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如何高效率教学

时间:2022-07-18 04:46:47

导语:历史学科如何高效率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学科如何高效率教学

新课程自实施以来,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一个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怎样在短短的40分钟教学时间内,指导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可以说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以为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有效”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要实现有效性,必须要有这样的几个环节:设定行动的预期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验证目标的实现。将这几个环节落实在教学活动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评价。

一、抓好备课环节,设定科学教学目标,找准有效教学的方向

1.抓好教学前的备课工作很多教师非常轻视备课环节,认为备课无非就是看看教材、写写教案。其实备课囊括了从学情的了解,课标的解读、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的选用到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多个环节,既涉及知识层面也涉及学习者的层面,只有抓好了这两个层面的东西,我们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研究新课标。新课标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行为和学习程度,是制订具体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我们教学和评价的基础。

2.要深入了解学情教学目标的实施最终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来实现的,如果教学目标是制定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基础上,用这个目标去指导教学活动,必然导致教学无效的结果。所以,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实事求是地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生层次低的班级,我的教学目标就强调学生对历史时序、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层次较好的班级,我的教学目标则定为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训练他们的抽象、拓展思维。

3.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建立在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上只有建立在这三个方面上的教学目标,才能算是科学的目标,才能指导我们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活动。

二、选择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优劣,关系着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注入式,也叫“填鸭式”;一类是启发式。

1.注入式教学法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长期以来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把学生简单地看成“知识接纳的机器”,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抹杀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忽略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变成了生吞活剥、丧失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书呆子。

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统一,它把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协调发展视为目标,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还重视学生作为公民的素养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力,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同时也能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让师生相互合作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在讲“宋明理学”这一内容时,对于宋明理学的影响,我没有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分成小组去收集各种资料,然后让他们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到下节课时,学生分组在课堂上展示了他们收集的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并用这些资料得出了各小组对于宋明理学影响的理解,有小组认为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有的小组认为它对个人修养的形成有影响;更有学生从宋代女子服饰变得含蓄、保守,论证了宋明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动手动脑,还让学生理解了“论从史出”这一历史学习的观点和方法,自然也就能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了。

三、拓展教学评价的维度,多个角度验证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有效性的手段,而教学评价则是验证我们教学是否有效的尺子。以往我们的教学目标由于更注重学生知识层面的掌握,因此教学评价也就过于注重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并且以往的教学评价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新课程提出了更全面的教学目标,认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目标的转变,决定了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因此,我们的教育评价就必须对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加以调整,将过去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变为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将过去以学业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变为心理、生理、特长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将过去以单一书面考试的评价手段变为演讲、论文、历史习作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从多个角度来验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如,我在教学中就通过学生评讲习题的方式来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成为理想中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