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历史情景教育影响
时间:2022-05-17 10:24:00
导语:简析历史情景教育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继承和扬弃?这些素质与意识的培养需要一种环境来促成它的生成和发展。历史情景教育对人的教育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的人物和事例?对人更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情景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对受教育者身心产生深远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历史情境教育实践性客观性学术性
历史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一学不仅记载和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还积淀着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承载着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历史教育有助于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及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部有关在全国高校设置历史学课程的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历史情景教育是一种直观性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某种特定的历史情景,使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会文化历史情景相互作用,培养发展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在探索历史真相的同时,能够在心理上产生情绪共鸣,提升受教育者的鉴别能力、决策水平、推理意识。之所以在教学中推广历史情景教育是由其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实践性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一般来说,现有的历史教育模式基本以教师灌输个人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为主,学生仅仅以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出现。这不仅扼杀了受教育者的创造性,而且助长了懒惰习气,.造成其思维僵化、死板,难以应对社会角色的转变。这值是历史工作者长期以来被称为“老古董”的症结所在。为此,《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再者,高等教育只有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模式才能取得成效。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灵活性强,不满足于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对事物有很强的置疑性,喜欢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进行思考,探究现象的本质及原因。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而历史情景教育以实践为手段,在教学中用口述式或者利用虚拟教材,创设历史事件的背景,由学生对事件的发展方向、缘由、后果做合理的解释。一系列的亲历所为,既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思维,也能提高其.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大学生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单一的课堂教育、说服教育的效果显然是杯水车薪。只有自我教育方是授人以渔的正确引导方式。而且,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较重,自控能力又有所加强,因此利用实践性的探索活动,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理应有水到渠成之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由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途径。“德育的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来实现”。[1]实践出真知,历史情景教育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在思维层次上能充分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而且在心理层次上也必然会有巨大的震撼,充分理解“说着容易,做着难”的意境,从而与历史人物产生强烈共鸣。再通过对照鉴别正一面人物与负面典型,在学生的思想矛盾斗争中,转化为行为表示,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与一般的说理感化相比,这种自我教育的效果更明显更持久。重要的是,大学生是最终要跨出学校步人社会的,教师不可能紧随其右,自我教育的意识却可伴其一生。
其次,客观性与思维多元化并存
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大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许多理论和学术流派。这些理论学术派别常常互为矛盾或互不相干,各自从不同视角解释同一问题,这就需要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辨别思维能力。何况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其就业的趋势以教师为主,而“教师的专业化知识,不仅仅要求绝对忠于客观现实,而且要尽力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2]专注于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盖棺论定的教学方法,不可避免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极易对事物的认识发生狭隘性与片面性。历史情景教育正是通过让学生多方收集资料,掌握足够丰富的感性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抽丝剥茧式的论证过程,从而得出结论。由于其定性研究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故而其公正、客观性显然要高于盲从他人观点。
为了达到客观性,学生的思维角度必然要多样化,需要从一般原理原则出发,运用理论来分析,综合事实材料,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也即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探求多种答案思维”。[3]历史专业研究没有确定的答案,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揭示,只能是无限的接近,而不是等于。而且历史事件是错综复杂环境下的产物,并非简单的事实累计,研究者只有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多角度、多层次深人地调查分析,才能更为客观、公正地给与历史现象以评价,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懂得宽容他人,特别是对那些不为传统和习俗所认同的一些行为和现象,能够较为客观、全面、批判地对待。
再次,学术性与职业性兼容
大学研究活动的实质尤其彰显了学术性,反之,学.术性又成为大学的灵魂。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言:“大学本质上是做学问的场所,它致力于知识的保存,系统化知识的增加和大学生的培养。”[4]“通过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研究活动,保持高校教育的学术水平并使研究成果和新进展可以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传播和深化,形成高深的理论。”[5]学术性是大学教学与研究活动过程中永恒的主题。作为传统学科,历史教育尤其要站在学术前沿,以保持其优势。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理论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喜欢独立思考,能对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这就需要培养大学生投入到较深层次知识的学习与创新中去。历史情景教育正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由学生自主创造,继往开来,推动学科发展,使其前瞻性、超前性充分呈现。
教育的目的主要通过受教育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来完成,随着高等学校逐步走出象牙塔而融入社会生活中,高等学校日益受制于市场特别是人才市场,这使一部分固步自封的传统专业大受冷落。大学是走向社会的大门,大学生对“现实我”的关注要超过对“理想我”的关注,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职业走向和未来发展。为此,1989年“面向22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北京)提出了培养人才成功的标志:每个人持有“三张通行证”或称“三张国际护照”,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事业性的和开拓型的。要想与市场接轨,就必然要变革,创新教育方式。历史教育尤其要摆脱“老古董”的教学方式,方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进来学习,培养更多的人才到市场中去。历史情景教育在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上做了有益探索,在不失学术研究的氛围中,更注重强调培养个体的个性发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造力、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等,为其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传统科目的历史教育创新。既要结合历史教育自身的特点,,需要不断变革、的心理特征,还要与时代同步。又要符合大学生在教育中融人情景实践的因素,把抽象的教条变为藻10: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