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05 09:04:00

导语: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历学科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它不仅成为同行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而且是被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近几年来,国内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各种期刊上,绝大多数研究文章尚倾向于进行理论界定和经验型方法总结,真正把该课题当作教育科研进行研究的实验报告,则极为缺乏。而要建立起进行思维能力教育的理论,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专门的教育实验,将理论建构的过程融合在实验过程之中,不断地探索、验证、发展、完善有关的理论观点,逐步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与实验的体系。为此,我们扬州中学进行了该项实验(本文为实验中期报告)。

实验的基本假设是:实施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深入的目的在于:探索历史学科新的整体教学策略,对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发展施加影响的客观规律,以期形成历史学科较完整的思维教学理论体系。

二、实验的过程与方法

(一)实验过程

从1991年到1993年,是实验的准备阶段。在这段时间内,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国内外有关资料,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进行理论界定,建构实验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具体假设,并探索、试行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为建立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1993年到1995年是实验的初步实施阶段,选择与对照等组的实验班,进行小规模实验,对实验的假设、指导思想及训练材料作补充与修订,设计并试行一整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形成整体教学策略。与此同时对各种方法与模式在教学中的成效进行初步检验评价。

(二)实验方法

整体教学策略应涉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林崇德教授在《学习与发展》一书中在阐述教育原则时说,“教学的方式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学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我们意识到中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个性化差异较强,并且某些思维品质的差异趋向基本定型”,因此,我们设想进行“整体教学策略”的改革,从更广泛、更深刻的程度上,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与新课教学相结合,进行基本思维方法的介绍与训练将历史教材进行分解与处理,选择其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作为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思维方法的材料,再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与掌握基本思维方法的过程结合起来。例如《隋朝的统治》一课,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朝的大运河,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包括哪些内容?”、“秦朝与隋朝有哪些相似之处?”,分别进行“背景分析”、“概念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分析方法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与阶段复习教学相结合,进行基本思维方法的综合训练依据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选择有关史料与理论性问题,作为综合训练的材料,着重进行辩证思维方法训练。例如在学完西安事变后,向学生提问:“有人说,如果不去西安,就不会有西安事变,就不会有国共第2次合作。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该问题可以训练学生掌握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两种辩证思维方法。

3.与学习方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我审视与发展能力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监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能提高思维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及效率。具体作法是:第一,培养沉思反省的习惯,指导学生思考自己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考虑问题的过程;第二,介绍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与之比较讨论,进行修正;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反馈,利用板书记录、录音记录等方法,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及时纠正错误的思维方法;第四,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讨论、表达、复习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4.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创设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活动本身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因此,培养思维能力,必须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创设、优化有益的学习环境。经过第二阶段的实验,我们针对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初步建立了“讨论式思维教学模式”和“分析式思维教学模式”。这两个模式都注重的原则是:(1)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3)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提出改进建议;(4)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关于讨论式思维教学模式另有文章专论)。

三、实验的初步结果

实验前,综合性考试结果,实验班总均分()为76.9,对照班总均分()为77.1,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新的综合性考试结果,实验班总均分()为78.8,对照班()为7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表1综合考试成绩实验前后对比表前测均分()后测均分()实验班76.978.8对照班77.170p值>0.05<0.052.实验前,思维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在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方面的总均分为8.2,实验后上升到9.6.其中分析、综合方法的得分较好的人数,在实验前是57%,实验后为73%。思维品质测试主要分两项,使用思维方法的广度与思维的深刻性,广度得分较好的人数由62%上升到78%,深刻性由51.3%上升到75.5%,都呈显著性差异(P<0.05)。

表2思维能力测试自身对照表思维方法的掌握情况思维品质较好的人数总均分分析综合得广度深度分较高人数实验前8.221(57%)23(62%)19(51.3%)实验后9.627(73%)29(78%)28(75.5%)

p值<0.05<0.05<0.013.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体现在学生主观性评价的各项统计结果上。有69%的同学感到它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27%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帮助(总计96%)。有73%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感到兴趣很浓,19%的学生感到兴趣较浓(总计92%),有89%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其中84%的学生认为,新方法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较大正面影响。

四、对实验的认识与分析

由于该实验仍在进行之中,第二阶段的实验尚未结束,上述统计结果只是初步的,还不全面。因此以下的讨论分析不仅针对上述几次统计,而且也针对在实验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以便为今后新阶段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一)实验结果的讨论

1.实验结果是经综合性测试(包括知识与能力)、思维能力测试与学习者主观评价调查三种方法显示出来的,尽管这几种测试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它基本上能从主、客观方面反映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到的促进作用。当然测试中的不足之处,要求我们要尽快建立完整的科学评价系统。

初步形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虽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整体教学策略,但是,这种方法与模式已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作了整体的思考,兼顾到教与学的诸方面,因而它得到学生们的肯定,从而取得初步的成绩。

2.该实验选择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尽管对无关变量进行了控制,但是由于高三年级与高二年级两个阶段中的学生,在升学压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高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比较高,因此,今后在实验对象的选择方面,尽可能在初中一、二年级进行,如在高中,也只选择一年期限内的高一、二年级。同时为使实验更具典型性,应选择普通中学同时进行实验。

(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实验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要按照教材结构与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分析选择能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的结合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这些结合点与教学目标相联系,不仅要列出需要学生达到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而且要列出训练的方法。这些结合点最好是教材中的重点,而且不宜多,要精炼。其次,要适当增加一些史料,弥补教材的不足。这些史料同样应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并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如表格、文字、地图、图片等等.

2.实验过程中应注重训练思维方法的系统性。

教学过程中,有些疑难问题的出现具有突发性,当然应善于把握机会,随时灵活地针对可利用的问题进行思维训练。但是,对一段时期中(最好选择阶段复习的时间)学生学习的各种方法要进行系统讲解和强化训练,最终应形成各年级各册课本系统化的训练大纲。

3.实验过程中,应当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前文涉及非智力因素问题,是在已形成的教学模式中。实际上,它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最应强调的是: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兴趣层次,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学科间思维训练的渗透问题。

实验过程中发现,单科训练花费的时间长,成效慢。学生每天学习好几门功课,用于历史的仅仅是很少一部分时间,各科如果能协同进行“整体教学改革”,必将获得花时少、成效快的结果,不仅能提高效率,而且减少了不必要的干扰,促进思维能力的迁移。这是今后要研究的方向之一。

5.历史观念教学与思维训练的问题。

历史学科需要语文学科的基础,也需要哲学课的思维方法,两者不可缺一,即所谓“文史哲一家”。而历史观念的理解应用问题,直接涉及到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对辩证思维与唯物史观的理解。首先,由于中学政治课在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教学中,涉及的范畴与理论较少,也较浅,不具备分析历史课中疑难问题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因而,编写高中历史课专门的“史学概论”,成为现今历史观念教学的形势所需。其次,由于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对旧的一切观念具有先行的排斥特性,所以,绝不可用简单灌输的方法,使学生强行接受观念。事实上,人的观念形成,需自身思考、接纳。因此,最好在讲解前,不做生硬的肯定性评价,而是引导学生把历史观点当作各种历史认识的一种,进行客观性比较运用,科学、正确的理论,必然在比较中被学生所接受。

(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学习的组织形式对培养思维能力的影响。

现有的学习一般是以班级或个人为单位的,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中,还应注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在试行小组学习时,我们发现由于思维的个体化与主观性,不论是学习过程还是教学过程,反馈与训练尤为重要,而小组学习反馈快、训练人次多,而且学生之间的合作,本身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动力,这也将是今后值得探讨的问题。

2.其他学习方法对培养思维能力的影响。

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记忆、阅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中,高二年级学生,仍有近60%没有掌握默记方法。阅读理解能力更是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分析。因此今后要注意研究这些次认知能力发展与思维能力发展的相关性,探索发展次认知能力的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