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整合论文
时间:2022-07-12 04:04:00
导语: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整合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街接问题,是街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可以尝试以具体教学实戏为基袖,在初高中知识结构层面、学生认知层面及课程理念等方面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街接与整合,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历史.
新课程在历史学科体系上的最大变化是将原来的通史体例改成了专题史休例,新体例的学习是以初中通史体例的学习为基础的,由于目前多数初中并不重视历史,因此学生基础较差,进入高中后不能适应专题史学习。这样,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便有必要对初高中的教学作适当的整合和优化。下面就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与整合问题。
一、知识结构层面的衔接整合
初中“通史+单元”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编排。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在单元主题突出的同时,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线索性和整体性。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打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模块十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必修包括政治、经济、文化3大模块共25个专题:选修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6个摸块。
初中学习是高中继续深化学习的基础,初高中历史课程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为便于整合,把初、高中“抗日战争”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作一对比:
初中课标列出7条要求,全面而具体,基本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具体表述则侧重于史实,有蜻蜓点水之感,基本不要求深入分析,但力求全面而简约地呈现14年抗日战争的全部过程。
高中新课程采用专题形式,课标只列出4条要求,主题突出,视野开阔,注重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学生在初中己经学过抗日战争,而且是3课时,而高中人教版教材对于抗日战争只孤零零地列了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既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性。这样的结构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按照这样的教学结构实施教学,很难使学生准确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如一下: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侵华事变、滔天罪行)
二、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过程、胜利原因、意义、特点)
三、感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整合后的三级标题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主题突出,一目了然,清晰地构画出本课的两条主线。“日军的野蛮侵略”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同时,又突出了新课标的四个主题:“日军侵华罪行”、“全民抗日运动”、“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层次分明,关注过程。
二、学生认知层面的衔接与整合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己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通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在处理《抗日战争》的重点问题“不屈不挠的抗争”时采取探究的方法进行,设立了如下探究问趣:
探究一:以新闻会形式来探究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为抗战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关系。
探究二:通过谜语趣闻的方式引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探究三:通过资料数据比较分别得出抗日战争的地位。
探究四:结合以_L分析,简要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哪些特点?
最初这么设计,我还心有余悸,担心学生没有兴趣不堪意去做,即使做也怕做不好。然而事实是学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不但积极性非常高,而且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度是相当出色的,也充分休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更应该去相信学生,更多的给他们发挥的空间,那么学生的收益就不仅仅是高考成绩那么单纯了。
新课改条件一下,我们历史教学尤其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笔者也认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震握卜一一以及震撼之后带来的长久的思考。而仔细品位一下抗日战争给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冲击,应该是一个绝佳的情感教育素材,所以为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升华,在解决了两大主线之后,又设计了“感悟历史”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反思:
60多年过去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到底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中日两国的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又如何?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1.展示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图片、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下跪图片及文字
2.中国:赵薇日本军旗装图片(我不懂这段历史)
3.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团团长兼总代表、2002年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王选图片及文字
课堂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教师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在此基础上,继续给学生以思维扩展的空间,给出法国的一位女记者对日本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纪念活动进行记录的材料,同时教师设问:“如果你是一个第三国家的人,你认为二战给哪国带来的伤害和教训更深刻?是什么让日本强化了灾难而淡化了它的侵略性?是什么让我们过早地忘记了伤痛,而仅仅是几个幸存者微弱的呐喊?作为一个中国人,需要我们更多更多地去思考……刀,以此作为课下延伸.
最后,以配乐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作为结语。
经过这一系列的情感冲击,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所以可以说这堂课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了。
三、初高中“课程理念”层面的衔接整合
经仔细对比,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人性的健康发展”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推的特点和要求。
关于抗日战争这节课,笔者就采用了音乐、图片、诗歌,创设情境,然后用地图、视频,引导学生回忆日军侵华的史实,接着采用多种形式探究中国人民的抗争,最后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引发学生反思,升华情感。
新课程改革关注和倡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其前提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历史是一门可以对话的学科”,对话可以让遥远的历史不再遥远。教材整合实际上是教师课前与历史的对话,是教师在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基础上的再一次创造。教材整合闪烁着教师个人的灵性与理性,形成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不失为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历史教学不是一个完美的圆,但我们会在追求完美的漫漫路上,不断探索。而对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探究也有待于日后结合实践做更加具体细致的研究。
-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实施论文
- 下一篇:教师教学培训学习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