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讨论法教学探讨论文

时间:2022-07-24 04:40:00

导语:历史讨论法教学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讨论法教学探讨论文

讨论法作为一种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为不少教育研究者所提倡。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本文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对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对讨论法的误解

最近十来年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尔澄老师曾就“三国鼎立”一课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各地中学历史教师还组织了对“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评价康熙”、“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看待垄断”等问题的讨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讨论法教学的十分罕见。除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繁重,讨论法所需时间较多而难以采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讨论法的误解。分析如下:

一是将简单问答当做讨论。一位有多年教龄的教师一次上课后总结说,该节课采用了讨论法。而实际上整节课他仅向学生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义?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就请一个学生回答,而学生仅需在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念一遍,其余的时间都是老师讲述教材,这显然不是什么讨论。

二是将谈话法误解为讨论法。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连续问答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去获得新知识。如,讲“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位教师问:“中国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答:“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受雇于外商企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无产者。”教师:“产生于什么地方?”学生:“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教师:“书上说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诞生,为什么说是‘先于’?”学生:“中国仅有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所有者还未形成为一个阶级。”教师:“对,以前讲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现在来看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首先‘萌芽’与‘产生’有什么区别呢?”……该教师注意用问题的链条揭示前后课文的内在联系,将新旧内容串联起来,收到了较好的启发思维的效果。在总结评议该课时,一些教师认为此课的特点在于采用了讨论法,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该教师确实提出了一些可供学生讨论的议题,如:“‘萌芽’与‘产生’有什么区别?”“洋务派开办的企业是否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维新变法从思想要求发展为政治运动,为什么称为运动?”等。这些问题都很有启发性,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或长或短的讨论,但该教师习惯于自己的讲授,仅把这些问题作为了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处理,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讨论。全课只有前面提到的师生问答,而学生所需回答的仅是过去所学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问题,并不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该课只采用了谈话法而未采用讨论法。

通过多年来对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考察,我发现,将谈话法误解为讨论法的情况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它阻碍了教师对讨论法的应用。当然谈话法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运用谈话法,学生在课堂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参与,这种方法不少教师都能够运用。但是,讨论法毕竟与谈话法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可相互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