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记忆法则
时间:2022-06-17 09:45:00
导语:历史教学记忆法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笔者所在学校的新疆班学生大部分来自南疆,汉语基础薄弱,面对历史这门以记忆为基础的学科,往往会因为记忆效果不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做了近半年记忆规律方面的研究,并在“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博赞那里找到了答案。笔者将托尼•博赞的“记忆法则”理论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记忆时加入动作。动作富有生命力,也容易引起大脑的兴趣。比如,在让学生记忆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的意义”时,笔者就让他们充分加入了动作。记忆“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时,让学生把面前的一两本书当成“清王朝”做“推翻”的动作;记忆“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时,让学生把面前的书桌当成“帝国主义”做“打击”的动作;记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时,让学生把手放在心口,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二、记忆时充分联想。将事物进行关联,不但容易记忆,而且记忆数量惊人。例如,在让学生记忆必修三第22课“浪漫主义文学的作者及代表作”时,课本中涉及到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及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笔者用一句话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雨(果)夹雪(莱)的冬天,爸爸(《巴黎圣母院》)领着姐姐(《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海(涅)边讲了一个童话(《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学生记下这句话后,就能够长久地记住这3个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三、记忆时尽量图像化。“记忆法则”认为:多年不见的朋友,你或许已忘了他的名字,但长相特点你可能还记得。将事物图像化能让记忆更长久。笔者专门为学生打了数百张历史图片并附着文字说明。以“秦始皇”图片为例,笔者在图片旁边附着一些需要记忆的文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及郡县制;其所创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被历代王朝沿用,可谓“千古一帝”。学生闲暇时随时可以拿出图片进行记忆,效果显著。
四、记忆时进行数字量化。托尼•博赞先生曾这样举例:小时候,父母要我们去买东西,最后都不忘叮咛一句:“总共是6样东西,别忘了!”基于此,笔者对任何一个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都进行数字量化。如让学生记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背景时,笔者就分成了4个小要点:1.地理环境为多山多岛环海。2.政治上为城邦体制。3.经济因素为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4.外来因素为亚非文明的影响。
五、记忆文字时要加符号。托尼•博赞曾反问:特殊符号能凸显重点所在,强化记忆,这方法您是否从小读书时就懂得应用?基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强化学生的符号概念。比如,在讲授必修一第3课中“汉初的地方制度”时,笔者让学生在“汉初”下面加上“△△”,在“郡县封国并存”下面加上“~~~”。在讲授“宋朝的地方制度”时,因为“通判”至关重要,所以在其下面加上“☆☆”。
六、记忆文字时尽量加上色彩。色彩不但能凸显重点所在,而且能表达情绪,利于记忆。笔者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了水彩笔,在课本的重点、难点处涂上能代表感情的颜色。比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我们感觉到扬眉吐气,所以用鲜艳的红色涂在文字上面。在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为了表示庄重严肃,我们把深咖啡色涂在文字上。
七、用积极的心态参与记忆。正面积极的心态,会让学生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在课堂上采用多元化且新颖的教学手段,以期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必修二第14课中“近代社交礼仪的变化”时,笔者设计了两个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一个是曾国藩拜见慈禧太后时的礼仪,另一个是和孙中山初次会面时的礼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达到了强化记忆的目的。
八、适度夸张。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印象中的教师气质要温文尔雅,教态要端庄大方。然而从托尼•博赞的记忆理论来看,教师的教态适度夸张可以增强记忆效果。据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表情尽量丰富,教态适度夸张。比如,在讲授必修二第8课“工业革命中的交通工具变迁”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区分并记住传统和近代交通工具的差异,笔者四肢并用做骑马的动作,嘴里发出马蹄子的声音,紧接着双手做开火车的姿势,嘴里发出火车轰鸣的声音。这样的夸张起到的效果便是学生在笑声中对知识进行了形象化的记忆。
- 上一篇:交通局安全文化建设方案
- 下一篇:渔业局安全文化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