的结果。在以上的这段信息中,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思考,首先当时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定居在当时较发达的城市,如泉州、扬州、广州等地;其次与波斯人、阿拉伯人通婚的蒙古人也不是边远地区的那部分,而是进入中原地区的那部分,由此可见,回族是属于第四等人。因此,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已学知识,创新的知识。
三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历史教材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学生很容易因为教材的权威而形成某种思维上的定势,阻碍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训练,消除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想定势。
1.逆向思维的训练在求异思维中,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设计成逆向思维练习的知识点,如假如没有发生鸦片战争,那么中国的近代史会如何发展?如果孙中山没有让位给袁世凯,那么辛亥革命之后的发展形势又会是怎样等等。这些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果的事件,都能形成逆向思维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作为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2.直觉思维的训练直觉思维是不借助推理而直接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如教授工业革命时,在讲完其原因和过程后,而未讲其影响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直接作出判断。如工业革命的产生有哪些影响?只要是在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可以给学生出判断的问题。学生靠直觉进行判断,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但这并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为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能够纠正产生的错误。而在学习进行判断时,教师应当予以一定的引导,使学生悟出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3.发散式类比联想的训练发散式类比联想的训练就是以一个基本史事为出发点,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多方面联想。在讲完“日本明治维新”的一节内容之后,可以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联想:日本的明治维新同中国的作类比,思考为什么同在资产阶级改革时期,一个成功了,另一个却失败了;将日本的发展与同是第二批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德国和意大利进行联系、比较。这样还可以与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能够结成“三国轴心”的问题进行遥相呼应;将日本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突出为什么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独具东方特色等问题进行引导。通过这种触类旁通却没有理论信条的束缚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使学生具体、直观地领悟和把握历史,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 上一篇:县长在城镇土地调查会讲话
- 下一篇:书记在计划生育服务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