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历史思维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05 08:41:00

导语:媒体历史思维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媒体历史思维培养论文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计算机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应成为一种认知工具,计算机教育将成为当今教育的至高点和突破口。”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教学改革出现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大趋势。

一、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陈旧的教学模式向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盛世危言,因为它已不能满足21世纪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经不可逆转,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实现这一转轨提供了可靠有效的保证。现代教学媒体进入了课堂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广义的多媒体系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日益影响着整个教学模式的变化。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ultinediaComputerAssistedInstrution)简称MCAI,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象、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集各类媒体优势于一身。现代媒体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设计,开发、选择、组织多种媒体并发展为集动画效果、音像声音于一体、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多媒体教学可打破时空界限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由此可见,作为教学媒体,计算机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师教育功能,因此是促进教改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计算机之所以能在教学中起到这样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本身具有的功能,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事先编好的具有各种功能的课件,计算机只是执行这些功能。而当前中学历史学科知识点高度浓缩、头绪繁多、过程复杂、时空交错。历史课堂教学面目焕然一新将开端于现代媒体教学。本人初涉多媒体教学领域,课件制作经验不足,但感受颇深。下面就结合自制的反映战争题材的多媒体课件《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二、发挥媒体优势,培养思维素质

1、利用直观性,激发兴趣、增强感染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象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对历史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如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本课件中我用与“解放战争”相关的音乐、画面、地图、动画营造逼真的历史氛围,直观地再现历史。课前2至3分钟,电脑自动连续播放“强渡淮河”、“攻占锦州”、“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等图片,其历史画面的真实再现,渲染了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进行大反攻、以排山倒海之势追歼国民党主力、直捣蒋家王朝大本营、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历史背景。同时在歌曲《英雄赞歌》的渲染衬托下,学生仿佛置身于“浓烟滚滚”、“翻江捣海”的战场上,顿时为人民解放军的那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所感染。由此学生被引入一个优化的历史教学气氛,一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课件结尾处屏幕上一张旭日东升的图片,配以画外音乐——钢琴曲《东方红太阳升》,在舒展悠扬的乐曲中学生仿佛看到了新中国正象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神州大地。

2、利用交互性,因材施教、分层成功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所长,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个别差异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既重视优等生超前发展,又鼓励达标生拾级而上——这是素质教育全面性原则的要求。

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所在,利用交互性,可以使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选择恰当的设置,灵活的安排教学进度、广度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各得其所,取得成功。

在本课能力训练环节中,为了方便不同学情的同学,我设计了由易到难、不同难度的问题并设置不同类型的按钮,可以随课堂要求任意进入某一个问题并返回。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自己原由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思维获得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目的。

3、利用动态性,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独特动画效果,如动画模拟、录像抓帧、背景拟音、图文串联、问题显示等方式皆能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达到以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思维能力。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在于军事思想的正确”,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难点。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突破我以“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战东北?”为切入口。在多媒体技术上我如下设计:1、电脑显示“战略反攻后的解放区”(学生一目了然敌人已陷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大海中,并且敌人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2、如果首战华北,电脑虚拟演示“华北解放军将受到来自华北、东北敌军的两面夹击”;3、如果首战华东,电脑虚拟演示“东北敌军撤退,实行战略收缩,增加战场压力、作战难度”;4、如果首战东北,电脑显示“封锁敌军退路、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势”。在电脑动画演示的同时伴有背景拟音、字幕滚动的效果。学生从多媒体的动态中得出“首战东北体现了党中央决策的英明”的结论。实践证明这一设计起到了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作用。

4、利用高效性,深化层次、构建结构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运动过程,知识结构具有层次性、严谨性、科学性。如果教师仍进行那种“复制型”教学、“拷贝型”教学,不仅无法还历史学科一个动态的各要素互相作用的有机系统,而且不利于学生发展其独特性和对知识的创造性。怎样在学习过程中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使学生去发现规律、初步学会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这一历史使命的最佳使者。

本课在小结部分设计了一个知识框架结构,随着学生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回忆一层层展示剖析国共双方的态势和结局。正是借助于多媒体的高效性帮助了学生建立新旧交替知识之间的联系,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实现线性思维到平面思维、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飞跃。从而逐渐养成从感性到理性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5、利用自动性,突出主体、鼓励参与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课的设计中要把以课程为中心发展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具有快速存取和自动处理等功能,它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接受学生回答进行判断反馈、指导点拨。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全面考虑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学生参与的讲述、演示、阅读、回答、问题探讨,做到每个学生不仅能参与而且积极参与。训练时,让学生走上讲台,或者自己用绘图笔连接知识点,对照答案检查;或者在选择题的训练中获得掌声的鼓励;或者在失败后不气馁继续努力。课程临近尾声屏幕上不规则出现了“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新政协的召开”、“歼敌双堆集”等画片,而后安排学生用鼠标拖移排列顺序并口头阐述战略决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历史学科的阐释能力,而且通过输入设备与计算机“对话”的人机交互,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得到加强。这种参与型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