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通俗化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15 03:50:00

导语:历史教学通俗化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教学通俗化探究论文

【摘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对通俗的语言是更加容易接受的,富有激情的通俗讲法更引人入胜。易中天老师凭借他丰富的知识,极富激情的通俗讲法,使众多的人对三国充满了兴趣。如若我们在教学中也能通俗化,那么学生对历史的情趣就浓厚了。在教学中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落脚点,由浅入深的调动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最为简单通俗的方法来讲述历史,从严谨的“正说”到简单的“趣说”转变;趣说不是胡说,历史教学千万不能成为演义野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通俗趣说

历史应该怎么学?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完成教学目标,走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之中。这样的课堂,对于知识的要点来说,教师们的任务是完成了。但对于学生来,他们真正的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蕴涵了吗?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了历史的真谛——去掌握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了吗?如何让学生不为“掌握”而学习,而是通过学习去了解,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对通俗的语言是更加容易接受的。教条的知识教学一般来说容易对学生们产生厌倦的感觉,而富有激情的通俗讲法更引人入胜。易中天老师凭借他丰富的知识,极富激情的通俗讲法,使众多的人对三国充满了兴趣。如若我们在教学中也能通俗化,那么学生对历史的情趣就浓厚了。

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落脚点,由浅入深的调动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落脚点,既是历史学科展示育人魅力的重要表现,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它是传统的渗透思想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引导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讲述的突破口,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发挥历史教育价值功能的渠道。在基于这样的基点上,运用最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所需要讲授的历史知识与学生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最为紧密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寻找到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的情感突破点,是一节好的历史课的重要之处。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的专题四为例来说,这一专题讲述的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如果单纯的课标内容来授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繁杂的感觉。从服饰、餐饮到居住、风俗习尚、交通等一系列的变化,不仅内容众多,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时间和空间上错误的理念,再加上平时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公文式的语言、严肃的表情,让学生感到一种难以接近的威严。这样下来,很难真正达到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实目的。如果转换一种方式,在讲述本专题之前,以一种和谐轻松的方式来询问学生“你们最近感觉到社会上面流行的服饰和发型等有什么变化吗?”这样非常贴切学生生活和热点的问题,看似很普通,却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在情感和态度上有一种追求本课继续下去的渴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简单而又明了的切入到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就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来探究本专题即将讲述的内容。也使学生更想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通俗的讲,就是来了解最近以来各个时期流行了什么。二、采用最为简单通俗的方法来讲述历史,从严谨的“正说”到简单的“趣说”转变

易中天老师认为讲历史有三种讲法: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史书的记载为依据,不编造事实。其二为“趣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为此要会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能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这是最高的境界。这就要有一点哲学修养和社会阅历。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在长久的正说下,已经使很多学生开始感觉到历史的“迂腐”。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但是中学的教学又不需要我们一定达到“妙说”的境界。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趣说”。

事前精心的准备,出口秀的才华,把文本浸泡于现实生活,反复校验与考证,融入自己研究所得,这是达到趣说的前提条件。趣说并不容易。首先老师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学修养。所谓“有文学修养”,并不等于一定要读过多少经典名著,更不等于有多高的学历、学位、职称和头衔,当然也不等于一定得是历史或者中文系毕业的,而是要有文学感。这是一种体验的能力,品味的能力,把握情调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三、趣说不是胡说,历史教学千万不能成为演义野史

历史原本是非常精彩有趣的,只是我们原来的史学观念和表达方法有些呆板教条,倒了学生的胃口。现在如果我们找到了一种比较合乎大众学生口味的形式,再配合上近几年,影视等通俗文化产品的增长,会使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但是当今很多的影片片面的为了追逐利益,开始对历史胡编乱造,渐渐的人们迷失了正确的史实方向。这样在学校的教学中急需要出现正确的答案。

“古史今说”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鲁迅的《故事新编》、莎士比亚的戏剧都属此类,中华民族的“说书”艺术、野史“小说”更是源远流长。司马迁的《史记》多处采用生动的文学笔调,刻画细节、想象场景,却依然位居正统“二十五史”之首,是“文”与“史”结合得极好的典范。因此,不必把重新阐释视为洪水猛兽。历史剧也好、学者的个人见解也罢,如果能认真对待大众的阅读和鉴赏,把严肃历史讲得雅俗共赏,意味盎然,一定还会激发各种观众的兴趣,追问历史原貌、求诸历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论、考古等领域,对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本质。但是一定要追寻历史的真实性,司马迁的《史记》为何能成为史书的典范,根源在于他的实践和追求真理的考察。当然,通俗并不等于庸俗,历史阐释也自有其底线在,否则和荒村野潭没什么两样。这条底线是,文字可以活泼有趣,内容却不能远离历史真实。目前市场上的通俗历史读物.有的因为编造成分过多,只能说是“文学的历史”;有的旁征博引、全无出处,甚至显系援引自他人学术成果,也不稍加说明。如此等等,都谈不上是合格的历史阐释者。总而言之,真正的通俗历史作家,其作用在于降低学术的身段,以市场为媒介传播真实的历史及其背后的人文思想。在此前提下,无妨让历史俗点,再俗点!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这样一来,谁对历史了解得更为深刻和透彻,谁能够把历史体现的更为现代化,谁就更可能成功。相反,如果仅仅把思想和眼光拘泥于书本,那他恐怕就连过去也把握不了,更何况现在。国家如此,个人亦然。实际上,伟大的时代必定具有历史感,伟大的人物也必定具有历史感。只有平庸人才会把历史和时代相隔离,也只有那些平庸之辈才会对历史任务般的学习,不屑一顾。何况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连台大戏,有人物,有一故事,有情节,有动作,有悬念,有高潮,充满戏剧性,岂能不让人兴趣盎然?通俗的课堂,趣味的演讲,一定可以激励学生去追寻和感悟历史的真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