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提问实践性认识

时间:2022-07-06 08:49:59

导语:历史课堂提问实践性认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课堂提问实践性认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锻炼历史思维能力,能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因之,从一定意义上说,有效历史课堂应该自有效提问开始。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有效设置问题呢?

一、找准合适的疑问设置点

1.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之能力。例如在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一课时,由于该课是世界历史下册第一课内容,如何使这课内容与上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是该堂课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①“上册历史书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②“资本主义形成了怎样一种局面?(“一统天下”)。③“无产阶级有哪些挑战资产阶级的行为,结果如何?”(英国的宪章运动、巴黎公社;结果都失败。)“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取得成功呢?我们一起来探讨。”——由此引入新课。这样的提问,注意了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使俄国十月革命不致于成为一个割裂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在脑海里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2.在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处设疑,培养学生用已学知识分析现实之能力。例如,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笔者认为学习本课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记住多少历史知识、记住多少数据,而是通过历史史实教育后人,使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因此,新课结束前,教师先列举一战的一系列数据:历时4年零3个多月、参战国31个、卷入人口超过15亿、伤亡人员3000多万、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等,然后向学生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什么启示?”通过对战争危害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发展经济、加强合作的进步意识。

3.在总结概括之处设置疑问,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概括能力。例如,在讲述《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课时,讲到“欧洲的联合”时,笔者设计这样一个问题:“19世纪以来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何启示?”在学生讨论之后,引导学生回顾:“19世纪末,围绕英德矛盾、法德矛盾等展开斗争,并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英法赢得战争却输尽了财富,西欧因此衰落,美国坐收渔翁之利;20世纪中期,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的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战败,欧洲作为主战场,破坏严重,西欧各国从此一蹶不振,唯美国马首是瞻;“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学生通过对西欧各国由分裂斗争到合作发展、由经济衰弱到经济腾飞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的启示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当然这一启示同样指导着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如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助互爱,这样才能互惠互利。”

二、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恰到好处、巧妙使用,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1.激趣性提问经常听到很多学生反映:历史课是睡觉课。的确,在初中,历史课一向不被重视,再加上历史课本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听来就索然无味。若教师能抓住契机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新课导入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投影“地球村稚语”(分别以墨西哥、中国、阿根廷的三位小孩的话语描述发生战争的原因),引入问题:“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战争?”学生看到这三位小孩对战争略带幼稚却又不无道理的分析,立刻兴趣盎然。有同学回答“因为钱”、“因为有人总想得到别人的东西”、“因为大家想要得到共同的东西”。教师总结:“所有这些可以归纳为‘利益’。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2.鼓励性提问有时,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难度比较大,如果直接提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这时可以通过深题浅问,曲题直问,一题多问等方式展开,这就是鼓励性提问。例如在讲述“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时,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水平有限,这时,就可以通过一题多问来解决。可以设计一张表格“一战前,美德英法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及所占殖民地位次比较表”,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①表格反映了什么问题?(国家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了不成比例的现象)②这一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③矛盾的实质是什么?(争夺霸权和殖民地)④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这样像剥笋式的提问,问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不言而喻了。

3.发散性提问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你认为谁该为这场战争负责任?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再如:在讲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是哪条路线,途经哪些地方?等等。

三、遵循提问三原则

1.分层原则与保护原则并举由于智力、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困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考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提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可以让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多回答一些记忆性或展示性提问,而让能力强的学生多回答综合理解性提问。另外,还有一些理解能力差、记忆力也不行的学生,他们可能在课堂提问上从来都没回答正确过,教师也从未有机会表扬过这部分学生。那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检测性提问,如新课过程中某个知识点的识记,可以让记忆好的学生先回答,一连提问好几个学生,估摸着那些记忆力差的学生也能回答上来了,再让其回答,等该同学回答正确了及时予以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动力也更足了。尽管,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有时会有“违”常规,教师也应该善于保护他们“幼稚”的想法,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予以保护和培养。

2.准确原则和精炼原则兼顾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有效,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尽量避免一些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诸如“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问题。

3.延时原则与及时原则相结合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马上叫学生起来回答,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保证学生对问题有着充分的理解,以此增加学生的参与率,提高回答的准确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回答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要抓住学生回答或提问中的闪光点、新颖性加以肯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合理的赞扬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同时也会吸引更多同学积极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对待课堂提问,教师要找准疑问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