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高中历史课堂新样态研究
时间:2022-02-16 09:42:35
导语:信息技术高中历史课堂新样态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其本质就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借助信息技术的多重交互、手机同屏、数据分析、即时反馈等特点,师生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课堂复习瓶颈,实现课堂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行为的再造,催生课堂教学新样态。二轮复习是高三备考的关键阶段,承担构建知识网络、发展学科思维、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能否培养和提高,二轮复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二轮复习也存在复习目标不明确、深度教学难以实施、教学效率低下等困境。近年来,交互式电子白板、移动学习终端等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1]。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复习中的难点和痛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驱动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为探索和建构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样态创造了可能。本文以“雅典的民主政治及其人文精神”二轮复习为例,简述笔者初步建构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样态”模型(如图1),以期对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样态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助力历史课堂真正走向“智慧”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做好学情分析和资源创建
要想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要认真分析学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分析学情时,教师可制作微课或链接网站选用微课,编制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并推送至学生端,让学生借助微课内容自学,落实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同时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问题上传至教师端。教师根据学生微课学习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完成与反馈情况,精确掌握第一手的学情资料。这样,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实现评价前移,依据数据分析和学情预判,形成基于学生预学情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设计。此外,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享,即根据研究主题,以小组合作方式收集和整理史料,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尝试运用史料论证观点,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在此基础上,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建个人教学资源库。备课时,教师将从网络或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收集到的与课题有关的教学素材,如微课、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料提前上传至“我的资源库”备用,以便在课堂实施时,便捷地将所需文本、视频等从资源库中拖曳出来。
二、课堂实施阶段,做好展示、提升和建构
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相关授课助手操作平台,笔者对近五年全国卷高考历史关于这一知识的真题进行当堂检测,获取学生答题相关数据,实现教学决策的数据化和评价反馈的即时化。同时,精心遴选视角多元的冲突性史料,引领学生在解决矛盾冲突中实现历史解释的主动建构,对典型的学生作品拍照上传、同屏讲解,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遮幕、聚焦和抢答等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可视性和即时性,提高教学效率。(一)手机同屏:展示学生思维导图作品。思维导图可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鲜明地突出历史事件的主题,加深对课文结构、重要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记忆与理解。为此,笔者课前布置了让学生手绘本课思维导图的作业,以检测学生一轮复习中在梳理知识脉络、明晰阶段特征、构建网络体系方面的成效。教师检查学生手绘作业情况,择取典型作品拍照上传、同屏讲解。(二)数据采集与分析:研习高考真题,加强教学针对性。深度融合的历史课堂教学样态,是指融合大数据分析理念,通过采集、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过程性数据,为教师实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科学决策,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于此,笔者将近五年全国高考历史部分有关“雅典的民主政治及其人文精神”这一知识,按考查知识点进行分组,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推送。学生完成后点击提交按钮上传答案,教师则利用该系统生成的数据信息及时了解学情,并根据学生用时长短与正确率高低,调整教学重难点,对用时长且正确率低的部分予以特别重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即时性。(2014•全国Ⅰ卷)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并获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该题主要涉及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作答本题时,学生平均用时较长,且错误率较高,主要集中于错选B。教师可以依据相关数据,对此题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尤其要分析错因。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未经批准的自杀被视为犯罪,经过批准的自杀则视为合法,所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能不能自杀”,而在于是否经过“批准”。理解了这一点,B选项的“尊重生命价值”就是不成立的,C选项则为题中应有之义。(三)授课助手的多重交互:以冲突性情境建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因为占有材料不同,尤其是分析评判的立场、角度差异,历史解释具有多元性、个性化的特点,教材只是历史解释的样例。从笔者的观课实证看,不少教师或囿于自身学科素养不足,或是惰性使然,简单地将讲清讲透教材观点理解为历史解释,甚至习惯于“先射箭后画靶”,围绕既定结论拼凑史料以做印证。久之,教师沦为教材的阐释者,学生也视教材为“唯一标准”,似乎历史就是如此。因此,扭转学生对历史解释概念、内涵的认识误区,提升教师历史解释的课堂设计和建构能力,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选择“雅典民主政治的多元解读”和“雅典民主政治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两个话题,以冲突性问题情境引入矛盾冲突,引导并激发学生深度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建构,在矛盾冲突的解决中,实现历史解释的主动建构和动态生成。1.雅典民主政治的多元解读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史料实证教学,通常是提前收集几段史料引导学生解读,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亦步亦趋,教学问题以及所谓的探究均被导向归纳、印证预设结论,自主学习、质疑批判和探究生成全无踪影,使得学生复习效率高耗低效,无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此,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链接功能,将课前准备环节创建的“我的资源库”相关史料、部分网络资源与教材资源整合在一起,课前发给学生,让他们依据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首先,在学生纸质预学案中呈现专家视角。材料一 雅典的民主带有相当强烈的不宽容性。……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摘编自倪学勇《雅典民主的多元解读》材料二我们只需把它们与其他古代政体比较一下,便会毫不踌躇地宣称他们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摘编自19世纪上半期英国希腊史专家格罗特材料三 在当时雅典40多万人口中,只有4.2万人享有公民权,据此认定雅典民主仅仅是奴隶主阶级的少数人民主,从而给予否定和批判。……民主本是一个逐步扩大的长期缓慢的过程,即使作为民主宪政现行的英国,晚至1831年时也只有土地贵族和商业贵族才拥有选举权,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4%。……雅典宪政是19世纪以前世界上最为民主的政治制度。——摘编自程汉大《雅典宪政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其次,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则材料中评价雅典民主制度的主要观点及其依据,分析形成观点分歧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相关素材从“我的资源库”中拖曳出来,借助同屏展示学生典型成果,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和互批互改。然后,根据学生探究情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擦除、圈画、聚光灯、放大镜等功能,聚焦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史料研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度解读史料,增强教学的交互性。这一方面让课堂教学突破传统课堂须预设教学流程的限制,大大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避免答案提前预设的单一性和固定化[3]。最后,进行历史解释的建构。基于前述探究的铺垫,教师展示材料四、材料五。材料四 几乎所有写出幸而传世作品的雅典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在原则上都是反民主的人。——英国学者保罗.卡特里奇材料五苏格拉底:伯罗奔尼撒战争充分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他对此进行了深刻思索,提出“专家治国”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宣称民主政治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管理形式,认为统治者必须具有智慧,提出“哲学家王”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批判民主政治下的无政府状态,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摘编自“百度百科”依据以上材料,借助信息技术,学生通过史料研习和问题探究,建构起如下的历史解释:古代雅典的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轮番而治的原始的直接民主,与强调人权、法制的近代西方代议制大相径庭,缺乏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意涵;近代民主只是继承其某些原则、精神,而非内容;雅典公民只有参与政治的自由而没有充分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人文精神并非当时的主流。2.雅典民主政治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组织学生依托网络资源收集和整理史料,撰写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的人物简介,借助授课助手的交互功能分享成果。同时,点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整理好“材料六”及课堂探究问题,上传至“我的资源库”中备用。材料六 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受人尊敬的“智者”,人文主义的先驱。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审判前逃离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苏格拉底:“希腊三贤”之一,崇尚理性,强调道德,被后人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敬雅典神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有逃亡的机会,但仍选择饮下毒汁而死。结合两人的思想主张,让学生分析他们为何被诉相同罪名?他们面对判决时,为何采取不同的行动?据此探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将“材料六”及课堂探究问题从资源库中拖曳出来,并把全班学生分为6个探究小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依据对相关话题的讨论和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后拍照上传。同时,邀请学生代表借助教学助手的交互功能分享探究成果,解释思维导图,供同伴互学互评和教师点评。分组探究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教师现场点评,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便课堂反馈更加及时。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将自己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这一问题的深度历史解释转换为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合作探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历史解释的课堂生成和建构问题。本话题既是本课的重点,亦是难点,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基本准确地表述内在关系的历史解释,却不能准确地将思维过程可视化呈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基于学情预设,事先准备的思维导图,同屏展示学生的课堂思维导图与点评,建构情境化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历史解释素养的课堂。
三、课后拓展阶段,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
结合授课内容和课堂情况,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向学生推送巩固性练习,学生完成后及时提交,得到客观题的即时反馈。依据学生课堂学习及巩固性练习的批改反馈,教师要录制课后辅导性微课或解题微课,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不同的学生进行异步学习和个性化辅导。学生在线观看微课,可学习疑问或在线讨论,进行反思评价。此外,为学生配“自助餐”,通过推送和提供相关课件资源、名家论述和阅读素材等,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向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学生在教师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欣喜的是,笔者进行的实践探究带来了课堂改变: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文本而呈现更鲜活、更丰富、更适切的特征;课堂的关注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流程再造基于学生预学及课堂学习状态而更加注重个性化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资源和平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分享,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总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堂教学呈现出乐学、探究、分享、生成、建构的新结构和新样态。只要广大教师加强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定能建构出更多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样态,助力历史课堂真正实现“智慧教学”。
作者:江子磐
-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 下一篇:“制表法”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的应用
精品范文
3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