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时间:2022-10-20 09:39:29
导语: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从最初的茫然到形式的创新再到现在的务实,教师越来越关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教师自身层面谈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高中
一、当前历史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由于现阶段高考模式的制约,所有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后的练习都需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课堂的有效性是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地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追求教学的高效低耗。目前,部分教师的历史教学低效性表现在:(一)追求花哨的形而忽视教学的本质。教师在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随意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如在《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三个探究题:两极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两极格局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影响?虽然这是本课基本要解决的问题,但既然是探究就必须要有探究的内容,要有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等作依托,或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完成探究题,如果提供不了这些探究资源,那么这种探究仅是停留在形式上,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一点效果,课堂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一节看似“热闹”课,实质是一节无效的课。(二)提问缺乏深度,问题质量不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三种问题缺乏深度,问题质量不高的情况。一是提常识性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成立的吗?”这类问题,学生都知道,课程与教学Kechengyujiaoxue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李莉问不问差别不大。二是教科书上能直接看到答案的问题,如“的历史意义?”这类问题学生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所以不会花更多时间去思考。三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只管问,不会让学生提问,学生也不管回答,所以学生的思维被老师带着走的,陷入机械的学习中,难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教师一讲到底,忽视学生的参与。很多教师为了教学进度,一节课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讲基础知识,错误的认为,自己讲过了学生能记住,这样的课堂最有效。其实不然,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探讨不同学习方法达到学习效果的差异。研究表明,分组讨论、练习操作,向别人讲授互教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方式,知识保持率均达到50%以上,被动的听、阅读等传统的教学方式知识保持率5%-30%。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在教学中时必须设法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样的能自发性的学习会更有效果。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爱上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试想如果教学内容是死板的、抽象的、静态的,这样的内容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压抑、无精打采、没有激情。因此,教学内容应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相似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学以致用”。如探讨宗法制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跳开书本的束缚,思考我们生活中受宗法制影响有何表现?这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同时也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感知历史与生活的联系。(二)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时间,一定的情境下,这社会环境的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及所有人)的帮助,利用所有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渠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教师除了将历史问题生活化之外,还可以多创造一些历史情境,可以是史料、也可以是历史小故事亦或是角色扮演等,尽可能的使学生能置身于那个历史时空,客观辩证的看待问题。如《辛亥革命》一课,难点并不是了解革命的前因后果,而是要分析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特别是要理解为什么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仍然是失败的,或者说为什么辛亥革命后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这时教师可以引用鲁迅《阿Q正传》中的一段内容加以说明。“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总。”通过这段文字,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辛亥革命只是革了皇帝的命并没有革除人民思想中的封建残余,这也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埋下伏笔。(三)合理利用史料。新课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的高考也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历史有效教学从评价的角度看,就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课堂的重难点尽可能的运用史料去突破。如“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学生很难理解“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教师可以选用这样一段材料说明:1843-1844年,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五处通商口岸相继开放,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市场。1845年,福州官员上奏朝廷,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中国棉布却一片惨淡景象,“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消减大半”。许多东南沿海以纺织为业的地区,也受到了洋货的巨大冲击,多地“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尽管这种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也只是出现在局部地区,但它却标志着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这则材料中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什么是“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同时也能概括出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分离,自给自足的状态被打破。(四)问题教学策略。运用问题教学策略一定要根据现实情况设定,要有层次,层层递进深入,切记不能不切实际的拔高问题,问题不能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无效的。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学生学习时缺乏政治事件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意识,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设计如下问题加深理解。“阅读课本37页有关英国1832年议会的内容,从这次改革的背景和影响谈谈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五)不同课型变换不同教学模式。新授课突出知识性,兼顾学生能力的培养。复习课注重整合性,强化相关知识的联系,注重规律性的总结。习题讲评课注重考点的深化与解题方法的归纳。因此要提高课堂有效性还要重视不同课型的特点,尝试变换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课堂的最优化。如习题讲评课上,可以先分组讨论、相互讲解,记录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时间后教师统计每个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间可以相互解决的问题由每组派代表解答,期间各小组可以自由发问,对于所有学生都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加以分析。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又能在相互协作中感到满足与快乐,这种体验比全然由教师讲要深刻。这一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有益的,一个自由的过程,一群自由的灵魂,碰撞出的是思想自由的火花,这一课堂是生成的课堂而非预设的课堂,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闪光点让教师去发现。
三、教师加强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上文提及的有效教学策略,无论是情境的创设,史料的运用还是问题的设计无不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因此,笔者认为,作为课堂主导因素的教师,应从自身层面入手,不断加强自身科研能力,才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一)教师需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和思考。课程标准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这三个维度入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一定的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产生符合道德标准的情感价值观体验,同时能联系现实,科学展望未来。因此教师对课标的研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即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简单呈现,更要从“为什么”“怎么办”的层面,发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树立整体观、全局观。研读课程标准也不能仅停留在一课上,要学会追溯,追溯整个单元,追溯整个模块。如学完选修四《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这一单元后,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学会归纳三位帝王的共同点,即三位帝王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作出了贡献。为了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中国现代史,谈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方针,通过古今对比与联系,使学生对民族关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要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二)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传统教学中强调同一性,在这样的理念下,学生的思维缺乏创造性,遇到问题寄希望于教师提供标准化的答案,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尤其是近几年高考趋向,越来越多的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客观题的题干多是情境或者是史料,需要学生增强对情境对史料的辨析与理解;又如主观题中增加了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颇高。在这一趋势下,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历史教学的目的远不止让学生知道一些历史事件,了解一些历史人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变“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三)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拓宽,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电”,大量阅读,具备广博的知识,包括人文学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很自然的运用史料、创设情境,知识间又能相互迁移与联系。
四、结语
有效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转变传统历史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此同时,有效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会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作者:李莉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徐华绒.试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0.
[2]李新瑞.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11.
[3]王继伟.由鲁迅文章看辛亥革命失败原因[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
[4]张松华.高中历史提问的有效策略[J].成才之路,2009.
[5]黄永.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
- 上一篇:高中历史课主题式教学探究
-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的运用