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文教师的范读

时间:2022-06-10 06:19:00

导语:探讨语文教师的范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讨语文教师的范读

摘要:教师的范读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成功的范读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总结了教师的范读必须具备的六个特点,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范读速度语言语法语调

教师的范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本兴趣盎然。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成功的范读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范读又有哪些特点呢?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朗读速度和学生思维速度的一致性。

范读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所以只有朗读速度和学生对所读内容理解的思维速度相一致时,这种朗读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稍读快些,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要放慢速度。关键或难懂的词、语、句、段还可以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如《祝福》中“我”最后见到祥林嫂的情景,就可以这样处理。

第二,语言的启示性。

对课文中要学生掌握的字、词,读时有意加以强调,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如读“……而当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时》)时,在难字前稍停留一下,暗示学生下面的字要注意掌握,在读到难字时有意读重一些或进行“咬字”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是教学范读独有的读法

第三,突出语法因素。

朗读课文时,对句子、段落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层次要读得十分清楚。经常这样范读学生的思维就会有条理,并且容易记忆。如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等短语时,如果把它们分别读成“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会把学生的思维读乱。像上述这样的复杂结构,范读时应注意把复杂的语法结构读清楚。通过这样符合语法结构形式的范读,在学生的脑子里建立起合乎规范的种种语言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样,对长句子中远近距离搭配和句意的前后呼应,对句子与句子间的复杂逻辑层次等,也要通过不同的停顿形式和能显示其词语、句子各种关系的不同读法,读得一清二楚,教师的读和学生的听、看、想与课文的实际语言形式、实际内容完全达到统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第四,范读诗词,可以体现诗词的节奏感或音乐美为目的,也可以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为目的。

如读《再别康桥》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第一次读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的节奏感音乐美为目的,读时特别注意停顿的处理。第二次读可以传达诗的意境为目的,读时特别注意某些重要音节的读法,如可把“招摇”“甘心”的音读重些,拉长些,可以把某些的音升高些,尽量读出其韵味来。

第五,必要时可在范读中插入精要的评点,提示,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阅读课文的能力。

插入的评点应精当,能起“点睛”的作用,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读时前后的连贯。

第六,范读应始终保持语调亲切。范读的听众是学生,范读语调应保持亲切感,使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易于接受。

教学性的范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时间较多,教师读前应明确范读的教学目标,研究范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