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动课特征分析论文

时间:2022-12-22 08:29:00

导语:历史活动课特征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活动课特征分析论文

关键字:历史活动课

作为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将活动课正式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1999年活动课也进入了高中教学的课程体系。但对于什么是活动课、活动课有什么特点、如何上好活动课、活动课的意义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活动课在很多地区和学校成了一种摆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尝试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个人的实践,对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

一、活动课的概念和历史演进

当今所提倡的活动教学,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活动教学思想萌发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拉伯雷和蒙田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对中世纪封建教育的批判中,最先表述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当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家、活动教育的集大成者杜威给了活动教学思想以极大推进。杜威大力倡导新的儿童发展观、儿童活动观以及他积极实践的“做中学”和“活动-经验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活动教学思想的内涵,推动了活动教学在实践中的发展。在当代,活动教学思想与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前苏联的一批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概念引入教学理论中,开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活动教学的历史,赋予了活动教学新的时代内涵。

在我国,活动课程的设立和实验也经历了一个过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杜威来华访问及其中国留美学生学成归来,一度掀起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热潮,我国许多实验学校曾一度开展活动课程,然而绩效并不明显。新中国成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被批判,对其理论的合理的成分也予以否定。因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以来仍让学科课程独主天下。80年代,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理论促使人们寻找教育的新途径,活动课程被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重新重视。当然,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与历史上中外学者所研究和倡导的活动教育思想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是对历史研究的扬弃,它既培养适应时展所需求的人才,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具体生活,体现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于活动课程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理解。国家教育部基础司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因而,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它不是科学内容的简单拓展、深化,更不是课内内容的变相延伸。它是一种主张通过活动方式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及个性培养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活动课程应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也包括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的历史学科。

二、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历史活动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型模式,必须摆脱传统教育的理念,以新的视角和层面来加以审视。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活动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实践性,即“活”“动”性原则

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历史学习离不开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历史学习必须同实践联系,否则历史就失去了“以古为鉴”、“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了。历史活动课必须立足于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只有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调查、搜索资料和处理信息,才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的活动课为: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调查。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投身于周围的社会生活中,从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着手,访问、调查、查阅资料,再利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其它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整理,写出了很多有见解的论文,加深了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对一些社会问题,如下岗、腐败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讨论、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交流调查结果。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历史是“死”的,是不可感知的。但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认为历史也是可以体验的。通过这次活动课,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性是活动课的重要特征和有效途径。

(二)综合性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就其学习内容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就其学习方法而言,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手段;就其学习目标而言,涵盖认识、技能、思想、情感等领域。显而易见,历史学科综合性的特征,就要求历史活动课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与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综合,淡化学科体系,围绕研究的问题,获得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整体认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上)》活动课: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和评价,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思想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大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们从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领导人、结果、意义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搜集和整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同志在中共“十五大”上和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时的讲话,对辛亥革命有了完整的认识,并且深刻理解了辛亥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三)课程性和开放性

活动课不排除课堂外的阵地,但是,它作为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首先表现为“课”。活动课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不是教学场所的转移。但是它与传统的课堂有很大不同,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活动课应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开放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评价。活动课的内容应该能够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和爱好者的多方面要求,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们的兴趣和特殊需要。活动过程中,可以灵活调整,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活动过程当作完成预设方案的不变流程。例如,如何评价拿破仑?指导学生们从多个角度选择研究方向,包括拿破仑的崛起、拿破仑帝国的内外政策、《拿破仑法典》、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拿破仑帝国与法国大革命等,可以立题20几个。然后分头组织材料,阅读、上网查、图片,以学生们为主体,然后分别写出各种小论文,把好的论文成集、出板报。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拘一格育人才。

(四)合作性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往往被动的接受知识,合作意识难以萌发,缺乏合作精神,甚至把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对立起来。活动课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合作性。没有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沟通,就难以完全高质量要求的课题,也难以体现活动课的目标。所以,活动课的上课方式多为小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五)知识性和趣味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让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不能也不可能奢谈能力的培养。当然,活动课给予学生的知识,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活动课的学习,达到活动课的目标,课题的趣味性不可忽视。

三、活动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活动课的特征决定了要上好历史活动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活动课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作为教学课程的必要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小学广义的课程体系。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在活动教育思想指导下,立足于活动,并通过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又存在着质的区别。活动课作为“课”,具有课程自身的目标体系、规范的内容体系、固定的活动时间、师资、空间、具体的评估体系,课外活动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所以,不能把活动课当成课外活动一样可有可无,必须保证活动课的质量。

(二)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学科课程侧重在系统知识传授,发展认知能力。活动课程侧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个性特征的发展,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充分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不能以考试和升学为名,用学科课程排挤活动课程,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三)师生关系

传统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和服从性,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活动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发挥指导者和研究者的作用,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思维和活动,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正确引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活动课具有学科课程所不具备的很多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学科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活动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忽视或轻视活动课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应该的。但是,因为每一次成功的活动课都要花费超课时的时间,尤其是在中考、高考等重要考试仍以笔试作为唯一检测学生能力与水平的情况下,多上活动课是没有根本保障的。因此,课程改革必须与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同步进行才能取得应有成效。当今课程改革中加入活动课只是代表一种教改方向、一种理念。真正使活动课发挥作用,体现其价值,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的实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