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时间:2022-07-15 02:44:04

导语:高中历史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摘要:在高中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来对学习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理性的看待和分析。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积极探究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教学思维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

在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进行记忆,墨守成规地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全面看待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不是盲目地对教材中的内容全盘吸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敢于向教材提出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和解释,并不是永恒的,历史事件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就为历史知识的批判性发展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也需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对于自己的历史思想进行批判性分析,教师只有保持这样的观念进行教学才能够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针对教材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自己在思维方面的局限性,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升批判性思维

在高中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鼓励学生针对学习的相关内容勇敢地质疑,并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思维和理解。历史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地思考和分析,最终学会采用批判性的思维来看待和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想办法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要善于倾听学生对于知识分析的观点,哪怕学生思维中的观点非常幼稚,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思维的激发与鼓励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如果没有李四光对于我们国家贫油论的怀疑,就不会发现大庆油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对学习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让自己的批判思维得到好的发展。

三、推进多元教学方法深化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教师要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方式上要不断更新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历史知识的批判思维就是需要学生对于学习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和学习,帮助学生在全面掌握学习内容的时候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萌发,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全新的认识,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材中的教学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撑,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对所学知识的反思意识,最终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学习的相关历史知识,这样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日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的内容采取批判性的思维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日本对外侵略的意图,为之后抗日战争的学习埋下伏笔,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也可以进行问题的探究,培养自己的批判学习意识。

四、注重独立意识的培养拓展批判思维

历史事件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随着我们的意识而转变的,历史知识作为教材编写者的客观记录和描述,让学生能够客观地分析和判断所学的历史知识,但是历史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也会产生主观的情感。因此,在历史事件的评判和思考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好的发展。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百团大战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虽然我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把我党的实力过早地暴露给国民党。在进行战争胜利分析的时候也需要分析在战争过程中存在的劣势分析。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对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对于学习的相关内容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影响之下能够对学习的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最终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喜龙.在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J].考试周刊,2018(21).

[2]毛贵桥.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界,2016(22).

作者:张智华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