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历史思维品质

时间:2022-07-25 05:48:00

导语:浅析培养历史思维品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培养历史思维品质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是“逐渐强化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呢?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话题谈几点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1.注重分析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但历史教材仅仅是记录客观世界的载体,并非客观世界的本身。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握教材的内蕴,超越教材,尽可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再现客观世界的本身。例如,在讲完隋朝统一的基本史实后,先设问:为什么隋朝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经过认真的分析、综合、比较,学生回顾了西晋末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史实,理解了“统一”这一概念的内涵:不仅应包括其历史过程,还包含其空间地理意义。接下来,我更进一步设问:随朝的统一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更客观地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是适应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的,是社会的进步。这样,学生对隋朝统一的重大意义自然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如果再追问:隋朝的政策、措施对我国封建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开创性贡献?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激活,学生对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积极意义就会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

总之,只有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披文见义,由此及彼,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既知道“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从而在历史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2.加强史实的归纳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喜欢钻牛角尖,片面地看待问题,在思考、解答问题时,常常顾此失彼,舍本求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思维的广阔性。一个普通的历史问题,也包含着众多事物、事件,牵涉到许多因素和矛盾,只有多方面进行分析思考,才能抓住本质,把握全局,进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笔者常引导学生把教材中分散、孤立的历史事实、概念加以归纳、整理,把它们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线索的知识框架,并加以延伸,寻求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目的地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例如介绍完鸦片战争的经过后,就追问学生为什么中国是正义战争,有几十万军队,有林则徐为首的爱国官兵的坚持抗战,有许多爱国志士舍身保国,却打不赢呢?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原因:一方面,国内原因是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清政府政治腐败,官吏昏庸,军备松弛,科技落后,财政危险,代表着封建落后的满清王朝是不可能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另一方面,国际原因是世界上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工业发展水平最高,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代表着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虽然远道而来,军队数量不多,但是他们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坚船利炮的进攻下,中国被打败了,使学生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论述朝鲜战争时,引导学生思考: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了十五国军队,企图以朝鲜半岛为跳板,把刚诞生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当时美国也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怎么又被相对弱小的中朝联合军队打败了呢?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美国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遭到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的反对,而中国、朝鲜是当时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先进的社会制度,以为首的新中国领导人,已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正义面前,中朝人民并肩战斗,前仆后继,终于扑灭了反动派的侵略火焰,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对鸦片战争与朝鲜战争的分析、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历史知识,而且知道“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使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善于独立思考,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既能坚持正确的观点,又能放弃错误的观点。

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如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及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的评价,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环境来分析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以正确全面的认识去批驳主观片面的看法,以一些学生的疑问或见解唤起共鸣或反对,以细致丰富的思想去滋养粗糙单薄的想法。

历史学科的资政、教化功能决定了历史教学要体现时代感。将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也成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当把时代信息,尤其是与历史相联系的信息及时地引进课堂,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特别是那些富有创新意义的方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自然可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4.配以适当示范和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具有思维变通性的人,思维活跃,思路敏捷,方法多样,善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调整方案,获取最佳效果。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找一些有代表性的思考题作为突破口,以范促练,以练拓宽,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丰富、完善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在讲完《三国鼎立》这一课后,要求学生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学生参考三国建国年表,设计一个三角形,按三国魏、蜀、吴的地理位置,把国名、建国皇帝、建国年代、都城,形象地标示在图上,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图示不但直观地反映出魏国在北部,蜀国在西南部,吴国在东南部等许多知识点,而且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主要原因有了深入了解,再讲解在这次战役中强大的曹操被打败,力量遭削弱,退回北方,孙权在江东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在西南发展势力就易如反掌了。

综上所述,由于笔者在历史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把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变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上下功夫,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