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指导运用论文

时间:2022-05-05 09:55:00

导语:历史学习指导运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学习指导运用论文

系统论是本世纪40年代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等人创立的。它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精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辩证发展图景,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这种新的方法论,首先运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进而推广到社会人文科学与各种边缘科学的研究。

贝塔朗菲把“系统”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合”,即由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一切事物都作为系统而存在,系统性为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历史知识及其学科更具有突出的系统性特点。所以,运用系统论研究历史及历史教学,更具有方法论意义。这里,只谈如何运用系统论诸原则,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整体性原则。这是系统论的核心。它认为,系统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这个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非其诸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诸要素组成为一个整体以后,这个系统就产生了其诸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和功能。换句话说,整体与部分存在质的差别,部分组成整体以后,就扬弃了部分的质,整体则呈现一种综合性的新质。亚里斯多德把系统的这一整体性质,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部分之和”。贝塔朗菲肯定了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认为它在今天仍然正确。下面就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来说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下列诸要素:

┌─前提条件: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资金: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原因┤可能条件┤雇佣劳动力:圈地运动

│└─技术:工场手工业技术积累

└─必要条件: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上列诸要素都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能导致工业革命;只有在上列诸要素结合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才能产生整体效应,使工业革命臻于成熟,而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要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要把眼光只放在个别事物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树立整体观念,从系统整体角度来观察和研究局部现象,以便正确地认识局部的地位和作用。据此,我们在历史学法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综观历史,从宏观上认识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总体关系。所谓总体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古今中外的历史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一般来说,大都贯穿着一条或几条主线,如: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有三条主线: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代史有两条主线:新中国的崛起史(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史(指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上述各条主线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环绕上述基本线索组织史实,使学生头脑中混杂的知识有序化、系列化,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又如关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可用两句话来概括: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的历史;世界现代史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走向衰亡,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走向胜利的历史。这就是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据此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撑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又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二是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历史发展过程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贯穿于历史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线索,即其连续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即其阶段性。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点,即其阶段性。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既是它跟其他历史发展阶段相比较而具备的不同点,又是这一历史发展阶段许多历史现象的共同点。把握了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共性,也就把握了它的总纲。纲举目张,这个总纲下的子目问题,也就易于把握。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间除西晋的短期统一外,分裂割据的时间有340多年,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民族大融合。而民族大融合这个基本的特点,在当时许多历史现象中都有体现。从诸葛亮治蜀到山越迁出,从五族内迁到十六国混战,从北朝各族大起义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北方经济、文化生活到江南经济的开发,无一不渗透着民族融合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在这一基本特点的综合控制下,对上列诸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从分裂走向统一,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的结论。

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组织形式,即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它说明是系统内部诸要素是怎样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它反映的是系统内部的有机关联性。而系统的整体功能,就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例如:英国工业革命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纺织、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而上述各个部门以相互制约与相互推进的方式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并使这个系统出现整体功能——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

层次性原则。这是指系统与要素即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系统与要素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是要素,在更小的范围内则是系统;相反,在一定范围内是系统,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成为要素。例如:抗日战争中存在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这两个战场对于它们属下的诸战役来说,各自成为一个系统;但对于抗日战争来说,则成为要素;抗日战争对于其属下的两个战场来说,是一个系统,但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来说,则成为一个要素。

根据结构性与层次性原则,我们在历史学法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以掌握历史课本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读书的方法,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不少学生的读书是死记硬背,即读一句,记一句,记一句,读一句,返来复去读了好多遍还是不得要领,一时强记下来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究其原因,就在没有掌握课本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那么,我们应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呢?

中学历史课本实际上是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与层次性原则编写的。它包括目标、正文、地图插画、注释、习题和大事年表六个部分,组成为一个有机的多层次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读书的要求应是:从目录到子目,从正文到注释,从地图插画到大事年表,都不能忽视。要让学生做到:读目录了解全书的总纲;读正文,具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读地图插画,形成空间观和历史感;读注释,帮助理解课文,开拓视野;读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读大事年表,树立时间观念。

当然,最基本的一环是指导学生阅读正文。它要求学生结合目录揭示的基本特点,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对每一个子目下的一段或几段文字,进行具体的分析。务必做到:紧扣子目,划分层次;编写提纲,提炼要点;推敲词语,圈点批划;分析史实,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每一节课文在整个章节和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关系。此外,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也能在读书方法上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一面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可视教材的“再创造,再浓缩”,也可视为教师钻研教材的读书笔记。所以,这种板书不仅是一堂优质课的一面镜子,也是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样品。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板书,不要把它看作是可有可无的。

开放性原则。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同其周围的环境即其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与周围环境的有机关联,使得系统具有开放的性质,故又称为开放系统。具体说,它同其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有相应的输出和输入以及量的增减。总之,环境是系统存在发展的外界条件,系统又给予外界环境一定的影响,二者处于相互关系之中。例如: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海地革命这一个系统,其革命进程就跟远隔大洋的法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关。1789年法国革命的爆发及其面临的外国武装干涉,使之无暇顾及海地,这有利于海地革命;而当拿破仑稳定法国局势后,又派遣大军开赴海地,则不利于海地革命……。法国的政治形势这一系统影响着海地;海地革命胜利又揭开了拉美独立革命这一系统的序幕。

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内部诸要素的联系,还要考虑它同外部诸系统的联系。据此,我们在学法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横观历史,了解历史现象的横向关系。所谓横向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中国历史跟世界历史的关系。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是古代中国也不是孤立于世界单线发展的。如:汉朝的丝绸之路,唐朝的对外交通,南宋和元朝的海外贸易,明朝郑和的下西洋,以及四大发明的西传,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突出例证。一般说来,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不会忽略这方面的问题,但在学习世界古代历史时,常常把中国丢在一边。对此,我们在讲到某一强盛帝国的形成时,应启示学生联想当时正当中国的什么朝代,并说明它们的关系。至于近代中国与外国历史的密切关联,就不言而喻了。

二是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历史事件的关系。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不可避免地要跟周围甚至更远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即使是古代美洲的历史也不例外。例如:中外学者早就提出5世纪时,中国梁朝高僧慧深东渡墨西哥,以及殷人东渡墨西哥后,在那里传播中国殷商文化等问题,当然,这些新课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亚洲东北部移民,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作用,在明朝中后期传入我国,则是不争的事实。可见,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都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所发生的历史大事,都会给予外界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古代世界是如此,近现代世界更是如此。

动态性原则。结构性开放性,总称为有机关联性。系统的有机关联性不是静态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的,是动态的。有机关联性强调的是空间关系,动态性强调的是时间关系。即:一方面,系统内部诸要素分布的位置与组合方式随时间而变化;另一方面,开放系统每时每刻都处于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动之中,以保持它的积极运转。显然,历史在这方面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历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各种历史现象都随时间的迁移而变化,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所以,历史是一门时间性最强的学科。

因此,我们要以动态的观点来分析考察事物,注意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的过程。据此,我们在历史学法指导上,就要让学生学会纵观历史,了解历史现象的纵向关系。所谓纵向关系,不外这几种情况:

一是肯定的关系,即因果关系,或承袭、发展的关系。如: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与希腊的兴衰,新航路的开辟与英国工商业的发展,拿破仑战争与意大利民族意识的勃兴,俄国1905年革命的失败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等等,皆为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又如: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战斗口号。如北宋的“均贫富”、南宋的“等贵贱,均贫富”、明末的“均田免粮”,它反映了农民斗争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战争推到了最高峰。这一系列口号、纲领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

二是否定的关系,即跟前一事物相对立而产生的关系。如郡县制之于分封制,初税亩之于井田制,科举制之于士族制,两税法之于租庸调制,皆是。

三是否定之否定的关系,即否定了前一事物之后产生的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身又被另一事物否定的关系。如:我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反复交替,而最终走向巩固的统一的现象即是。

另有一些事物兼有上述几种关系。如:清朝的地丁银,既是对汉唐人头税算赋、口赋、租庸调制的否定,也是对唐朝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的继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是一个立足整体,综观全局,在整体控制下,对局部逐一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归纳得出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综合”式的思维方式,它采用的是“综合——分析——综合”式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目的。如果把这种思维方式用来指导学生学习历史,那就要求我们把历史学科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考察,而上述宏观的方法(整体关系),微观的方法(内在关系),横观的方法(横向关系),纵观的方法(纵向关系),就是进行系统整体考察的基本途径。如果我们指导学生掌握了这一基本途径,就能克服学生中严重存在的死记硬背的通病,培养学生辩证的系统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从而实现历史学习方法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