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

时间:2022-04-21 05:09:00

导语:小议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

历史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三年了,战斗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殚精竭虑,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时至今天,历史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但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思想在历史课堂上表现得并不明显,历史课堂教学仍有相当部分流于表面形式的不断翻新,离新课改理念还有一定的距离,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反思,认为能否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在于能否深刻理解“知识建构”为特征的新课程理念,能否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下面我结合自己三年来在历史课堂上的见闻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关于历史新课改的思考。

新课程理论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知识建构”,从教育的角度看来,“知识建构”是指作为主体的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主动、积极、能动地学习,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因此,教育、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知识建构”创设良好环境的过程,所以,课程实施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一种具有“情境性”和“协作性”的互动环境,从而推动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获得发展。“情境”的如何创设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能否主动探寻知识和研究问题的关键。我认为,历史“情境”

的创设应该体现如下特点:

一、真实性

这是历史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前提条件。历史尽管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但我们创设的“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如我们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既要肯定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全面抗战取得的巨大成绩,也要肯定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抗战成绩(如台儿庄战役)。又如讲述文成公主入藏时,我们让学生编、演历史剧,但表演时必须遵循真实性这一原则。

二、生动性

要想办法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老师们各施其法,的确一改过去单调的讲授,给沉闷的课堂增色不少。但是,有的历史课堂却走进另一个误区,有的老师往往认为,创设生动的“情境”就是展示大量的图片,展示大量的音像资料,于是,就从网上、从各种类型的素材库搜寻大量的资料不加分析地原原本本地展示给学生看,一节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那些良莠不分的历史资料在学生眼前掠过,在学生脑中“水过鸭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这样,不但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而且连历史课的基本特色都丢掉了,历史课改要警惕走进这样的误区。

三、开放性

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创设共同研究的“情境”。首先,我们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设问方式,设置具有批判性、现实性、新颖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课堂里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很多老师在课堂的设计方面仍然局限于课本上一节课一节课的安排,设问仍然沿袭过去的方式,陈旧、单一、索然无味。历史课堂应该打破历史课本中每节课的框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整合课本内容,适当拓展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鉴古知今,关注现实。教师设计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性内专业毕业论文涵,“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及创造性。例如讲到有关抗日战争的问题,我们可以完全打破章节的划分,从现实中大家关注的中日关系的问题,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历史教科书问题、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事件、钓鱼岛问题等分组分专题进行探讨,学生对这些事件认识不深,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带着老师给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者自己的疑问,通过书本、网络等途径探寻历史根源,然后整理成文章在课堂上交流,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较好地掌握了历史知识,学习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新的尝试,新的试验,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取得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