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情形下学生主要意识的培育方案

时间:2022-04-22 05:04:00

导语:浅析新课程情形下学生主要意识的培育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新课程情形下学生主要意识的培育方案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策略——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试图从如何设计问题、一堂课设计多少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的处理结果几个方面对“问题教学法”进行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教学法;主体意识;历史教学

2006年秋季,浙江全省高中开始实施新课改教学。新课改的最大特点,是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因此,必然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勇于改革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条幅高度概括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直接体验学习的重要作用。

笔者在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中进行了问题教学法的尝试,在问题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思维、主动学习和钻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下面我略谈一些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有不足之处,望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何谓“问题教学法”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所以,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从这个角度出发,问题教学法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情),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几个问题,并提供一些材料,让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让他们讨论,之后学生发表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教师最后作点拨和总结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教师设疑——学生思考、讨论、解疑”的过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的是后者。

二、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一般分为如何设计问题、一堂课设计多少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的讨论结果等几个方面。

1、如何设计问题。这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问题设计得好,有利于整堂课处理得流畅,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充分体现。那么,该如何设计问题呢?

第一,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关键问题,问题要突出重点、难度适当。关键问题是指与学生思考、讨论相吻合之处,或者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都可以用来设问,让学生讨论。通过设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自己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通常这类问题对于解决教学目标有非常大的作用。教师设计问题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一个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一定要适当的原则。例如,人民版必修Ⅲ专题三《新文化运动》一节,我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上。我是这样设计的:1、新文化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2、为什么会提出这些内容?3、指导思想是什么?4、能给当时社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将与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相关问题都理清了。同时这些问题结论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小组讨论,发言得出来的,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第二,教师应围绕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史料。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历史结论、历史规律都是从史实中提炼出来的,“论从史出、以史导论”。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找一些通俗易懂的史料,在这些史料的基础上设计出问题。同时,材料要精练。这样,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可以参照这些史料,并结合教材,得出响应的结论。例如,在复习近现代中日关系时,我提供的材料共3则。材料1: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以设计: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从“愁”“泪”“哭”等字眼来体会《马关条约》签订所造成的民族感伤,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史实。材料2: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可以设计:为什么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为什么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日本的野蛮侵略终于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的觉醒,全民族抗战最终迎来的是最后胜利。这是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在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取得的完全胜利。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复兴。材料3:“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可以设计:为什么中日会实现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既有利于中日和平与发展,也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学生基本上可以根据这3则材料去讨论这个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创造能力;学生也会逐渐懂得如何学习历史;甚至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三,教师应积极创建一个民主、和谐,有利于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解决这一过程中来的教学氛围。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事物、探求规律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更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每当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或者组织学生热烈讨论,对于学生经过思考作出的答案,首先要尊重,对其中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还要给以鼓励,使之愈发闪亮;对其中不够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回答,还应循循善诱,帮助走出误区。历史课堂教学应当在民主、平等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得到较大提高。否则,将影响师生之间的教学和谐、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挥以及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

2、一堂课设计多少个问题。我们经常说“精而非多”。是的,一堂课45分钟,学生既要阅读材料,又要思考、讨论,既要学生发言,又要教师点拨、总结,问题过多,势必影响学生思维的集中,教学进度往往不能按计划完成。所以,一堂课我认为2—3个问题为好,其中又以一个问题为重点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就是本节课教材的重点或难点。如讲述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这一内容,教师可事先设计一些核心问题,如设计“有人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这一问题,来解决本节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设计“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这一问题解决课文的难点所在。对于余下的知识点,事先以填空、选择、简答等形式让学生在预习时就完成。这既完成了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又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解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整节课在较轻松的环境中结束。

3、如何处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学生在经过自己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以后,他们根据材料、教材和自己的理解,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结论,应该说很多时候这些答案是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处理这种情况呢?我一般是分这么几种情况:第一,对于基本符合材料和教材以及我所认为的,基本上予以肯定赞扬,并进行总结。第二,对于相反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肯定他们的成果、肯定他们在讨论中的创新;而对于确实出现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人文价值观或科学性的观点,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师生之间的这种交流是平等的,要给学生民主,教师千万不能这时出现专制。

三、运用“问题教学法”的一些感悟

1、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可以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学生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如学生遇到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时,就能以知识为内容、能力为工具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甚至学生可以比较理智地去看待现实生活,处理人际关系。

2、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对于教师来说,这不仅要有非常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要有扎实的人文科学、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甚至还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种新型的、全面的教师,不但是教育发展所要求的,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这样一个充满探索方法的学习模式里,教师的工作任务不是减轻,而是更加繁重,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要有一套完整的问题教学设计、明确的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和引导措施。

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修养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够巧妙地设计问题和调节引导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这种教学方法,体现的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椭圆双主体教学模式”。所以,这里并不能忘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发挥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应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徐锡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4]《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5]《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关鸿羽、白铭欣,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