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康熙统一台湾的策略及其得失
时间:2022-05-16 05:40:00
导语:诠释康熙统一台湾的策略及其得失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经历。1683年,清政府统一了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探析康熙统一台湾的策略及得失,对我们和平统一台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郑氏集团清政府台湾统一策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经历。1662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荷兰人侵占了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凝聚了上自康熙皇帝下至满汉军政大臣们的群体智慧和不懈努力。经过历史的检验,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训,都能为我们最终和平统一台湾提供有益的启迪。
一、寻求政治和平解决的策略与得失
1、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和谈的根本分歧
寻求政治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力争通过谈判方式实现统一,是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基本策略之一。在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的一系列和谈中,尽管有各式各样的讨价还价和利益冲突,但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
2、清政府政治和谈策略的得失
清政府在统一台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将以和谈方式统一作为对台基本策略,清政府为和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显示了充分的诚意,也作出过重大让步。但前9次和谈都失败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究其原因,除了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反对统一的客观因素之外,从清政府主观上讲,主要失误在于其和谈策略缺乏足以对郑氏集团形成威胁的军事实力做后盾。
在统一过程中,清政府针对郑氏集团高层决策者的和谈策略虽屡遭挫折,但其以郑氏集团中下层尤其是郑军广大官兵为主要对象的招降措施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有二十万郑军官兵和文职人员向清政府投诚,分化了郑氏集团的内部关系,瓦解了其社会基础,削弱了其军事实力,并促使台湾的军心民心发生了倾向清政府、倾向统一的变化,为最后的统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禁海迁界的经济封锁策略
1、清政府对台湾郑氏集团的经济封锁措施
清政府的经济封锁措施包括实施海禁和迁界移民,目的在于断绝郑氏集团粮饷和军用物资的供给,坐困郑氏集团,令其不战而降。所谓“禁海”,就是严禁一切船只出海贸易、捕鱼。这既包括中国与外国间的国际贸易,也包括大陆各港口间的国内贸易。“迁界移民”是“禁海”的扩大和补充,是更加彻底地切断海内外经济联系的封锁措施。清政府的目的就是利用这样一个隔离带来彻底隔断台湾郑氏集团与大陆的经济联系,使其既不能与大陆进行贸易活动,获取大陆的商品和军用物资,又无法向沿海居民征收粮饷,从而在经济上完全陷入困境。
2、清政府经济封锁策略的得失
清政府对郑氏集团实施经济封锁,力图从经济上削弱、打跨郑氏集团,迫其就范,实现统一,从战略上看是可取的。其实施的封锁措施也确实多次使郑氏集团陷入经济困境。但是,单纯的陆上封锁策略使清政府的经济封锁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清政府的经济封锁策略是消极保守的。从总的情况看,清政府对台湾郑氏集团的经济封锁失大于得,弊大于利,这是由于其在封锁策略和封锁措施两方面的失误造成的。在封锁策略上,清政府实行单纯的陆上封锁,没有采取任何海上封锁行动,以构成全面的海陆联合封锁,因而对以台湾岛为根据地,具有较强海上生存能力的郑氏集团所产生的封锁作用是有限的。从封锁措施来看,清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禁海迁界的措施,不考虑这些措施会给沿海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没有认真做好善后安置工作,以尽量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其短期后果是,清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在沿海百姓中失去民心;其深远影响是,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使我国封建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因剿寓抚”、武力统一台湾的军事策略
康熙二十年,台湾郑氏集团内乱,导致其实力削弱,为清政府统一台湾提供了契机。此时清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强大,已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历史条件。
1、清政府武力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
(1)“因剿寓抚”,以剿促抚的战略方针。“因剿寓抚”这一战略方针是清朝杰出将领施琅在康熙七年(1668年)给朝廷的上书中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以战逼和,以军事手段促成台湾问题的政治解决,尽量避免在台湾本岛引发战争。“因剿寓抚”的重点在于“剿”,军事进攻占主导地位,同时又努力寻找政治解决的可能性。二者的关系是先剿后抚、以剿促抚,也就是采取武力行动,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台湾郑氏集团接受和谈条件,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2)选择得力将领,赋予专征大权“闻颦鼓而思良将”。康熙皇帝下定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心之后,就开始考虑清军水师主将的人选问题。他经过仔细斟酌,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担当率领清军进攻台湾的重任。
(3)施琅出色的指挥作战艺术。施琅的指挥艺术主要表现在他能够根据台湾海峡的气候特点,选择正确的渡海时机和进攻路线,还表现在其战场指挥和战术运用方面。
2、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实现对台湾本岛的和平统一
澎湖海战结束后,清军对台湾郑氏集团已形成了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这时,施琅为贯彻“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一面休整部队,补充弹药给养,作好进攻台湾的准备;一面采取措施,推动台湾问题向政治解决的方向发展。他在澎湖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施琅的做法,符合康熙皇帝对台湾“抚之为善”的战略思想,康熙皇帝深表赞许,并及时向台湾郑氏集团颁布了赦罪诏书,严肃指出:郑氏集团割据台湾,人民饱受其苦,这种局面应尽早结束。郑克爽等人若能真心归顺,不但以往罪过全部赦免,而且将得到清政府的优待。
在内外压力的逼迫下,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从此,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参考文献:
1、《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第272页。
2、《康熙统一档案史料选籍》,第70页。
3、《台湾外志》,第十五卷。
4、汤子炳《台湾史纲》引。
5、王时胜《漫游记略》。
- 上一篇:小议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经济
- 下一篇:小议房地产企业融资困境与策略
精品范文
1诠释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