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构建高中历史“生命课堂”
时间:2022-12-03 10:23:13
导语:文化资源构建高中历史“生命课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从“知能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对学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文利用贵州省瓮安县红色这一优势资源来构建中学历史的“生命课堂”,使学生通过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方式学习历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资源;高中历史;生命课堂
一传统教学管理的问题
(一)传统的学习观。传统的教学观有4个特点:(1)死记硬背,教师对于学生在思想上的自由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一味地看着书本进行背诵。(2)苦学,这里的所说的苦不仅包括生理上的,而且还包括心理上的。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2],主要是表现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更不要提有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非常闷的事情。(3)逼学,由于是苦学,所以学生基本上都不会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经常是一种消极的状态来应付学习,在考试中作弊,逃学上网等等,老师和家长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却没有一个好的办法来阻止他们的行为。(4)低学,学习是需要大脑高效地运转的,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在传统教学的方式下,学生被剥夺了自由的思想,通过苦学来制约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样反而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效率不高,而且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最后是越不想学,越强迫着学,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二)传统的知识观。传统的知识观更加注重的是教材上面的知识,将书本知识作为唯一的训练内容,却没有意识到书本知识本身就与现实生活脱离,和学生的真实感受脱离。传统的知识观将书本知识作为整个知识体系的核心,从而将书本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在整体上,不够重视直接经验,反而是把直接经验的内容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传统教育对生活上的学习通常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只看重的是外拣,也就很难提升教育的境界,在深度上也受到了限制。(三)传统的教学观。相对于新课程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已不太适应当前中职的教学模式了,传统的教学观不是以学生主导的,而是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的[3]。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是在强制下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长期以往,学生在这种状态下会对学习失去自主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观根本不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体验,这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构建现代的教学观。教学一直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人的基本实践。所谓教学概念,就是教师对教学,意见或教学理念的理解,从相对专业的角度来看,是教学对其教学的对象,以及在教学中所期待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进展和其他基本问题的分析和观点。因此,教师应该首先有相应的预期目标。因此,首先是目标的先入之见,然后是应该做什么的目标。应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可以说,教育观念在教学行为的产生和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最终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考察我们传统的教学观点,以知识教学为教学目标,学生最大限度地将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掌握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知识“容器”。(二)把瓮安文化资源引入到历史课程。“生命课程”不仅是校园教育,而且激扬师生生命的理想课堂[4]。要求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生命,关爱学生,营造充满“生命课程”关怀的社会氛围。当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时,主要以编制的历史教材为主要内容,但地方文化资源可以作为的辅助。当讲述抗战史时,结合瓮安抗日事迹和抗日英雄,可以使学生不自觉地涌现出自豪的情感,也容易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果瓮安的文化资源能够充分引入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爱关注教育的整体进展。(三)以观察、考察和调查释放“生命课堂”。观察,考察和调查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它们也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考察、调查,学生能够接触,理解和理解社会,使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情感得到应用和内化。培养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丰富社会经验和情感体验掌握并改进收集,处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前名人和烈士陵园等德育基地,让学生接近英雄,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他们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植物园,开展“伙伴”活动,让学生观察植物和动物习惯的生活状况,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接近大自然,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感受珍贵的生活,激发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调查和调查统计分析数据,了解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特别是那些身残志坚,他们如何面对苦难,克服成长道路上的艰辛。(四)积极建设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库。实质上,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资源和资源共享的两个主要更新上方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建立知识库的原因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传承。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集体合力,建立完善的地方文化和历史课程资源基础。关于校园教学,学校图书馆的各种历史资料和书籍,学校信息中心的各种学校历史信息以及学校历史教学和研究组中使用的各种视频资料和研究案例,以及吸取的经验教训等可以归纳为便于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知识库。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外其他学校历史教学研究组的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各个院校之间还可以通过交流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并将其作为历史课程的有效资源。
三构建高中历史“生命课堂”的实验设计与意义分析
(一)研究对象。瓮安中学两个班的学生,每班抽5名。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前对学习的认识,收集学生及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农村地区学生学习兴趣研究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3.个案分析法。注重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瓮安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记录、调查、分析,及时总结、发现规律,并以问卷、访谈的形式对“引导-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进行个案性的研究。(三)研究的内容。选择两个不同的班级分别用运用自主学习方式,建设教学模式,从观察、结论、分析、小结、推广,作手进行的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定期交换,统一测试,每班抽5名成绩相当的学生做研究对象,比较教学成绩。(四)结果与分析1.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历史测评得分比较。从表2-1数据中我们能够明确对照组历史测评得分甲、乙、丙、丁、戊平均得分分别为73.1、79.5、78.5、77.5、79.1。而从表2-2中实验组历史测评得分甲、乙、丙、丁、戊得分分别为82、83.5、82.3、81.6、86.1,两组中甲、乙、丙、丁、戊的平均得分相差分别为8.9、4、3.8、4.1、7,实验组都是要比对照组的得分情况要好很多的。可以看出,经过对瓮安地方文化资源教学法学习的实验组的学习效果要好于普通教学方法的对照组。2.分析。(1)有利于丰富高中学历史教育资源。首先,将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增强历史教学的特色,从而构建“生命课堂”。教科书中引用的例子可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很难有一种认同感,教育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将学生熟悉的本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用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例。瓮安县作为一座红色革命城市,有着它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如果把它来作为扩大历史教学的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接受。其次,将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为枯燥的历史学带来一些新的乐趣。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一般是花季雨季的青少年。很显然,这个团体讨厌说教和而且比较叛逆。如果大量的理论被用来灌输,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如果采用教育改革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历史教学,更容易达到教育目标。(2)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实践是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的实践构成了人与人的根本地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性和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力。高中阶段历史上使用的地方文化资源,不应落入灌输模式,而应开展创新独特的实践教育。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地方文化活动,激励学生积极体验和学习周围的本土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真正得到优秀文化的培养,还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3)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资源是地方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和成功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然而,所谓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高中生一般是在本地就读,但他们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不够客观,也在一定范围内。地方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首先要根据高中生的角度,对高中生进行课堂教学或课外实践,了解当地文化提供了一个深厚的文化体验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帮助本土文化,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其次,文化是人的活动,在历史或自然过程中永不停止,但坚持寻求改善,改变和改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本身有发展和改变的愿望,需要体验文化才能振兴。以生命课堂的教学实践实现学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5]。
参考文献
[1]高志雄.关于“生命课堂”的构建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49-51.
[2]扈文杰.让学生“活跃”在“生命课堂”上[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3):55.
[3]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2014(8):99-106.
[4]王定功,齐彦磊.生命课堂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前瞻[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102-106.
[5]康高磊,李向辉.论生命课堂的实践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98-101.
作者:李继荣 王祥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 上一篇:高中历史课堂沉默研究
-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