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探索论文

时间:2022-09-23 10:25:00

导语: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探索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探索论文

摘要: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途径。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步:确立目标教学的核心地位,教会学生读书。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太平天国运动》一章为例:

预习提纲(按照最具代表性的“三级目标”提出能力要求):

(一)、运动的历史背景(理解)

(二)、运动的过程

1、兴起与发展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理论(理解)和反清力量的组织(识记)。

(2).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北上武汉、定都天京(识记)。

(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革命性和局限性)(应用)。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北伐、西征、东征)(识记)。

2、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1).天京变乱(理解)和新领导核心的形成(识记)。

(2).《资政新篇》(内容、评价)(应用)。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识记)。①摧垮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②再破江南大营和东进江浙沪。③安庆保卫战。④天京保卫战。

(三)、运动失败的原因(应用)

(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

预习题目:1.依据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洪秀全革命理论的特点。2.为什么说《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为何不能实现?3.你怎样评价《资政新篇》?4.与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时代赋予它的新特点?5.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分析单纯的农民战争为何不能赢得中国近代革命的胜利?6.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试评论这一观点。7.曾国藩说:“洋人(咸丰)十年入京,不伤我宗庙社稷,目下且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二者而怨其小者。”试评论这一观点。

提纲一经列出,本章就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要点明晰、重点难点突出了。学生按照提纲预习教材内容,思考预习题目,既可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新旧知识联系,发现疑点,解决一般问题,增强听课和笔记的针对性,又可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掌握读书、自学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而规范的读书习惯和深钻、多思、善问的学习品质,提高阅读理解、综合概括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搞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抽问、学生讲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预习读书、思考已解决的问题可少讲或不讲;教师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遵循大纲、考纲,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紧扣知识要点,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贯彻教学意图的有效手段,就是把教学的内容和指导的方法,以练习的形式具体化。章节练习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单元练习、阶段性练习重在知识过关;专题练习、综合练习、模拟训练应注重能力培养。练习宜精不宜多。一般说来,好的练习在内容上要有代表性,在思路上要有启发性,既能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巩固、深化和活化所学知识。练习中一要注意良好审题习惯及解题技能的培养,规范答题;二要加强材料题的训练,提高解答主观性试题的能力;三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临场经验的积累;四要重视练后讲评,上好讲评课,矫正补偿,启发指导。

第四步:根据反馈信息,做好辅导答疑。这是教学工作的弥补环节,也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疑难和暴露的问题,兼顾普遍性和个体差异,通过集中辅导、个别答疑、互矫互补、错例示众、达标测评等方式,分析差错原因,指导答题方法,弥补知识缺漏,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二、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有透彻解释,归纳起来就是: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反映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反映国情的内容以及建立在主体知识之上的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学科理论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即历史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基本史学原理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历史阐释的能力。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根本保证,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一)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对应世界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对华侵略及其后果,可分为三个单元(上册1、2章,3、4、5章,6、7章)。第一单元的基本线索是:工业革命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资产阶级急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尝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英国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残酷的封建剥削与压迫,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不满足于既得侵华利益的英、法、美,力图利用清政府处于内战的窘境全面扩大侵华权益,“修约”不成,便制造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采取先“打”(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后“拉”(为保证新的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又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打”“拉”结合的策略,“驯化”了清政府,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抗争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主张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这一阶段的特征。三个单元联系起来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完全形成和深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再次,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和专题知识归类,按专题把教材中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系统化。二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总结,即在把握专题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评价,把零散的认识条理成系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能力培养、发展和升华的关键。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为例,在按地区、民族以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理清知识线索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民族隔阂、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争是短暂的、次要的,是支流;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造成的,是国内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性质,但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且其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专题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系统,专题之间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以世界近代史为例: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列强加紧对亚、非、拉美地区的侵略和掠夺,激起被奴役者的激烈反抗。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矛盾的激化,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使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欧美国家为主导形成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归纳历史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有利于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公务员之家

(二)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如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一切历史现象互相联系并受因果关系支配;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呈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更不能主宰历史。上述基本观点在历史教材中虽无直接表述,但却渗透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叙述与分析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理论上认识,两国革命实质上就是封建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革命后两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表明革命后建立的新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的形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又如,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马、恩根据时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针对新的实际进行的巨大的理论改造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这又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观点。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当满清皇帝的个人权威还是至高无上的时候,倘若光绪帝是实权皇帝,未尝不可取得成功。如果袁世凯短寿早死,辛亥革命前后的局势恐怕也将不一样。”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仅看到现象而未能抓住本质,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只有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和本质结合起来,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目: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都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由对上述这一问题的分析,我们也可归纳出解决言论评价问题的基本方法:先判断言论的正误,再说出判断的依据,最后分析反面人物言论的虚伪性、反动性或正面人物言论的科学性、深刻性,要求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史与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如上所述,充分重视学法指导的实效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历史教学就能真正收到实效,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因此得到切实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