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分析
时间:2022-09-06 09:35:24
导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对话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有意义的交流,深入探究与有效解决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一种教学法。在对话教学中,对话的展开始终围绕着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问题决定了对话的质量与深度。基于此,文章以高中历史为背景,基于对话教学理念,具体探究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以便使师生之间展开高质量对话。
关键词:对话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教学就像一场特殊的艺术表演,需要与“观众”沟通、交流才能产生共鸣。而在这种形式的沟通中,问题是桥梁,“表演者”通过问题激活“观众”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教学历史这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时,教师应重视提问艺术,增强提问的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从对话教学理念出发,将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提问中,能够提升问题的深度与内涵,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能力提高。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精准定位提问角度
提问的角度是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时机、利用合适的问题快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多层次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这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做好充足的准备,精心设计问题。首先,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培养学生能力和锻炼学生能力的要求,找到合适的角度设计问题;其次,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精准定位,提升问题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最后,教师要明确提问目的与意义,从问题本身出发,制订调整问题角度的不同策略,以保障问题的合理性与全面性[1]。例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讲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在一次次战争中不断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需要记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赔款内容、影响,以及我国人民反列强斗争的战役和影响。这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厘清我国沦为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过程,重点掌握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2]。根据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教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剖析,根据中国近代列强入侵的结果和我国的表现从根本上分析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中的史实分析中国在面对列强入侵时的表现,接着,向学生提问:“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需要从多角度入手,同学们刚才仅从应对战争的表现上进行了分析,那么思想文化、社会环境等角度的表现如何呢?”这一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陷入了深思,虽然问题的难度提升了,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部分知识展开更为深入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问题角度关系学生思考的角度与方向,要想实现问题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师必须清楚问题的目的与意义,精准定位问题角度,这样才能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二、基于进阶性理念,合理控制问题难度
由表及里、由简到难的递进式提问,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因此,教师在提问前要了解学生的能力与认知水平,依据“最近发展区”原则,既要保障问题有一定难度,又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节内容时,教学重点是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从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探索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措施,并启发学生思维,对比同时代的中国,分析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措施十分简单,学生从书中给出的史实材料就可以找出答案。因此,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总结斯大林模式落实后社会的变化,并让学生确保答案的全面性[3]。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变化由表及里地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提出,学生将无法深入地分析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提问并不是根据每部分知识来设计的,而是需要教师将所有知识联系起来,由简到难,逐步提升问题的深度,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地思考与认知问题,从而在分析现象表面后总结出学习内容的本质。
三、基于历史学科规律,提升问题深度
问题的深度是指教师不能仅根据知识提出浅显的问题,而是要在超越学生目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在了解是什么之后,理解为什么,进而深刻分析这种表象所要表达的普适规律。例如,在学习《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时,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逐步提升问题深度,引导学生去思考,如“”爆发前中国社会发展环境如何?国际形势如何?“”的初衷是什么?解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需要学生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如20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发展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困境等[4]。由此可以看出,问题的深度影响着学生思考的深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范围内,教师合理地加深问题深度,能够更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智力。
四、基于社会发展实际,实现问题生活化
历史虽然反映的是过去的发展,但历史具有生命特征,其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因此,将历史知识与生活相连接,能够缩短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感,有助于学生更理性地认识历史。例如,在讲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香港、澳门实践“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中理解这以伟大构想的内涵。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阻碍有哪些,通过分析问题与讨论问题,强化学生的责任感,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操,从而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时代特征,在培养学生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同时,增强他们的使命感[5]。
综上所述,以问题作为沟通与对话的桥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这种基于对话教学理念的提问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与青睐。希望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能够精准把控提问角度、难度、深度,让提问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进而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光凤.通过课堂提问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7,33(50):146.
[2]郝绪兵.基于对话教学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7,24(11):67-71.
[3]李剑.构建问题对话模式携手同进共创未来——初探新课改背景下“3级5步”问题对话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39(72):17.
[4]曹玉兰.刍议如何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8(03):109.
[5]李梅.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话型”教学与师生交流的实效性——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J].中外交流,2018,30(25):142.
作者:倪雅琴 单位: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
- 上一篇:高中历史课堂史学思想的重要性
- 下一篇:布鲁纳发现学习法在中学历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