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讲解技能论文
时间:2022-07-24 04:35:00
导语:历史课堂教学讲解技能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讲解技能的含义
1.讲解技能的含义
讲解是教师按着教材内容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历史情境,叙述历史过程、特征和线索,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从2500多年前孔子首创“私学”,到东汉贾逵为人讲经获取粟米为生,教书被称为“舌耕”,直至今天,讲解一直是历史教学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方式。
从总体上讲,教师要以“讲”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讲,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及知识结构必须“讲”清楚;谈古论今,熔知识、情感、哲理于一炉,必须“讲”透彻;释疑解难,点拨升华,必须“讲”到位;经过优化选择的各种教法的衔接组合必须以“讲”贯穿等等。总之,讲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没有一个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用讲解的方法。即使结合谈话、讨论、图示、直观演示等其他方法,但未改变讲解的基本形式,一般仍属于讲解型的教学方法。
2.讲解的优点与不足
讲解有以下优点:一是“省”。即省时、省力。人人皆有口舌,使用方便,与实验、实物演示等教学方式相比,“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有效。由于教师充分准备、精心组织,信息传输的密度较大,就某些知识而言,可减少学生认识中的盲目性,因而有高速高效的效果。三是,激情。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解,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能激发某种特定的情绪,收到德育渗透的功效。
当然讲解也有不足之处。其一是学生只顾听讲,独立思考不够。其二是仅凭听觉器官,信息保持率(记忆)不高。尤其是满堂灌式的讲解,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高水平,加上信息本身的干扰,其信息保持率较低。据美国约瑟夫·特雷纳曼研究测试,讲解15分钟,学生会记住所讲内容的41%;讲30分钟,只会记住23%;而讲40分钟,学生则只记住20%。
其三,正如乔治·布朗所说:“好的教学和成功的教学不是同义语。”在历史教学中,以讲为主的教学,确能使学生得到丰富的历史知识,使教学获得成功。但经常单纯使用讲解法,学生会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难以及时交流和反馈,必然削弱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影响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从战略高度来看是不利于造就一代创造型人才的。
综上所述,讲解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它只能在其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必须要与其他方式合理搭配,才能取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好的教学效果。
二、讲解的功能
历史教学中讲解的目的是受到教学大纲的目的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的,三者理应保持一致。这就规定了讲解活动的方向。据此,讲解的功能具体有以下三项:
1.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过程,理解历史特征,掌握历史线索
(1)讲解历史过程。
①展现相对完整的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现行人教版教材,是用章节体例或课目体例编成的综合型通史。它表述了从远古到中共十五大的中国历史和《从金字塔的国度》到《世界格局新变化》的世界历史。可以说,教材向中学生展现了相对完整的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包括生产方式、社会形态、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政权交替、科技文化、意识形态、国际关系和人物活动等重大内容。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历史教师将向学生讲解上述重大内容,从而向学生展示人类发展历史过程的全貌。
②展示特定历史阶段的演化过程。
人类社会当然离不开人,人的活动是做事,事又有演化过程。善于人事贯通去讲解历史阶段演化过程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以人带事或以事带人都可行,但运用教材时对人事结合的要求更突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法国拿破仑在政治军事舞台上活动了20多年,现根据初中教材示范如下(朱筱新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上图各框内的虚线上方为事,下方为人;人事一体,难以解分。纵向,依箭头所指顺序:其事,从土伦战役一步步演化为滑铁卢覆没;其人,从开始发迹一步步演变到流放孤岛,人事的对应结合,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历史过程。
③讲述某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例如,讲述中国古代史中的是淝水之战经过。教师首先讲了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大会群臣时,提出进攻东晋的想法,遭到他弟弟苻融的反对。苻融认为东晋虽然较弱,但还有一定的力量,不可轻图;前秦虽然统一了北方,可是并不稳定,假若出兵远征,内部会发生叛乱。但苻坚却非常骄傲,他认为自己有精兵百万,资仗如山,定能胜晋,于是决定大举进攻东晋。进军途中,苻坚说:“我带领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把马鞭子投入长江,就可以截断江流。”前秦军队是一支多么狂妄的骄兵啊。
接着教师讲述东晋方面的情况。当前秦进攻的消息传到东晋时,朝廷上下十分恐慌,独有宰相谢安比较镇定。谢安派有勇有谋的谢石、谢玄和刘牢之率领8万军队迎敌。东晋军与前秦军夹淝水而阵。
当老师讲述淝水战争开始后的情形时,说:“谢玄要求前秦军队稍退,让晋军渡河决一死战。苻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可以乘晋军半渡时,用骑兵冲击,答应了谢玄的要求。不想,前秦军队一退,内部就大乱起来,再也不可收拾。晋军乘机渡河追击,秦军大败溃逃。秦军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追来,昼夜狂奔,不敢停息。苻坚逃回北方,部下只剩下10多万人,东晋乘胜收复了黄河以南的许多地方。当胜利的捷报传来,谢安正在与人弈棋,为表示镇定,他仍然继续下棋,客人沉不住问他战报如何,他都轻描淡写地说‘小孩子们把敌人打败了。’可客人走后,谢安兴奋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入室时头碰在了门框上,鞋的木齿被门槛折断。”
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学生对淝水之战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有了清晰的了解,有利于形成历史表象。学生也比较容易记住这些史实。
又如,有些历史事件的过程不是很重要,但学生理解有困难,也要依靠讲授。比如康熙帝派施琅打台湾,学生总和郑成功打台湾联系起来。郑成功打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祖国领土,是民族英雄。为什么康熙帝消灭郑氏政权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呢?学生不理解就可以补充些材料给以说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逝世,其子郑经治台。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台湾郑氏政权内部矛盾斗争激烈,已形成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台湾有被外国侵略势力重新占领的危险。康熙帝派施琅打台湾,并于占领后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和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务是有重大意义的。通过讲述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从而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历史知识。
(2)讲解历史特征。
所谓历史特征(特点、特色、特性),是指客观历史具体存在和变化的个性,经人们抽象概括而成,属于对历史的理性认识。例如,中国书法的特点、北京城的建筑特点、义和团运动的特点、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美国独立战争的特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等等。善于讲述历史特征,是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
①展示历史人物的特点。
例如,袁世凯先后集“两面派”……“复辟狂”于一身,很有特点。通过讲解指明,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活动了近20年。在中,维新派要他保护光绪帝,他表面答应,暗中向荣禄告密,是个两面派;在义和团运动中,任山东巡抚,残暴镇压义和团运动,是个刽子手;辛亥革命中,他玩弄权术,窃取胜利果实,是个窃国大盗;辛亥革命后,他勾结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是个卖国贼和复辟狂;最后,在人民革命的风暴中绝望而死。
②发掘历史事件的特征。
历史是通过典型来表现的,历史教学更要注意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典型。例如,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历史瞬间之事,但却很典型,很有特征。一是它是一次成功的偷袭战、法西斯闪电战;二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点,美、日矛盾由来已久的结果;三是殖民主义者一系列争夺海洋霸权的典型事件之一;四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和美国参战的促进因素;五是偷袭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无论当前和今后都应记取。在典型中挖掘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
③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
历史过程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阶段特征是历史特征的突出表现。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中,是有其特征的。讲解技能能够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
例如,学明清史后,教师这样提问:“如何从多方面来说明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引导学生用具体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进行思考,概括出下列特征:A.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大大加强,显示地主阶级统治的虚弱;B.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C.人身控制松弛了;D.思想文化上,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小说家,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抨击。经过这样从抽象到具体的论证,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突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④宏观概括时代特色。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其鲜明的特色就需要通过讲解提炼概括。并借助讲解引起学生的认同。示范如下:
主题——反帝反封,救国救民。
四性——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曲折性。
方式——多种多样,人民武装斗争起决定作用。
规律——屈辱、探索、抗争、挫折,再探索、再抗争、直至最后胜利。
成果——缔造了人民的新中国。
启迪——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动力。
通过讲解,对跨度较大的阶段特征或突破章节界限的历史特征,从宏观上提炼概括,有利于帮助学生揭示历史变化的规律。
(3)讲解历史线索。
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的联系。基本线索是历史过程的内在联系,也是人们理性认识历史和理性思维活动的一种结果。所以,会抓会用历史线索,尤其是基本线索,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技能。
①讲清国别范围的历史线索。
如讲述“希腊”一节,教材的线索是“奴隶制城市国家的出现、发展、繁荣和衰亡”。为了使学生认识和丰富“奴隶制国家”这一概念,必须紧扣这条主线提出问题:“梭伦改革对雅典奴隶制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希波战争为希腊奴隶制经济发展带来了好处,为什么?”“希腊奴隶制城市国家是怎样衰落下去的?”教师抓住梭伦改革、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三个转折点提问讲解,既能给学生完整的历史知识,又能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的主要线索。
②总结跨度较大的历史阶段的基本线索。
例如,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一节,跨时大约三年,涉及几大洲和作战双方的10多个主要国家、五个战场及多个重大战役,还有四次国际会议,10多位历史名人;大战是主要方式,关系到各种政治势力的存亡盛衰,明确其基本线索就更显重要。那么什么是本节内容的基本线索,通过辨析,认为是“伟大胜利”。因为:
第—,“伟大胜利”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法西斯侵略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这一对主要矛盾的进一步展开和激化,反映出了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二战的演进和结局。
第二,本节内的时间、空间、事件、方式和人物,莫不依存于这条主线,并统率其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宏观上提挚了各个子目的主要内容。
第三,这条基本线索所贯通的历史过程和重点是:
A.战场上的形势:战略转折→根本转变(1943年)→决定性胜利→大战结束;
B.与战场形势相对应的是同盟国的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C.“战”与“会”共同作用于轴心国使之败灭的过程:意降、集团开始瓦解→德国溃灭→日本投降。
一条线索关联三个方面相统一的过程和重点,显示了基本线索对历史材料的整合作用。
第四,“伟大胜利”体现了本节在通章中总结性的地位,总结了整个二战史的趋势和归宿,揭示了历史曲折前进、正义战胜邪恶、人民主宰自己命运的真理。(杨子坤编著,特级教师点拨高考历史卷,学苑出版社,1998,p29。)
③展现特定时代的基本线索。
打开中国近代历史的画卷,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和奋斗的曲折历程。为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抗争史和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可配合如下图示讲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上)总体线索图示》
综上所述,历史过程是第一位的,线索寓于过程之中。过程、特征和线索,三者统一,相依相彰。讲述技能的第一个显著功能就是能很好地完成历史过程、特征和线索的讲解任务,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概貌。
2.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讲述,把典型的史实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有个深刻的印象,进而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揭示历史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及其联系,从而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获得规律性认识。
(1)讲解简单历史概念。这里指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中的前者。史实概念是对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依其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岳林,《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我见》,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第四期。)
比如,初二义务教材讲义和团运动,提到“扶清灭洋”口号。就不能仅让学生懂得“扶清”就是扶助清朝,“灭洋”就是灭掉洋人。应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认识:
①它是在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下降为从属地位情况下提出的,有强烈的时代性。
②“灭洋”是这个口号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扶清”是次要的。
③“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封建本质没有明确认识,没有看到“清”和“洋”的一致性。而其“灭洋”,又把帝国主义和“洋”混为一谈,是一种笼统的排外倾向,表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④但这个口号总体讲是应该肯定的,适应了中华民族当时联合一切力量抗击外国侵略以挽救危亡的需要。
(2)讲解复杂历史概念,这里指理论概念,即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的共同特征做进一步理论概括。比较复杂的历史概念时常需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
比如,“国家”和“资产阶级革命”这样的概念。当第一次出现时,只能讲清其内涵,“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机构”、“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的革命”,但对它的外延,则还不可能讲清楚,随着教学的进展和知识的积累,才能了解到有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等不同的国家形式。至于“资产阶级革命”则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有着许多不同的形式。经过多次反复、分析归纳,就会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内涵)和界限范围(外延)。
(3)讲解规律性结论。讲历史还要从历史现象中抓住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例如,陈胜起义为什么失败?陈胜称王后,一个过去与他一起做长工的人前来求见,几经周折,好不容易见到了。陈胜开始对他很优待,但这个人常常没有顾忌地直呼陈胜名字,还向人讲陈胜穷困时的事。陈胜很不高兴,认为损害了他的威望,竟把这个人杀了。从此老朋友们都躲得远远的,没有人敢再来亲近他。陈胜还任用朱房掌握人事,胡武纠察过失。这两个人作威作福,动不动就治将领的罪,使很多将领蒙受冤屈。由于陈胜信任这两个人,众将领都不愿再追随他,为他效力。陈胜起义失败原因,一是功成忘本,脱离了本阶级的群众;二是任用坏人,偏听偏信,脱离了共过患难的干部。这两条教训很深刻。今天我们也不能忘本不能脱离群众,这是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教训。
形成概念的过程,是学生从感知历史现象发展到理解历史本质的认识过程,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生动的、富于情感的讲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例如,讲到孔子,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理解孔子。可以孔子的身世为线索,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起,到“三十而立”私人讲学、51岁起从政、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68岁返鲁从教和整理文献,到最后的讲述“孔子73岁那年的一天清早,他给弟子们唱了一支歌:泰山要崩颓了,梁柱要折断了,哲人要象草木那样枯萎了。他一边唱一边流着泪,这是他最后的歌。7天以后,孔子离开了人世。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他的才学、道德和精神,赢得弟子对他深情的爱戴。不管孔子生前有多少不足之处,不管孔子身后有多少是是非非,他是我们的一位值得骄傲的先哲,是悠远而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道德的象征,因而他还受到朝鲜、日本、新加坡等东方各国人民的推崇,所以说,孔子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又如,讲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人民解放战争是正义之战,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一场人民战争。可将书上叙述“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巨大支援”的数据排列起来,并加以分析:
出动担架:十一万副;出动大、小车:八十二万辆;派出民工:五百三十九万多;支援粮食:九亿五千万斤;支援牲畜:一百零四万头。
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力量啊!单是车辆排列为四路纵队,就可以一辆接一辆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单是粮食一项,用60吨的车皮,每列列车挂十个车皮,要用一千五百八十三趟列车来装。可见没有广大人民的支援,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以上教例说明许多教师都能深入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实际运用讲解的技能,抒发真情实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的作用。
另如,历史教材中存有大量的创新和实践事迹。比如,远的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勾股定理、圆周率的推算。近的如首创的“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世界史中,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电的发明、内燃机、计算机的研制等等。真是数不胜数,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和实践的范例。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启发学生: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与实践中实现的,更是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们所推进的。要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有用之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上一篇:历史教学活动课论文
- 下一篇:化学变式教学代替题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